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夏天都是一次怀念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当德国再次输给意大利的时候,就想着再翻出来《夏之童话》看一遍抚慰一下被虐的心情。
结果看到更衣室里,20多个男人围成一圈,听着被禁赛的弗林斯说:“男人们,我们为什么在半决赛,我们为什么要赢,有很多理由。第一,战斗,直到完全精疲力尽;第二,绝对意志,绝不丢球,禁绝拼抢;第三,勇气,用一切能力去比赛,并且我们真TMD棒;第四,我们是一个团队并且我们一起赢得比赛。我们现在走出去,去收拾掉那群狗屎。”
这是前几次看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听不懂德语,但是单单看中文翻译就能猜到原话大概是女人们听了会不好意思的粗话。
我还没来得及揣摩字字句句,就被那种气氛深深地吞噬了。镜头扫过那年还只是新人的波多尔斯基、拉姆、施魏因施泰格,镜头扫过那年的绝对核心巴拉克、克洛泽,镜头扫过已经淡出了我们视线很久的卡恩、莱曼、施耐德、诺伊维尔。
现在的巴拉克成为了众矢之的,克洛泽和戈麦斯之争永远能将德迷划分成两大阵营,今天的拜仁主力团牢牢抓紧的不仅是这支队伍,还有勒夫的心。
而现在的弗林斯,百度了才知道,早已远赴克林斯曼和贝克汉姆所在的新大陆,那个没有童话和传奇的土地。
经常打趣说,看到现在的德国队,我除了喜欢也没有太多翻江倒海的炽热,因为看到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10年的世界杯,只可惜对那年世界杯的记忆也仅仅停留在对阿根廷的比赛,因为这场比赛能让我想到6年前那场更伟大的对决。
6年前看了德阿大战的人一定都变成了德国球迷了吧?在这次欧洲杯,质疑着这只德国队血性和意志的人,不是刻薄,一定是当年看过了克洛泽79分的那个头球、知道那个头球的分量的人。我只知道,那年在德国落后的时候,看着场上每个人的脸,我就坚信一定会有奇迹的发生。直到久违的克式头球的出现,直到那个神奇的小纸条,乃至后来为人津津乐道足以载入史册的点球对决,一切来得顺理成章,不可抗拒。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6年前那场德意的比赛让人如此难以释怀。最后两分钟的溃败带给人的失望远远超过了几天前那场从头到尾缺乏底气的比赛。
当年有人说狡猾的里皮比克林斯曼的确技高一筹,但是赛后镜头追着克林斯曼长达一分钟的跟拍也让人看不出这位少帅在想些什么。他的战术是一个迷,直到这部电影把那个夏天的前前后后展现到世人面前,严谨的德国人还是无法用他们一向擅长的图纸公式和符号完完全全地丈量出那个男人的心底。
他让只有组织和战术的德国战车融合了情欲达到了意志的新高度。
勃拉姆斯写《德意志安魂曲》时,乐谱是一页一页地撕;6年前德国世界杯后,那些赛前诅咒过克林斯曼的人对自己的诅咒怕是要一本一本地写。这个男人,浑身上下都是谜,却从头到脚充满了魅力。
6年后,当年在克林斯曼身边充当配角的勒夫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马里奥,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度和自信。
他的战术是用厚厚的资料和数字堆砌起来,却一样让人看不穿。
克林斯曼说:“我们可能在战场上不利,可能0:1落后,完全没问题,没有问题,用肢体语言,什么肢体语言?Lucas?是挺胸!如果发生什么事情,给我挺起胸来,追回去,完全没有问题。”
他指着受伤的巴拉克说:"我们要积极跑动,要控制,敢于攻守。但要有纪律,为此我们需要我们的队长。"
德国人早已把那只球队作为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因为这才是德意志精神。
而不是让一个明明状态不佳的人沉迷于欧冠决赛点球射失的阴影中,也不是让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出:“只要能胜意大利,我愿意坐替补”这样丧气的话。
勒夫的确不应该在这时离开,连央视的解说都用王菲的歌词为他开脱,“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但是仅仅6年时间,勒夫就用各种手段埋葬了"梦之队"。
这只队伍开始倒脚配合玩花样,却丢掉了定位球远射防守反击,最重要的是,这只比当年还要年轻的队伍听到了比当年还要多的赞誉,却早早丢掉了创造童话的能力。
德国足协在力压舆论为勒夫正名的同时,在柏林,在慕尼黑,在科隆大教堂,在汉堡的海港,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无可抑制地怀念着克林斯曼,怀念着那个夏天的扬眉吐气,黯然神伤。
每个夏天都是一场怀念。6年前,在斯图加特的烟火中,带着季军奖牌的克林斯曼一定会想到90年的意大利之夏;今年迟暮的克洛泽,在替补席上,一定会想到02年那个横空出世的少年。
不知道面对着媒体的闪光灯,勒夫会不会和我一样,有一瞬间想到6年前的童话。这没什么可丢脸的,应该把这部片子放给全队看。他们大部分人在当时还在业余队和青年队打拼。
然后告诉他们,为什么对克洛泽这样队中不多的老将应该足够尊敬和信赖;告诉他们,足球是团队运动,就算坐在替补席上的人也应该充满热情;告诉他们,怀念其实是一个新的起点,德国人不畏惧前方的艰难险阻,也应该大大方方地接受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失败;告诉他们,赛场上很多东西是超越技术本身的,这些东西,桑巴人称之为浪漫,西班牙人称之为激情,英格兰人称之为球星,我们德国人称之为绝对意志。
