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动物园——那个养育又囚禁我们的地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明格拉去世后,李安渐渐成了我最喜欢的导演。他的内心住着一头猛兽,这一点令人无比着迷。
《少年派》结束的时候,给出了两个故事版本。对于那些疑惑过哪个版本更真实的人来说,他们大抵还处在寻找哪一种武功才是绝世神功,还在茫茫探寻人生路途的阶段,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内心都有这样的疑惑,都还在探寻——这是手中无刀的境界;对于那些内心坚定认为第二个故事才是残酷现实的人们来说,他们已经寻到了艰苦卓绝练就神功的秘籍,哪怕那是葵花宝典,但不可否认,他们于内心已经达到了普世的高度,他们更容易在这个残酷世界获得外在的成就——这是手中有刀的境界;对于那些不否认第二个故事,却直接超越它,认定第一个故事才是人生的真实的人,他们已经练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知道天下武学都有某种内在准则,他们已会运用这种规则——这是手中有刀,心中无刀的境界。
那么,还有那么一类人,那类手中心中都无刀的人,他们从开始几乎就没有纠结过任何一个版本的故事,从理查德帕克跃上漂泊的救生艇开始,他们就意识到了一段真正旅程的开始,故事就存在于此刻,也只存在于人虎之间。
信仰,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救赎……这些表述的字眼,也许接下来都会谈到,但却不够详述完最后我想说的这一类人,那些如同导演和原著作者一样,有着某种与生俱来就苏醒着的基因,挣扎痛苦,却不得不通过某种方式,去与复杂自我达成和解共生的人们。
派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十来岁的年纪,有着这部分与众不同的基因的他,不得不在各种宗教和信仰中探寻人生的意义和道路,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某件事,最初与最强的源动力,仅仅是我们需要它。派是个早熟的孩子,在还是少年的阶段他已经开始追寻许多人青年甚至中年后才会去追寻的内心的,甚至有些形而上的东西。
大多数人从不会想要用手直面喂养那只猛虎,这便是这类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也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像派一样曾有机会直面我们的另一部分自己,那一部分阴暗、原始、野性、危险、可怕、令人厌恶的自己。我们甚至从没有派那样的勇气,直面这部分的自己。
我们用的,是派的父亲告诉我们的方法,绝不能和我们的这部分自己做朋友,必须划清界线,用牢笼层层的关押他,远离他,直面唾弃他的丑恶。很多人像派一样被父母以极端粗暴的方式在幼小毫无准备的年纪,被迫以扭曲的方式认知人性的阴暗丑恶。
我们本有机会了解我们的理查德帕克,在他还小的时候。
派的父亲说,你在老虎的眼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有你自己。多么经典的台词。
所以派说,他之后的人生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我们就这样粗暴的把自己关了起来,厌恶隔离自己,甚至恨不得谋杀自己,这样的我们怎能快乐起来。直到我们遇到了他/她,可那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找回自己,真正成长,面对这个世界。
爱情的美好总易消散,何况还未找回完整自我的我们,根本无力留住挚爱。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人生谁又没有一场“暴风雨”,当独自上到救生艇,开始漂流的那一刻,我们原生家庭的世界坍塌了(船沉了),一旦我们选择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我们就无法避免的要和父母别离。这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大多数动物,成年、成长,意味着离家。这样的痛楚是完整自我必经的道路。
