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一场凋落之宴(大量剧透,慎进)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了电影之后,我一直在回味刘邦说的那句:“很多人说我的命运是从鸿门宴开始的,他们错了,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
身为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似乎都在刀风剑雨中过活,他说他一生最大的敌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韩信。
视角是从刘邦角度述说的,他是个粗人,出身沛县,项羽二十四岁功成名就之时,他四十八岁想着投入项羽军中,他拉了一票子自己的兄弟干起了自己的事业,他自己也没想到,有那么一天能成为跟项羽并肩作战的兄弟,但是又从兄弟,逐渐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
刘邦先入关中,秦王子婴带他看了秦王宫,那巍峨,似乎能掌控天下人的皇宫,他才知道自己的欲望似海那么大,他封函谷关,不许任何人进,自然,最大的危机来了。
鸿门宴,处处杀机四伏,项庄要杀他,范增要杀他,二十八死士想杀他,似乎连项羽也想杀他。刘邦怕死,范增质问他有没有进秦王宫,他大喊没有。
但最终项羽放了他。甚至在杀了秦王子婴之后,还给了他封地。
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所有人都这么说项羽,项羽曾有无数次机会能杀了他,但他没有,最后项羽身死乌江,所有的荣誉和成就皆化为乌有。
韩信也曾进过秦王宫,刘邦认为那秦王宫能勾起所有人心中的欲望,野心。他曾信韩信,后来又信又不信,再后来,就信不信都无所谓了。
刘邦老了,他开始如所有的老人一样刚愎自用,猜忌狐疑,更关键的是,他是皇帝了。他害怕皇位不稳,他害怕落得跟项羽一样的下场。
因而他病的躺在床上,被底下人究竟是不是他的人,那些老臣究竟可不可信,他们到底是叛还是不叛这个问题而整日昏昏沉沉,陷入魔障。
他怕死了,张良为他炼长生丹,他病后拿着个剑,在床帏中漫步想要杀想要杀他的人和他想杀的人。
他再也不信了,因为他坐的是皇帝这个位置,高处不胜寒,而已。有什么比所有人都背叛自己更令人疯狂呢,刘邦之所以晚年如斯疯魔,大抵是他也不知道,该信谁了吧。
何其哀哉。
讲完刘邦,来谈谈项羽。项羽穿插了整个故事,他高大,英俊,如日中天,他在鸿门宴中,变相放走了刘邦,从而使刘邦有了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一开始见面,项羽就放了刘邦一次。很多人也说,项羽放了刘邦无数一次。
项羽本可以杀了刘邦,他为什么没有杀?他高尚,他君子,他为人不忍?或许有这些原因,但这部电影,在他烧毁秦王宫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光芒,却没有看到别人的欲望。”
他不信别人的欲望能推翻自己,所以他认为可以不杀任何人。
多么一个完美的人物,终将走向没落。在他死时,我不知道有没有看到他的悔恨,我只知道这个人死了,一个传奇也凋零了。
韩信,我在前百分之八十的剧集中,陷落在刘邦对他的猜疑中,他们不停的在问,韩信究竟有没有反心,他偷偷去过秦王宫,刘邦认为他必定也如他一样想要登上皇位;他当年坐拥七十二城,兵力超过刘项二人,却仍旧帮刘邦干掉项羽,甚至也未曾反过;他被刘邦囚禁六年,出来亦不改锋芒;他也常常说这句话:“要反的话,当年就反了……”;陈豨叛之前,也去过他家,第二天就反了……
刘邦不想杀他,可是他寝食不安,他不信韩信,他又信他。后来吕雉这么说,韩信只有三十五岁,像他这样的人,迟早有一天要反。于是韩信被杀了。
刘邦的一生都像是一场鸿门宴,他没登上皇位之前,项羽是敌,登上皇位之后,人人是敌,吕雉帮他杀了项伯,杀了韩信……他最终还是死在了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中……
时光易逝,人心易变。当年韩信投入刘邦军下,无非是被他那个粽子给勾引了。但是刘邦不知道,他害怕韩信反。人和人之间实际上是很单纯的,但是韩信不得不杀。因为他怕成为项羽。
我想说秦王子婴,我本在想,为什么秦王偏帮刘邦,后来看到项羽烧了秦王宫说的一席话,我懂了,一个想要大一统,一个想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秦王子婴降于刘邦的那一天,风姿绰华,白衣纷飞,在一群大老粗之中简直就一美人啊!后来腰斩死于台上,他临死前说这么一句话,秦不亡。这大抵就是他的理想了吧。
这部电影最大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是味道,是处处留了那种历史的沉淀安静的味道。他有改编,但是并不夸张。有一个镜头我记得很深,是萧何最后想要去见刘邦,他从镜头前一直走到镜头远去的大约十秒的镜头,一扇一扇门打开,他深入宫中,带着惶恐和绝望。还有就是在秦王子婴对项羽说完“请便”之后,转眼他就四肢俱残的被放进了一个筐里,真就被请便了啊!这种干净利落的镜头很有感觉啊。
那么讲一下这部剧我唯一想吐槽的地方,演员涂得硅胶太厚了,那个皱纹太假了,顺着光硅胶都透明啦!
