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的名义丈量艺术的灵魂

在电影技术发展史上,截至目前共有三次大变革,每一次都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存在样态。第一次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变化,让电影影像达到基本成熟。第二次是斯皮尔伯格《大白鲨》和卢卡斯《星球大战》引起的重视听效果的科幻大片热潮,让之前重叙事的电影传统受到极大冲击。第三次便是卡梅隆《阿凡达》开创的3D时代。每一次技术提升时,人们对形式的注意就会超过对内容的关注。这种状态要延续一段时间才会逐渐走向统一,重归电影抒情达意的道路。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便是3D时代的一部扛鼎之作,精致唯美的技术手段不再被认为是制造奇观的噱头,而是成为凸显主题的必要条件。当形式和主题达到互促共进时,3D的价值才真正确立。
我们还不能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视觉上已经超过了《阿凡达》,但起码不会输,它的画面走的是空灵的路子,是无穷之中的渺小,而《阿凡达》本身就是饱满的世界,是浓妆艳抹的丰盛。其实,真正能让画面具有震撼心灵作用的就是原生态的自然,接天的绿与铺地的蓝,而这样的电影就必然会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宫崎骏的动画片到《阿凡达》,都是走的这条路子。至于其它的3D电影,比如《雨果》《蜘蛛侠》等,虽然视觉效果也不错,但是身处城市环境中,就少了纯净的冲击力,更不用说一些伪3D电影了。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涉及到人与自然(或动物)的关系问题,但他并没有止步于这一点,而是由此升华,探讨人的信仰问题。这一主题本来是艺术片的领域,商业片往往不敢太深入,而李安凭借自己卓越的驾控能力完成了这个任务,投合了所有类型的观众。
在电影上映前,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和敬佩是,它把一本根本不适合改编成影视的小说改编成了难度更大的3D电影。但是,当看完电影之后,我发现,这个故事只有改编成了美轮美奂的3D电影,它才是完满的和贴切的。第一,除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两个片段外,整个中间部分就是一个少年与一只老虎在海上的生存对峙,人物少,场景单一,如果没有3D效果,将会变得很乏味,缺少刺激性,这是商业片的大忌。第二,派在海上和食人岛上看到的大自然奇观,成为他相信神迹存在的原因,电影只有将这种超越于平凡世界之上的景致展示出来,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派的心灵所受到的震撼。第三,对作为主角的动物,如果用平面展示,就像电视上的《动物世界》一样,毫无新奇之处,而在3D效果下,它们的行为俨然具有了人的形态,其野蛮和雄壮成为派所受灾难的一部分。所以,尽管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因沉浸于激烈的情节和复杂的主题,而忘怀了3D技术的存在,但是假如这部电影不是3D或镜头并不如此美丽,那么心中的触动就会大大减弱。
在主题上,很多人认为孟加拉虎是派的本我存在,他与老虎的斗争其实是与内心的恐惧和绝望的斗争。但是,我更愿意把老虎理解为是神的存在。庄子有“道在屎溺”的说法,比喻道的无所不在。而神的存在也是这个道理,它并不是高高在上俯瞰众生,而是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包括敌人身上。神借用老虎的躯体寄存对人的考验和救助,培养派的求活欲望和求生能力。它不发一言,不做告别,却一步步引导派脱离困境。派与老虎之间的生存博弈,也就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置,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爱众生就是自我灵魂的赎罪。这种宽容也是所有类型宗教的共有原则,而派恰好是一个泛三教信仰者。
相对于在信仰上的隐喻,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结尾关于故事真假性的模糊处理,这体现了李安的善良,他把问题悬置起来,让观众自己去把握,理性主义者和有信仰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假如电影在结尾完全推翻派与老虎的梦幻经历,赤裸裸地告诉大家事实上就是人与人的搏斗,那么对人性的批判力将会极大增强,这就成了另一个风格的作品了。李安毕竟是出身儒家的中庸主义者,从“父亲三部曲”开始,他就一直在讨论伦理的两难处境和协调的可能。他的电影主题不是向灵魂的最深处刺入,而是向梦想的最广处拔高。他以一个大众艺术家的姿态叙事,从不追求像塔尔科夫斯基那样的沉郁深刻,却又总能带给观众一些宏观上的思索。
电影的开头部分是为派在漂流时的表现进行铺垫,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他在叔叔的教导下成了游泳健将,这是海上生存的首要条件;二是他信仰了三种宗教,这是电影探讨主题的出发点;三是他的名字π的由来。前两件都在以后的叙事中有所延续,而π的寓意却有些模糊不清,他为何会选择这一连串数字来改变自己名字的尴尬?这一方面证明了他对数字的超强记忆力,而这种天赋本身就是神所赐的;另一方面,π的无穷无尽恰好代表了世界的存在状态,是能看到出发点却找不到重点的生命可能性。以π来命名,本身就已经预示了他对无限性的探索,如果用佛家的话说,便是“慧根”。这种幼儿时的奇迹显现也为他在海难中能够独自存活准备了宗教上的解释,因为有奇特之长者必有奇特之命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为“李安出品,必属精品”的字号贴了一层金,但他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幸运者,又是卓越的整合者。3D技术是电影绚丽影像的功臣,原著小说是电影故事和主题的功臣,李安所要做的是发现、领导和训练,并造就了一部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然而,这部电影对信仰的表达还是次要的,因为有同样主题的佳作不在少数,它的最主要贡献还是对3D技术的价值定位,从此之后,观众选择3D的目的不仅仅是猎奇,还会考虑到电影艺术的成分,而这将促进整个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陈令孤)2012/11/24