这才是真正的德意志精神。
结果看到更衣室里,20多个男人围成一圈,听着被禁赛的弗林斯说:“男人们,我们为什么在半决赛,我们为什么要赢,有很多理由。第一,战斗,直到完全精疲力尽;第二,绝对意志,绝不丢球,禁绝拼抢;第三,勇气,用一切能力去比赛,并且我们真TMD棒;第四,我们是一个团队并且我们一起赢得比赛。我们现在走出去,去收拾掉那群狗屎。”
这是前几次看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听不懂德语,但是单单看中文翻译就能猜到原话大概是女人们听了会不好意思的粗话。
我还没来得及揣摩字字句句,就被那种气氛深深地吞噬了。镜头扫过那年还只是新人的波多尔斯基、拉姆、施魏因施泰格,镜头扫过那年的绝对核心巴拉克、克洛泽,镜头扫过已经淡出了我们视线很久的卡恩、莱曼、施耐德、诺伊维尔。
现在的巴拉克成为了众矢之的,克洛泽和戈麦斯之争永远能将德迷划分成两大阵营,今天的拜仁主力团牢牢抓紧的不仅是这支队伍,还有勒夫的心。
而现在的弗林斯,百度了才知道,早已远赴克林斯曼和贝克汉姆所在的新大陆,那个没有童话和传奇的土地。
经常打趣说,看到现在的德国队,我除了喜欢也没有太多翻江倒海的炽热,因为看到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10年的世界杯,只可惜对那年世界杯的记忆也仅仅停留在对阿根廷的比赛,因为这场比赛能让我想到6年前那场更伟大的对决。
6年前看了德阿大战的人一定都变成了德国球迷了吧?在这次欧洲杯,质疑着这只德国队血性和意志的人,不是刻薄,一定是当年看过了克洛泽79分的那个头球、知道那个头球的分量的人。我只知道,那年在德国落后的时候,看着场上每个人的脸,我就坚信一定会有奇迹的发生。直到久违的克式头球的出现,直到那个神奇的小纸条,乃至后来为人津津乐道足以载入史册的点球对决,一切来得顺理成章,不可抗拒。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6年前那场德意的比赛让人如此难以释怀。最后两分钟的溃败带给人的失望远远超过了几天前那场从头到尾缺乏底气的比赛。
当年有人说狡猾的里皮比克林斯曼的确技高一筹,但是赛后镜头追着克林斯曼长达一分钟的跟拍也让人看不出这位少帅在想些什么。他的战术是一个迷,直到这部电影把那个夏天的前前后后展现到世人面前,严谨的德国人还是无法用他们一向擅长的图纸公式和符号完完全全地丈量出那个男人的心底。
他让只有组织和战术的德国战车融合了情欲达到了意志的新高度。
勃拉姆斯写《德意志安魂曲》时,乐谱是一页一页地撕;6年前德国世界杯后,那些赛前诅咒过克林斯曼的人对自己的诅咒怕是要一本一本地写。这个男人,浑身上下都是谜,却从头到脚充满了魅力。
6年后,当年在克林斯曼身边充当配角的勒夫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马里奥,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度和自信。
他的战术是用厚厚的资料和数字堆砌起来,却一样让人看不穿。
克林斯曼说:“我们可能在战场上不利,可能0:1落后,完全没问题,没有问题,用肢体语言,什么肢体语言?Lucas?是挺胸!如果发生什么事情,给我挺起胸来,追回去,完全没有问题。”
他指着受伤的巴拉克说:"我们要积极跑动,要控制,敢于攻守。但要有纪律,为此我们需要我们的队长。"
德国人早已把那只球队作为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因为这才是德意志精神。
而不是让一个明明状态不佳的人沉迷于欧冠决赛点球射失的阴影中,也不是让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出:“只要能胜意大利,我愿意坐替补”这样丧气的话。
勒夫的确不应该在这时离开,连央视的解说都用王菲的歌词为他开脱,“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但是仅仅6年时间,勒夫就用各种手段埋葬了"梦之队"。
这只队伍开始倒脚配合玩花样,却丢掉了定位球远射防守反击,最重要的是,这只比当年还要年轻的队伍听到了比当年还要多的赞誉,却早早丢掉了创造童话的能力。
德国足协在力压舆论为勒夫正名的同时,在柏林,在慕尼黑,在科隆大教堂,在汉堡的海港,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无可抑制地怀念着克林斯曼,怀念着那个夏天的扬眉吐气,黯然神伤。
每个夏天都是一场怀念。6年前,在斯图加特的烟火中,带着季军奖牌的克林斯曼一定会想到90年的意大利之夏;今年迟暮的克洛泽,在替补席上,一定会想到02年那个横空出世的少年。
不知道面对着媒体的闪光灯,勒夫会不会和我一样,有一瞬间想到6年前的童话。这没什么可丢脸的,应该把这部片子放给全队看。他们大部分人在当时还在业余队和青年队打拼。
然后告诉他们,为什么对克洛泽这样队中不多的老将应该足够尊敬和信赖;告诉他们,足球是团队运动,就算坐在替补席上的人也应该充满热情;告诉他们,怀念其实是一个新的起点,德国人不畏惧前方的艰难险阻,也应该大大方方地接受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失败;告诉他们,赛场上很多东西是超越技术本身的,这些东西,桑巴人称之为浪漫,西班牙人称之为激情,英格兰人称之为球星,我们德国人称之为绝对意志。
这才是真正的德意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