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成长在父权社会的笼罩下变得十分艰难,我们很难坚定的追寻属于一个人的自我道路,而是被传统习俗和舆论道德所绑架,反抗和自由的部分,被归类在那只“不可被驯服”的孟加拉虎的一方,那一部分的自我,必须被关押。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理查德帕克和我一样,在同一个动物园长大,被同一个主人养大。
从没有在野生环境下长大的我们,如何追寻生命的自由和意义,这必将比在草原上长大的动物要付出更多。作为华人环境父权社会中长大的李安,大概再明白不过这种感受。
逃离动物园,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背叛。相反,这一次,我们终于开始了忠于生命的旅程。
与内心的猛虎同行,而这个猛虎的构成,只怕有很大一部分,就像他被叫作“猛虎”一样,是这个社会给我们的定义,人只有接受自己,才能获得完整的自己。这就是数千年前铭刻在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
数千年来,信仰是为了找寻真理,科学是为了找寻真理。在派家的饭桌前父亲说需要独立理性的思维,而母亲补充道,这只能帮助你认识外在的世界,内在的世界要靠别的。
无论用了何种方式,选择了哪一条道路,真理早就铭刻在了最初的地方——人,认识你自己。
逃避,杀戮甚至阉割自我以适应社会和周遭的人事,来换取各种利益生存和有条件的哺育。每一场追求自由、真理、挚爱的斗争为什么总被称为斗争,并且永伴荆棘,因为这些都需要先找到完整的自我,并且勇敢地从动物园逃离。而生命,最困难的部分也许就是认识自己,在茫茫可怕的大海上,与那个被他们命名为“猛虎”却与我们共生的自己一路撑到最后。
派说,没有理查德帕克,他没有活下去的动力,喂饱他,训练他,和他共生,与强壮难以驯服的他斗争,我们才拥有无限生机和力量,没有了这部分的自己,我们根本不可能活过漂流的日子。
太多人根本没有警醒着,更不要说像派那样欢迎着“暴风雨”的来临,一部分人确实跳上了自我救赎的救生艇,可在一路漂流,一路坚强内心的决绝路程中,无论是“猛虎”先被“我”杀死,还是反之“我”杀了“猛虎”,剩下的那部分残缺的自我都绝不可能活下来。
茫茫的大海虽然可怕,但和理查德帕克一起的旅程才是生命真正的所在,和他在一起,我们见到了太多无比瑰丽奇壮的景象,这是上帝给那些敢于如此漂流的人们最好的奖赏。在内心永远不会有人到达的地方,遇见与人无法描绘的奇景梦境,这是仅属于“我”和“猛虎”的,是生命的恩赐。
在我们认为已经和猛虎妥协共生,并且认清我们自己时,上帝还会给我们孤岛的考验,不少杰出的完成了人类自我认知的人,却最终将自己留在了孤岛上。
所有的信仰和宗教都告诉我们,人需要谦卑,如果“我”不再警醒的发现那颗牙齿,“我”就不会知道独自认定自我完善,并且沉浸在这种整日被美景美食环绕的孤岛中,必将很快走向灭亡的事实。
离开自我占据的那块孤岛,无论它是自认无需他人的孤傲的孤岛,是名利推举使你孤立的孤岛,还是一意孤行脱离社会的孤岛。
派的彼岸和结局是属于派的。导演和原著作者所想说的都是:这是我的故事,现在它是你的了,结局由你来写。
错过了第一次,甚至第二、第三次直面理查德帕克的机会,被暴风雨卷下海洋,历经磨难共生又认识了自我,最终还能鼓起勇气离开孤岛的人们,彼时还没有到达彼岸。
离岛之后的各种经历,以及被洋流飘去最终抵达的海岸都得有我们自己来书写,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此前的这些,离开孤岛后的我们早已完成成长,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彼岸了。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迟来的故事”。不是李安的这个电影乃至这本书写就的早晚。而是当你了解到这个故事时,它已经无可避免的有些迟了。
多少看得懂些这个故事的人,不是已经塑型完成的永远待在动物园的我们,就是那些已经逃离动物园在路上的异类。对于这两类人来说,第一类人已经太迟了,而第二类人则已经无所谓有没有这个故事了。而最需要这个故事的人,他们却还太小,想想少年和刚步入青年期的我们,怎么可能读得懂呢?而一旦读懂了,却有些迟了。
但至少,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那只理查德帕克,是个可亲可敬甚至可爱的朋友,无论他怎么看待我们,我们都可以不再畏惧和只知伤害他,以至于不停伤害我们自己,使我们远离幸福。感谢上天,给我们在汹涌冰冷的大海中指引了救赎之路。