我们还不能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视觉上已经超过了《阿凡达》,但起码不会输,它的画面走的是空灵的路子,是无穷之中的渺小,而《阿凡达》本身就是饱满的世界,是浓妆艳抹的丰盛。其实,真正能让画面具有震撼心灵作用的就是原生态的自然,接天的绿与铺地的蓝,而这样的电影就必然会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宫崎骏的动画片到《阿凡达》,都是走的这条路子。至于其它的3D电影,比如《雨果》《蜘蛛侠》等,虽然视觉效果也不错,但是身处城市环境中,就少了纯净的冲击力,更不用说一些伪3D电影了。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涉及到人与自然(或动物)的关系问题,但他并没有止步于这一点,而是由此升华,探讨人的信仰问题。这一主题本来是艺术片的领域,商业片往往不敢太深入,而李安凭借自己卓越的驾控能力完成了这个任务,投合了所有类型的观众。
在电影上映前,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和敬佩是,它把一本根本不适合改编成影视的小说改编成了难度更大的3D电影。但是,当看完电影之后,我发现,这个故事只有改编成了美轮美奂的3D电影,它才是完满的和贴切的。第一,除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两个片段外,整个中间部分就是一个少年与一只老虎在海上的生存对峙,人物少,场景单一,如果没有3D效果,将会变得很乏味,缺少刺激性,这是商业片的大忌。第二,派在海上和食人岛上看到的大自然奇观,成为他相信神迹存在的原因,电影只有将这种超越于平凡世界之上的景致展示出来,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派的心灵所受到的震撼。第三,对作为主角的动物,如果用平面展示,就像电视上的《动物世界》一样,毫无新奇之处,而在3D效果下,它们的行为俨然具有了人的形态,其野蛮和雄壮成为派所受灾难的一部分。所以,尽管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因沉浸于激烈的情节和复杂的主题,而忘怀了3D技术的存在,但是假如这部电影不是3D或镜头并不如此美丽,那么心中的触动就会大大减弱。
在主题上,很多人认为孟加拉虎是派的本我存在,他与老虎的斗争其实是与内心的恐惧和绝望的斗争。但是,我更愿意把老虎理解为是神的存在。庄子有“道在屎溺”的说法,比喻道的无所不在。而神的存在也是这个道理,它并不是高高在上俯瞰众生,而是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包括敌人身上。神借用老虎的躯体寄存对人的考验和救助,培养派的求活欲望和求生能力。它不发一言,不做告别,却一步步引导派脱离困境。派与老虎之间的生存博弈,也就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置,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爱众生就是自我灵魂的赎罪。这种宽容也是所有类型宗教的共有原则,而派恰好是一个泛三教信仰者。
相对于在信仰上的隐喻,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结尾关于故事真假性的模糊处理,这体现了李安的善良,他把问题悬置起来,让观众自己去把握,理性主义者和有信仰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假如电影在结尾完全推翻派与老虎的梦幻经历,赤裸裸地告诉大家事实上就是人与人的搏斗,那么对人性的批判力将会极大增强,这就成了另一个风格的作品了。李安毕竟是出身儒家的中庸主义者,从“父亲三部曲”开始,他就一直在讨论伦理的两难处境和协调的可能。他的电影主题不是向灵魂的最深处刺入,而是向梦想的最广处拔高。他以一个大众艺术家的姿态叙事,从不追求像塔尔科夫斯基那样的沉郁深刻,却又总能带给观众一些宏观上的思索。
电影的开头部分是为派在漂流时的表现进行铺垫,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他在叔叔的教导下成了游泳健将,这是海上生存的首要条件;二是他信仰了三种宗教,这是电影探讨主题的出发点;三是他的名字π的由来。前两件都在以后的叙事中有所延续,而π的寓意却有些模糊不清,他为何会选择这一连串数字来改变自己名字的尴尬?这一方面证明了他对数字的超强记忆力,而这种天赋本身就是神所赐的;另一方面,π的无穷无尽恰好代表了世界的存在状态,是能看到出发点却找不到重点的生命可能性。以π来命名,本身就已经预示了他对无限性的探索,如果用佛家的话说,便是“慧根”。这种幼儿时的奇迹显现也为他在海难中能够独自存活准备了宗教上的解释,因为有奇特之长者必有奇特之命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为“李安出品,必属精品”的字号贴了一层金,但他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幸运者,又是卓越的整合者。3D技术是电影绚丽影像的功臣,原著小说是电影故事和主题的功臣,李安所要做的是发现、领导和训练,并造就了一部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然而,这部电影对信仰的表达还是次要的,因为有同样主题的佳作不在少数,它的最主要贡献还是对3D技术的价值定位,从此之后,观众选择3D的目的不仅仅是猎奇,还会考虑到电影艺术的成分,而这将促进整个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陈令孤)2012/11/24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