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天使--非影评[旧文整理2007.11]

该说什么呢?这部一早知道、一直避过,甚至从这台电脑买回没多久就下好,一直刻意不看,刻意假装忘记而不删的电影。
还是看了。一个下午,抱着我的吐司哭的一塌糊涂。想起昨晚一个朋友引用的那句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巧的是昨晚正好讨论着人的多面性:善良、怯懦、丑恶、卑鄙。。。。
3个小时,看入了戏,如同跟随见证了一场神迹。是的,《绿里奇迹》。
庞大的看起来随时能可怕的毁灭一切的黑人克非,背着谋杀两个幼童的死罪。实际上却善良、怕黑、容易哭泣。这个咖啡色的天使(脑子闪过黑大个害羞笨拙的说:约翰克非,和咖啡很像,不过拼法不同)拥有起死回生的神力,甚至对世人的种种痛苦感同身受。说到这里,你有没熟悉的感觉?我的眼睛不由自主的转头看我书桌上那本厚厚的《圣经》。
“他利用她们对彼此的爱杀害了她们,这样的痛苦令我每天感同身受。”是他临刑前狱警保罗能听到的最后心声。克非的异能,使他长期忍受体会世人痛苦的苦,最终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圣经里“神子“的自觉,没有要拯救世界的体念,只是帮助身边病痛的人,不能禁止的体会无数巨大波澜的痛苦。
懵懂的咖啡色天使,我不知道是否当他发现,这世界连爱,也被拿来当成行凶的工具,才真的绝望。他哭了,他一哭,全世界好像都跟着落泪,我的嘴里也是一片咸味。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克非坐上电椅--哪样的刑罚更加残忍?回想死囚犯戴尔的电椅刑罚,场面震撼心惊,人性残酷和嗜血从未改变。
十字架上的耶稣被士兵羞辱、围观唾骂,无辜的克非临刑前忍受不知情的受害家属怒吼仇恨。误解、愚昧和扭曲几千年来从不缺少。
耶稣死后复活,克非却没有再活过来。保罗给他的尸体带上他医治好的病人送的护身符,然后辞去狱警的职务,带着克非送给他的礼物--比别人更加漫长许多的生命,等待不知道何时才来到的死亡--漫长的生命,是礼物还是惩罚?当所爱一一离去,当内心的谴责和自省无法消失不能减弱,死亡也许是更好的归宿。
在打下上面的文字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在电影进行时没来得及注意的东西:
“扫罗仍向主的门徒发恐吓凶杀的话。他到大祭司那里,要求他发公函给大马士革各会堂,如果发现奉行这道的人,准他连男带女缉拿到耶路撒冷。他快到大马士革的时候,忽然有光从天上向他四面照射。他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迫害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稣。起来,进城去!你应当作的事,一定有人告诉你。同行的人,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只是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圣经》使徒行传第9章)
扫罗就是耶稣的门徒,也就是保罗,和电影里的狱警同名。一开始质疑克非,到在身上体会到克非的神迹,相信、帮助克非,最后不得不亲手行刑的狱警。
刻意安排的细节有太多宗教的隐喻。但注意到这个狱警,不是因为他是汤姆汉克斯。这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受病痛的困扰,对他看管的死囚犯体贴真诚,也许是出于他一直强调的:不要刺激犯人以免他们有过激的行为。但是,善的光芒在他身上张扬耀眼--提醒手下,要顾及死囚的自尊心;尽量不让死囚感到自己受到精神的侮辱;为了让死囚安心受刑,编织美丽的谎言;面对误解的受害人对克非的仇恨,行刑前沉默的压抑了巨大的痛苦。。。。
善,看着奇迹被扼杀,并亲手参与扼杀的行为。细微的嘲讽,更多的是绝望。
他们趁黑夜逃狱去医治一个得了肿瘤的女人,穿过长长的草丛,克非停下脚步,俯身捧起一把枯叶,凑到面前深深的吸了一口,露出灿烂的笑容,如孩童般深深的喜悦,宛如天使。
