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类型元素和反类型元素

李安用四年的时间制作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用东西方结合的思想制作了一步好莱坞大片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和一直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的奇幻故事,看完电影以后引发了观众的巨大讨论,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少年派的生存奇迹,而两个小时的影片里讲述的不仅仅是这些,影片让我们随着少年派的漂流感受了一次奇迹的心灵之旅。
本文主要从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中分析它的类型元素,反类型元素,以及结合李安入行20年来的主要电影创作历史,浅析类型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关系。
电影里面有大量的哲理,信息含量很大《少年派》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就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莱特,看完电影以后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少年派的解读,东方文化中又有特有的隐喻文化,从中都能根据一些自己经历解读其中的涵义,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争议。李安说:“我完成了这部作品,所有的讨论都交给观众。”硬要给本片归一个类型的话,综合各种类型元素就我个人而言将其归为奇幻冒险片,属于科幻片的亚类型。第一主题思想上来说一般奇幻冒险片是根据魔幻、志怪、神话故事为原型改编的,有着很强的善恶冲突。少年派改编自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影片中少年派同家人以及父亲动物园里的动物同一船人从印度出发前往加拿大,途中遇到了海难,派和一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老虎存活下来,派在海上战胜了很多困难,驯服了老虎,和理查德帕克相互依靠战胜了风暴、心中的孤独,漂流到奇幻的食人岛,海上漂流227天后,最终漂流到墨西哥湾的海滩上存活了下来。就派奇幻冒险的故事来说符合奇幻冒险片题材的设置。第二点人物角色上,一般像《纳尼亚传奇》之类的奇幻冒险片来说,都有勇敢无畏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思考着“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新奇少年的“善”的角色,他们勇敢无畏最终战胜了困难,获得成功。派就像他自己的解释一样,自己是π,拥有无限的不循环,年幼的他信仰三种宗教,对世界充满好奇,有了这个铺垫自然就有了之后派在遇到海难时勇敢地冲出船舱,接受神的洗礼,开始了他的奇幻之旅。对于科幻冒险片来说,除了善的主人公之外,影片中还活跃着一群并不属于人类的角色,有善必有恶,在少年的探险之中,定会遇到一些阻碍的力量,而《少年派》中厨师和理查德帕克就是恶势力的代表,同时在海上遇到的自然给予的困难也属于恶势力。奇幻冒险片也自然有引导性的启发人物,父亲是一个理性的人在派小时候告诉他,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起初派并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这两者是不可能融汇调和的。第三点就情节模式上来说,少年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派幼年在动物园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海上传奇,第三部分是讲了两个故事。尤其是第二个部分,海上传奇,在大海上,派遇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符合他儿时想要探险世界的梦想,遇到了很多困难,老虎,食人岛,鲨鱼,黑暗,恐惧,孤独等,一般的情节模式必然是战胜困难。第四就其电影技巧来说,一般此类电影都是运用高科技,影片中含有大量特效元素,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使科幻片独树一帜,少年派中运用了3D技术将这个史上号称最难拍成电影的小说,进行视觉化转化,加入了特效,更好地构造海上传奇的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和派一起漂流。第五、视觉符号上,此类影片一般都是发生在超出人类想象的另次方的环境下,例如《星球大战》中的外空环境,《金刚》里面荒凉的小岛。少年派中则将这个冒险的环境改编到海上,大量新奇的东西,夜晚时海面是无数的水母构成的银色世界,鲨鱼跃出水面,老虎的凶猛,梦幻的食人岛等。炫美的镜头以及宏大场面的呈现,自然界的凶暴、和煦、平静、美丽等各种风情都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3D 拍摄的大景深、拟真性、交互性,让这部关于一个印度男孩在海上漂流200 余天的故事有了类似舞台换景一样的效果。