身为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似乎都在刀风剑雨中过活,他说他一生最大的敌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韩信。
视角是从刘邦角度述说的,他是个粗人,出身沛县,项羽二十四岁功成名就之时,他四十八岁想着投入项羽军中,他拉了一票子自己的兄弟干起了自己的事业,他自己也没想到,有那么一天能成为跟项羽并肩作战的兄弟,但是又从兄弟,逐渐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
刘邦先入关中,秦王子婴带他看了秦王宫,那巍峨,似乎能掌控天下人的皇宫,他才知道自己的欲望似海那么大,他封函谷关,不许任何人进,自然,最大的危机来了。
鸿门宴,处处杀机四伏,项庄要杀他,范增要杀他,二十八死士想杀他,似乎连项羽也想杀他。刘邦怕死,范增质问他有没有进秦王宫,他大喊没有。
但最终项羽放了他。甚至在杀了秦王子婴之后,还给了他封地。
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所有人都这么说项羽,项羽曾有无数次机会能杀了他,但他没有,最后项羽身死乌江,所有的荣誉和成就皆化为乌有。
韩信也曾进过秦王宫,刘邦认为那秦王宫能勾起所有人心中的欲望,野心。他曾信韩信,后来又信又不信,再后来,就信不信都无所谓了。
刘邦老了,他开始如所有的老人一样刚愎自用,猜忌狐疑,更关键的是,他是皇帝了。他害怕皇位不稳,他害怕落得跟项羽一样的下场。
因而他病的躺在床上,被底下人究竟是不是他的人,那些老臣究竟可不可信,他们到底是叛还是不叛这个问题而整日昏昏沉沉,陷入魔障。
他怕死了,张良为他炼长生丹,他病后拿着个剑,在床帏中漫步想要杀想要杀他的人和他想杀的人。
他再也不信了,因为他坐的是皇帝这个位置,高处不胜寒,而已。有什么比所有人都背叛自己更令人疯狂呢,刘邦之所以晚年如斯疯魔,大抵是他也不知道,该信谁了吧。
何其哀哉。
讲完刘邦,来谈谈项羽。项羽穿插了整个故事,他高大,英俊,如日中天,他在鸿门宴中,变相放走了刘邦,从而使刘邦有了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一开始见面,项羽就放了刘邦一次。很多人也说,项羽放了刘邦无数一次。
项羽本可以杀了刘邦,他为什么没有杀?他高尚,他君子,他为人不忍?或许有这些原因,但这部电影,在他烧毁秦王宫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光芒,却没有看到别人的欲望。”
他不信别人的欲望能推翻自己,所以他认为可以不杀任何人。
多么一个完美的人物,终将走向没落。在他死时,我不知道有没有看到他的悔恨,我只知道这个人死了,一个传奇也凋零了。
韩信,我在前百分之八十的剧集中,陷落在刘邦对他的猜疑中,他们不停的在问,韩信究竟有没有反心,他偷偷去过秦王宫,刘邦认为他必定也如他一样想要登上皇位;他当年坐拥七十二城,兵力超过刘项二人,却仍旧帮刘邦干掉项羽,甚至也未曾反过;他被刘邦囚禁六年,出来亦不改锋芒;他也常常说这句话:“要反的话,当年就反了……”;陈豨叛之前,也去过他家,第二天就反了……
刘邦不想杀他,可是他寝食不安,他不信韩信,他又信他。后来吕雉这么说,韩信只有三十五岁,像他这样的人,迟早有一天要反。于是韩信被杀了。
刘邦的一生都像是一场鸿门宴,他没登上皇位之前,项羽是敌,登上皇位之后,人人是敌,吕雉帮他杀了项伯,杀了韩信……他最终还是死在了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中……
时光易逝,人心易变。当年韩信投入刘邦军下,无非是被他那个粽子给勾引了。但是刘邦不知道,他害怕韩信反。人和人之间实际上是很单纯的,但是韩信不得不杀。因为他怕成为项羽。
我想说秦王子婴,我本在想,为什么秦王偏帮刘邦,后来看到项羽烧了秦王宫说的一席话,我懂了,一个想要大一统,一个想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秦王子婴降于刘邦的那一天,风姿绰华,白衣纷飞,在一群大老粗之中简直就一美人啊!后来腰斩死于台上,他临死前说这么一句话,秦不亡。这大抵就是他的理想了吧。
这部电影最大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是味道,是处处留了那种历史的沉淀安静的味道。他有改编,但是并不夸张。有一个镜头我记得很深,是萧何最后想要去见刘邦,他从镜头前一直走到镜头远去的大约十秒的镜头,一扇一扇门打开,他深入宫中,带着惶恐和绝望。还有就是在秦王子婴对项羽说完“请便”之后,转眼他就四肢俱残的被放进了一个筐里,真就被请便了啊!这种干净利落的镜头很有感觉啊。
那么讲一下这部剧我唯一想吐槽的地方,演员涂得硅胶太厚了,那个皱纹太假了,顺着光硅胶都透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