还是看了。一个下午,抱着我的吐司哭的一塌糊涂。想起昨晚一个朋友引用的那句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巧的是昨晚正好讨论着人的多面性:善良、怯懦、丑恶、卑鄙。。。。
3个小时,看入了戏,如同跟随见证了一场神迹。是的,《绿里奇迹》。
庞大的看起来随时能可怕的毁灭一切的黑人克非,背着谋杀两个幼童的死罪。实际上却善良、怕黑、容易哭泣。这个咖啡色的天使(脑子闪过黑大个害羞笨拙的说:约翰克非,和咖啡很像,不过拼法不同)拥有起死回生的神力,甚至对世人的种种痛苦感同身受。说到这里,你有没熟悉的感觉?我的眼睛不由自主的转头看我书桌上那本厚厚的《圣经》。
“他利用她们对彼此的爱杀害了她们,这样的痛苦令我每天感同身受。”是他临刑前狱警保罗能听到的最后心声。克非的异能,使他长期忍受体会世人痛苦的苦,最终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圣经里“神子“的自觉,没有要拯救世界的体念,只是帮助身边病痛的人,不能禁止的体会无数巨大波澜的痛苦。
懵懂的咖啡色天使,我不知道是否当他发现,这世界连爱,也被拿来当成行凶的工具,才真的绝望。他哭了,他一哭,全世界好像都跟着落泪,我的嘴里也是一片咸味。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克非坐上电椅--哪样的刑罚更加残忍?回想死囚犯戴尔的电椅刑罚,场面震撼心惊,人性残酷和嗜血从未改变。
十字架上的耶稣被士兵羞辱、围观唾骂,无辜的克非临刑前忍受不知情的受害家属怒吼仇恨。误解、愚昧和扭曲几千年来从不缺少。
耶稣死后复活,克非却没有再活过来。保罗给他的尸体带上他医治好的病人送的护身符,然后辞去狱警的职务,带着克非送给他的礼物--比别人更加漫长许多的生命,等待不知道何时才来到的死亡--漫长的生命,是礼物还是惩罚?当所爱一一离去,当内心的谴责和自省无法消失不能减弱,死亡也许是更好的归宿。
在打下上面的文字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在电影进行时没来得及注意的东西:
“扫罗仍向主的门徒发恐吓凶杀的话。他到大祭司那里,要求他发公函给大马士革各会堂,如果发现奉行这道的人,准他连男带女缉拿到耶路撒冷。他快到大马士革的时候,忽然有光从天上向他四面照射。他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迫害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稣。起来,进城去!你应当作的事,一定有人告诉你。同行的人,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只是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圣经》使徒行传第9章)
扫罗就是耶稣的门徒,也就是保罗,和电影里的狱警同名。一开始质疑克非,到在身上体会到克非的神迹,相信、帮助克非,最后不得不亲手行刑的狱警。
刻意安排的细节有太多宗教的隐喻。但注意到这个狱警,不是因为他是汤姆汉克斯。这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受病痛的困扰,对他看管的死囚犯体贴真诚,也许是出于他一直强调的:不要刺激犯人以免他们有过激的行为。但是,善的光芒在他身上张扬耀眼--提醒手下,要顾及死囚的自尊心;尽量不让死囚感到自己受到精神的侮辱;为了让死囚安心受刑,编织美丽的谎言;面对误解的受害人对克非的仇恨,行刑前沉默的压抑了巨大的痛苦。。。。
善,看着奇迹被扼杀,并亲手参与扼杀的行为。细微的嘲讽,更多的是绝望。
他们趁黑夜逃狱去医治一个得了肿瘤的女人,穿过长长的草丛,克非停下脚步,俯身捧起一把枯叶,凑到面前深深的吸了一口,露出灿烂的笑容,如孩童般深深的喜悦,宛如天使。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