盖茨比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屌丝为了追求一个白富美,如何奋斗逆袭成为了高帅富,最终仍然杯具收场的故事。
盖茨比是个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一个社会底层的穷小子,一无所有,却有勇气和梦想,靠自己的打拼获得财富和地位,进入上流社会。看起来很励志很热血,菲茨杰拉德却在通过盖茨比的故事在讲这个美国梦是如何破灭的。黛西(Daisy)是个美国上流社会的女人,也是盖茨比追求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盖茨比不惜一起代价追求这个女人,这个女人却是表面浮华、内心虚伪和冷漠,正像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美国上流社会。尽管盖茨比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了财富,纽约的政要和商界名流仍然频频光顾盖茨比家的狂欢派对,一旦盖茨比落难,即对盖茨比的身世添油加醋的冷嘲热讽。故事里唯一有良知的人是故事的讲述者尼克(Nick), 也在目睹了这一切的荒诞之后,自己进了疯人院。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们都有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想法。只是在有的社会,由穷变富的渠道更为顺畅,更受人追捧。资本主义的近三百年是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最迅速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梦想。这是一个基于平等和自由的游戏规则。给你自由,然后告诉你你和有钱人是平等的,只要你足够奋斗,你也可以一步步沿着社会阶层的台阶向上爬,获得财富和地位。什么是有钱人的生活:更大的别墅,更奢华的舞会,更漂亮的衣服。这种上流社会的优越感是由物质财富堆砌起来的。盖茨比为什么要不择手段的暴富,又毫无忌惮的挥霍。他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女人的爱。黛西不肯嫁给他,只是因为他不够有钱。不管你拥有多大的房子,你的身躯也只能占据其中很小的一角。如果不是因为人们会因为你住的房子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要爱你,是否要给你尊敬和笑脸,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不辞辛苦的给自己修建一个比自己大几十上百倍的栖身之地。只是很无奈,在盖茨比故事发生的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爱和人生的梦想是基于物质之上的。
盖茨比的最后是死在了本该射向黛西的丈夫汤姆的子弹下。这个故事的现实版本应该是盖茨比最后娶了一个和黛西一样来自上流社会的漂亮女人,生了个儿子。然而这个故事也未必有什么好莱坞式的大圆满结局。十多年以后,这个出生在豪宅中的儿子长大,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厌倦了上流社会构建在物质享受之上的虚伪、空虚的生活, 找不到生活的寄托。离家出走,在纽约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荡。搭上了《在路上》主人公狄安等一伙不羁的年轻人的车,一路西行。他们追求精神自由,尽情体验生命,在东方禅宗思想中寻找内心宁静。他们在美国中部的荒地中停留下来,建起嬉皮士的农场。过起男耕女织的淳朴生活,分享着音乐和艺术,女人和爱情。然而,和基于物质财富的美国梦相比,这本田园牧歌式的自由之梦破灭的更快。美国六十年代遍地开花的摇滚音乐节和嬉皮士农场,七十年代在毒品和滥性的侵蚀之下,纷纷崩塌。
美国梦的一次次实现,以及梦想的一次次幻灭,也许就是美国近百年的心路历程。
盖茨比是个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一个社会底层的穷小子,一无所有,却有勇气和梦想,靠自己的打拼获得财富和地位,进入上流社会。看起来很励志很热血,菲茨杰拉德却在通过盖茨比的故事在讲这个美国梦是如何破灭的。黛西(Daisy)是个美国上流社会的女人,也是盖茨比追求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盖茨比不惜一起代价追求这个女人,这个女人却是表面浮华、内心虚伪和冷漠,正像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美国上流社会。尽管盖茨比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了财富,纽约的政要和商界名流仍然频频光顾盖茨比家的狂欢派对,一旦盖茨比落难,即对盖茨比的身世添油加醋的冷嘲热讽。故事里唯一有良知的人是故事的讲述者尼克(Nick), 也在目睹了这一切的荒诞之后,自己进了疯人院。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们都有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想法。只是在有的社会,由穷变富的渠道更为顺畅,更受人追捧。资本主义的近三百年是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最迅速的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梦想。这是一个基于平等和自由的游戏规则。给你自由,然后告诉你你和有钱人是平等的,只要你足够奋斗,你也可以一步步沿着社会阶层的台阶向上爬,获得财富和地位。什么是有钱人的生活:更大的别墅,更奢华的舞会,更漂亮的衣服。这种上流社会的优越感是由物质财富堆砌起来的。盖茨比为什么要不择手段的暴富,又毫无忌惮的挥霍。他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女人的爱。黛西不肯嫁给他,只是因为他不够有钱。不管你拥有多大的房子,你的身躯也只能占据其中很小的一角。如果不是因为人们会因为你住的房子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要爱你,是否要给你尊敬和笑脸,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不辞辛苦的给自己修建一个比自己大几十上百倍的栖身之地。只是很无奈,在盖茨比故事发生的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爱和人生的梦想是基于物质之上的。
盖茨比的最后是死在了本该射向黛西的丈夫汤姆的子弹下。这个故事的现实版本应该是盖茨比最后娶了一个和黛西一样来自上流社会的漂亮女人,生了个儿子。然而这个故事也未必有什么好莱坞式的大圆满结局。十多年以后,这个出生在豪宅中的儿子长大,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厌倦了上流社会构建在物质享受之上的虚伪、空虚的生活, 找不到生活的寄托。离家出走,在纽约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荡。搭上了《在路上》主人公狄安等一伙不羁的年轻人的车,一路西行。他们追求精神自由,尽情体验生命,在东方禅宗思想中寻找内心宁静。他们在美国中部的荒地中停留下来,建起嬉皮士的农场。过起男耕女织的淳朴生活,分享着音乐和艺术,女人和爱情。然而,和基于物质财富的美国梦相比,这本田园牧歌式的自由之梦破灭的更快。美国六十年代遍地开花的摇滚音乐节和嬉皮士农场,七十年代在毒品和滥性的侵蚀之下,纷纷崩塌。
美国梦的一次次实现,以及梦想的一次次幻灭,也许就是美国近百年的心路历程。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