类型电影不光创造和遵循模式,还破除改变,综合模式。类型电影中的类型元素为每一步下属的电影都创造了一个框架,一部好的电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少年派》虽然是一部奇幻冒险片,但是影片中有大量的反类型元素。第一主题思想上《少年派》讲述的不仅是派的奇幻冒险之旅,影片中含有大量的哲理,尤其是关于信仰的思考,仅就这点上不同于其他的科幻电影,本片谈论的是冒险、生存,希望与惊奇,但是也有灵性与信念,思考超乎想象的事物,一个人身处自然与面对自我的旅程,一般的科幻片主人公都是战胜外来生物,而派是靠着自己的信仰战胜了自我,派”有三个信仰,他说信仰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好几层,每层有屋子,其中还有怀疑的空间。人性,兽性,神性,人与神性的结合是单方向的还是双方向的?人性一直是李安作品的主线。宗教是一种人为的框架,本来就具有社会性,但是当派到了海上以后,派面对的就是大海,整个自然、世界,还有他自己,这个时候,人性将得到自由的发挥,他将面对真实的自己,没有外物的约束,人对信仰、人对自己、对那种未知力量的探索和挑战就开始了,李安说,他是将非理性的冲动用理性的方式将出来。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处,派对日本调查员讲的两个版本的故事,你愿意相信哪一个?对主题思想的探讨有进入了一个高度。究竟老虎,派,狗,猩猩都代表了什么?第二在人物类型上,《少年派》在奇幻之旅中只有老虎,和大海,并不像是其它影片中存在着第三方,还有其它中间派人物,派是一个对宗教,信仰充满好奇的人,像是他自己的解释π,他最后的存活靠的是和老虎的相互依靠,是老虎让他有足够的勇气活下来,这点设计上一般的人物都是善恶冲突很明显,但是《少年派》确实两个人斗争之后,相互依靠存活,同时在恶势力代表的老虎设计上,它不是外来生物,而是生活中存在的老虎,人和老虎之间连互动的对白都没有,最擅长讲社会人物关系的李安,这里的设计是,经历海难,把所有的人类都和派隔绝,只有动物,大自然和自我。第三点在情节叙事上,最后时刻,影片来了一个反转,派讲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同时本以为经历了海上的一切之后派和老虎成为了朋友,但是当获救以后老虎缓慢走下船,踱向丛林,并在丛林的入口停顿,没有回头,径直去了奔向了丛林。而这个回头,却是派在内心里最渴望的,老虎的不告诉而别一反好莱坞的大团圆结局,老虎走了,派被迫长大,幼时父亲所说的残酷世界再次呈现。第四在视觉特效上,李安打破常规,用了以往电影中最不敢碰的水、动物、小孩。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设计一个造浪池来制造水的波纹,将3D技术带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真假老虎难辨,不是讲单纯3D作为一种特效,媒介夸大,而是把它加进了叙事中,强化效果。第五,剪辑风格上,少年派的叙事节奏较慢,尤其是最后老虎的离开是一个慢镜头的推演。
类型电影和作者电影就像是两个集合,有相交的部分。类型电影主要是起源于好莱坞,类型电影具有三个基本的元素特征:一公式化的情节、二定型化的人物、三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类型电影实际上具有强烈的美国色彩的商业和艺术共生性的文化现象,辨别电影的类型和类型电影,类型电影除了具有这三个基本元素之外,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类型电影是好莱坞表现美学在全盛时代的产物,一种与商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影片创作方法。它是在制片厂制度下形成发展的,作为一种拍片方式类型电影实际上市一种艺术产品的标准化。很少有独特性。但是以欧洲为代表的作者电影,尤其是先锋派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纷纷走上银幕,这些风格各异的电影挑战了好莱坞电影的地位,类型电影开始吸收各国的养分,巴赞,特吕弗提出了作者电影的口号,但是好莱坞确实越来越强势,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的需要,但是以欧洲为代表的作者电影是艺术上的探索。回顾李安的作品 ,他的作品是在类型电影电影为大环境的好莱坞电影下进行的自我创作,在类型电影中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和突破。“父亲三部曲”、《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不难发现其每部作品都融入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境遇与思考、生命与文化体验。他不但在作品中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代际关系、道德礼教、情感生活以及处世之道等文化主题, 并细致入微地刻画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思潮与这些主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挑战与应对。三部曲中, 体现出李安电影呼之欲出的风格: 影片以人物、冲突、情节为主, 而其他的电影元素如灯光、音乐、美术、剪接都定位在辅佐前者的位置。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父亲三部曲”在风格以及文化内涵上互相承接的一致性, 显示出李安作品的可清晰辨认性。如特吕弗所强调的: 一位导演的全部作品中应该体现出“一致的风格”, 导演身上的这种“一致性”就为作者电影。作者”的导演是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性, 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 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含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在风格内涵上或是一脉相承, 或是另辟蹊径, 体现出李安对自己电影风格的继承与突破。《喜宴》讲的虽然是伦理题材,但是加入了同性恋情节,《推手》中讲述的家庭关系,但是放在的却是关于移民,不同种族的家庭关系。《卧虎藏龙》是武侠片,但是影片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角色的强化,从欧美人的眼光去看武侠片,《断背山》虽然背景放在了关于西部牛仔的故事,但是却讲述了同性恋问题。李安自幼受到儒家士大夫思想,但是后来留学美国,让他感受到了文化上的移动和冲劲,东方文化使他一边处于象形。会意文化,但是西方则是拼凑,他用一半去启发另一半,将东西方文化结合。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