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的玩弄观众的感情——非贬义的结语

电影作为造梦的机器,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操纵观众的感情。只有入了戏,才能真的感觉像在做梦。所以高超的玩弄观众的感情,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评价。如果说戏剧天然的具有布莱希特所说的隔离效应,那么电影则是天然的消除了这一隔离。
本片一定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一群演员观赏录像中自己曾经主演过的戏剧,而观众的角度则是客观的“看别人在看戏”,这一方面让观众很难就录像中的戏剧入戏,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就“演员看电影”这事入戏。导演时不时的切换录像和“演员看电影”,也让观众时不时的具有一种偷窥视角的优越感——原来别人看电影看入戏了是这样子啊。
等到演员看入戏了开始表演的时候,观众也不由自主的被演员的表演所吸引而入戏了。但是导演并不会让这种“入戏”长时间的存在,而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醒观众隔离的存在:一方面通过和录像的对比;另一方面则是演员本身的年纪装扮已经不适合录像中的故事了,尽管表演炉火纯青,依然是一种奇怪的对立,这种冲突时时刻刻存在,提醒着观众这是在演戏。
所以每当观众投入的入戏的时候,这两种方式就会跳出来提醒观众——这是戏剧,这是在表演。
从另一个角度说,观众平时多多少少会因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而入戏,本片演员们的入戏更是基于此。于是观众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入戏时候的状态,多多少少是有点奇怪的一个状态。
导演很高明的用剧场与电影两种表现手法操纵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感情时而抽离时而投入。单一剧场化的场景与大特写相结合,电影化的蒙太奇手法切换录像与不同演员的表演,成为了产生隔离感的工具,是一个很高明的手法。
除此之外,电影还探讨了衰老,死亡,回忆,古希腊悲剧的套用,电影与现实的同步……等等,作为一部论文电影,承载非常丰富。演员卡司很强大,估计只有雷乃这样的大师才能运用这样强大的卡司啊。
说到关于电影与现实的嵌套,推荐纽约提喻法,妙笔生花。关于人物的移情或曰人投入的感情对象,推荐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关于论文电影,推荐原样复刻,神圣车行。
本片一定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一群演员观赏录像中自己曾经主演过的戏剧,而观众的角度则是客观的“看别人在看戏”,这一方面让观众很难就录像中的戏剧入戏,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就“演员看电影”这事入戏。导演时不时的切换录像和“演员看电影”,也让观众时不时的具有一种偷窥视角的优越感——原来别人看电影看入戏了是这样子啊。
等到演员看入戏了开始表演的时候,观众也不由自主的被演员的表演所吸引而入戏了。但是导演并不会让这种“入戏”长时间的存在,而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醒观众隔离的存在:一方面通过和录像的对比;另一方面则是演员本身的年纪装扮已经不适合录像中的故事了,尽管表演炉火纯青,依然是一种奇怪的对立,这种冲突时时刻刻存在,提醒着观众这是在演戏。
所以每当观众投入的入戏的时候,这两种方式就会跳出来提醒观众——这是戏剧,这是在表演。
从另一个角度说,观众平时多多少少会因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而入戏,本片演员们的入戏更是基于此。于是观众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入戏时候的状态,多多少少是有点奇怪的一个状态。
导演很高明的用剧场与电影两种表现手法操纵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感情时而抽离时而投入。单一剧场化的场景与大特写相结合,电影化的蒙太奇手法切换录像与不同演员的表演,成为了产生隔离感的工具,是一个很高明的手法。
除此之外,电影还探讨了衰老,死亡,回忆,古希腊悲剧的套用,电影与现实的同步……等等,作为一部论文电影,承载非常丰富。演员卡司很强大,估计只有雷乃这样的大师才能运用这样强大的卡司啊。
说到关于电影与现实的嵌套,推荐纽约提喻法,妙笔生花。关于人物的移情或曰人投入的感情对象,推荐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关于论文电影,推荐原样复刻,神圣车行。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