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年妇女都曾是花季少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片院线上映的时候我没去看,当年和李小白一起看完《李米的猜想》之后,我就有意识的不去约他一起看这类型的片子,两口子坐一黑屋子里看银幕上的小人血淋淋的解剖生活解剖自己,太残忍。 因此我也错过了武汉话版。我只去过一次武汉,不知是不是当时去的时候正在下雨,过长江二桥时我只看到水气弥漫,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云天雾海里,江上零星的货轮和街边拥挤的流动摊贩,沉沉的云团和地上溅起的泥浆,眼中所见一切都是灰灰灰灰。中学时我喜欢看池莉的小说,但是她笔下的武汉浓墨重彩活色生香,更像是重庆。这部片改编自同为武汉籍的作家方方的小说,镜头语言更直观的还原了武汉的真貌,看完后让我觉得那次匆匆路过的武汉,原来真的不是我的错觉。 故事开头的那个李宝莉,真的很令人讨厌。她为几块钱的汽水,在搬家的民工面前大声呵斥自己的老公,在孩子面前揭老公的老底,对赶来投奔的婆婆冷言冷语。所以当她老公终于忍无可忍提出离婚,真是令人窃喜。开头的几十分钟,女主角就像武汉给我的第一印象一样,是个脏乱差的人。 可是后来呢,她那个有文化在厂里当个小领导的老公,离婚不成搞起了婚内出轨,跟情人开房被李宝莉跟踪后选择了报警。然后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某工厂,他名声扫地,抹去了职务,理所当然的上了下岗第一批名单。 然后他就跳江自杀了,遗书上没有提起任何关于自己妻子。 故事到这里急转直下,李宝莉转行做了“扁担”,类似于重庆“棒棒”的一种重体力活,因为她还有儿子和婆婆要养活。镜头一转就是十年后,我想再不用过多描写,观众看见第一个镜头里的她,已然能想象对一个女人来说这十年是多么艰辛的十年。终于儿子高考考了全市状元,当所有人都觉得她终于熬出头了,她也觉得自己熬出头了,可以在儿子金榜题名的庆祝家宴上欣慰的喝一杯的时候,儿子却翻脸不再认她。儿子小时候她对老公的争吵、挖苦,多年来生活艰辛忙于挣钱对儿子的情感缺失,终于反噬一样朝她扑了过来。 和儿子争吵后李宝莉徘徊在夜晚时分的长江边上,多年前她老公在这里纵身一跃,结束了所有的痛苦。然而这次她遇到一群开心的年轻人,她帮他们拍了照片,然后微笑着回了家。我很感动于这个段落,因为故事演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了李宝莉,理解了所谓武汉女人的泼辣直爽。她去江边是想自杀吗?不,她绝不会自杀的,虽然她只是一个最底层生活着的、没文化的中年妇女,每天像蚂蚁一样为了生计庸庸碌碌的混口饭吃。因为她知道自己肩上还有孩子、老人、人到中年与之俱来的责任,即使朋友说自己住的房子是万箭穿心,她也会努力把它变成万丈光芒!当年老公偷情她捉奸到了宾馆门口,准备破门而入时别人家路过的孩子喊了一声妈妈令她仓皇的停下了动作。与她相比,她老公算什么呢,蝼蚁尚且偷生,抛下责任一死了之的人,真的连蚂蚁都不如啊。 《红楼梦》里的宝二爷曾经说过,女孩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珠子却暗了颜色;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宝哥哥说出了对无沾染尘世的花季少女的喜爱和惋惜,但是锦衣玉食的宝哥哥不了解“贫贱夫妻百事哀”,不知道花季少女变成中年妇女正是因为“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除了城堡里的公主,面对生活这张铺天盖地无力挣脱的巨网,每个女人老而弥纯都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