《少年派》结束的时候,给出了两个故事版本。对于那些疑惑过哪个版本更真实的人来说,他们大抵还处在寻找哪一种武功才是绝世神功,还在茫茫探寻人生路途的阶段,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内心都有这样的疑惑,都还在探寻——这是手中无刀的境界;对于那些内心坚定认为第二个故事才是残酷现实的人们来说,他们已经寻到了艰苦卓绝练就神功的秘籍,哪怕那是葵花宝典,但不可否认,他们于内心已经达到了普世的高度,他们更容易在这个残酷世界获得外在的成就——这是手中有刀的境界;对于那些不否认第二个故事,却直接超越它,认定第一个故事才是人生的真实的人,他们已经练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知道天下武学都有某种内在准则,他们已会运用这种规则——这是手中有刀,心中无刀的境界。
那么,还有那么一类人,那类手中心中都无刀的人,他们从开始几乎就没有纠结过任何一个版本的故事,从理查德帕克跃上漂泊的救生艇开始,他们就意识到了一段真正旅程的开始,故事就存在于此刻,也只存在于人虎之间。
信仰,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救赎……这些表述的字眼,也许接下来都会谈到,但却不够详述完最后我想说的这一类人,那些如同导演和原著作者一样,有着某种与生俱来就苏醒着的基因,挣扎痛苦,却不得不通过某种方式,去与复杂自我达成和解共生的人们。
派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十来岁的年纪,有着这部分与众不同的基因的他,不得不在各种宗教和信仰中探寻人生的意义和道路,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某件事,最初与最强的源动力,仅仅是我们需要它。派是个早熟的孩子,在还是少年的阶段他已经开始追寻许多人青年甚至中年后才会去追寻的内心的,甚至有些形而上的东西。
大多数人从不会想要用手直面喂养那只猛虎,这便是这类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也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像派一样曾有机会直面我们的另一部分自己,那一部分阴暗、原始、野性、危险、可怕、令人厌恶的自己。我们甚至从没有派那样的勇气,直面这部分的自己。
我们用的,是派的父亲告诉我们的方法,绝不能和我们的这部分自己做朋友,必须划清界线,用牢笼层层的关押他,远离他,直面唾弃他的丑恶。很多人像派一样被父母以极端粗暴的方式在幼小毫无准备的年纪,被迫以扭曲的方式认知人性的阴暗丑恶。
我们本有机会了解我们的理查德帕克,在他还小的时候。
派的父亲说,你在老虎的眼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有你自己。多么经典的台词。
所以派说,他之后的人生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我们就这样粗暴的把自己关了起来,厌恶隔离自己,甚至恨不得谋杀自己,这样的我们怎能快乐起来。直到我们遇到了他/她,可那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找回自己,真正成长,面对这个世界。
爱情的美好总易消散,何况还未找回完整自我的我们,根本无力留住挚爱。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人生谁又没有一场“暴风雨”,当独自上到救生艇,开始漂流的那一刻,我们原生家庭的世界坍塌了(船沉了),一旦我们选择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我们就无法避免的要和父母别离。这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大多数动物,成年、成长,意味着离家。这样的痛楚是完整自我必经的道路。
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成长在父权社会的笼罩下变得十分艰难,我们很难坚定的追寻属于一个人的自我道路,而是被传统习俗和舆论道德所绑架,反抗和自由的部分,被归类在那只“不可被驯服”的孟加拉虎的一方,那一部分的自我,必须被关押。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理查德帕克和我一样,在同一个动物园长大,被同一个主人养大。
从没有在野生环境下长大的我们,如何追寻生命的自由和意义,这必将比在草原上长大的动物要付出更多。作为华人环境父权社会中长大的李安,大概再明白不过这种感受。
逃离动物园,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背叛。相反,这一次,我们终于开始了忠于生命的旅程。
与内心的猛虎同行,而这个猛虎的构成,只怕有很大一部分,就像他被叫作“猛虎”一样,是这个社会给我们的定义,人只有接受自己,才能获得完整的自己。这就是数千年前铭刻在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
数千年来,信仰是为了找寻真理,科学是为了找寻真理。在派家的饭桌前父亲说需要独立理性的思维,而母亲补充道,这只能帮助你认识外在的世界,内在的世界要靠别的。
无论用了何种方式,选择了哪一条道路,真理早就铭刻在了最初的地方——人,认识你自己。
逃避,杀戮甚至阉割自我以适应社会和周遭的人事,来换取各种利益生存和有条件的哺育。每一场追求自由、真理、挚爱的斗争为什么总被称为斗争,并且永伴荆棘,因为这些都需要先找到完整的自我,并且勇敢地从动物园逃离。而生命,最困难的部分也许就是认识自己,在茫茫可怕的大海上,与那个被他们命名为“猛虎”却与我们共生的自己一路撑到最后。
派说,没有理查德帕克,他没有活下去的动力,喂饱他,训练他,和他共生,与强壮难以驯服的他斗争,我们才拥有无限生机和力量,没有了这部分的自己,我们根本不可能活过漂流的日子。
太多人根本没有警醒着,更不要说像派那样欢迎着“暴风雨”的来临,一部分人确实跳上了自我救赎的救生艇,可在一路漂流,一路坚强内心的决绝路程中,无论是“猛虎”先被“我”杀死,还是反之“我”杀了“猛虎”,剩下的那部分残缺的自我都绝不可能活下来。
茫茫的大海虽然可怕,但和理查德帕克一起的旅程才是生命真正的所在,和他在一起,我们见到了太多无比瑰丽奇壮的景象,这是上帝给那些敢于如此漂流的人们最好的奖赏。在内心永远不会有人到达的地方,遇见与人无法描绘的奇景梦境,这是仅属于“我”和“猛虎”的,是生命的恩赐。
在我们认为已经和猛虎妥协共生,并且认清我们自己时,上帝还会给我们孤岛的考验,不少杰出的完成了人类自我认知的人,却最终将自己留在了孤岛上。
所有的信仰和宗教都告诉我们,人需要谦卑,如果“我”不再警醒的发现那颗牙齿,“我”就不会知道独自认定自我完善,并且沉浸在这种整日被美景美食环绕的孤岛中,必将很快走向灭亡的事实。
离开自我占据的那块孤岛,无论它是自认无需他人的孤傲的孤岛,是名利推举使你孤立的孤岛,还是一意孤行脱离社会的孤岛。
派的彼岸和结局是属于派的。导演和原著作者所想说的都是:这是我的故事,现在它是你的了,结局由你来写。
错过了第一次,甚至第二、第三次直面理查德帕克的机会,被暴风雨卷下海洋,历经磨难共生又认识了自我,最终还能鼓起勇气离开孤岛的人们,彼时还没有到达彼岸。
离岛之后的各种经历,以及被洋流飘去最终抵达的海岸都得有我们自己来书写,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此前的这些,离开孤岛后的我们早已完成成长,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彼岸了。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迟来的故事”。不是李安的这个电影乃至这本书写就的早晚。而是当你了解到这个故事时,它已经无可避免的有些迟了。
多少看得懂些这个故事的人,不是已经塑型完成的永远待在动物园的我们,就是那些已经逃离动物园在路上的异类。对于这两类人来说,第一类人已经太迟了,而第二类人则已经无所谓有没有这个故事了。而最需要这个故事的人,他们却还太小,想想少年和刚步入青年期的我们,怎么可能读得懂呢?而一旦读懂了,却有些迟了。
但至少,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那只理查德帕克,是个可亲可敬甚至可爱的朋友,无论他怎么看待我们,我们都可以不再畏惧和只知伤害他,以至于不停伤害我们自己,使我们远离幸福。感谢上天,给我们在汹涌冰冷的大海中指引了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