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不晚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晚秋》。
第一遍。
让人惊艳的是风云变幻、阴郁缭绕的西雅图,淡漠隐忍的汤唯和英俊魅惑的玄彬。末了,却留下了重重迷雾。
第二遍。
如果推理没错,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罢。
疑点1:Anna丈夫为谁所杀。据Anna言,丈夫发现了自己和旧情人王晶私奔的密谋,将自己打到昏死,那么至少证明在Anna昏迷之前,丈夫还活着。有两种可能:一是丈夫误以为Anna被自己打死,悔恨交加,自杀身亡;二是王晶在案发现场,为阻止Anna丈夫的暴行误杀他后畏罪潜逃。因此,苏醒后的Anna便自然成了私奔未遂,弑杀亲夫的不忠不贞之徒。看王晶的躲躲闪闪和Anna对他压抑的怨,窃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大。王晶的一句“那天,我本来要返回去····”,Anna赌上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输掉了十年。也就是说,Anna替王晶坐了十年牢。
疑点2:裕子为谁所杀(有点悬疑片的感觉哈)。有三个可能的凶手。她自己,她丈夫,勋。婚姻生活可能并不幸福的裕子爱上了自己“包养”的性服务者勋,而惯于逢场做戏的勋并不爱她,两方面的不幸福迫使她绝望自杀——第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勋,首先勋并无作案动机,鉴于职业,他并无必要因为服务对象爱自己而动杀机,而他自身反而是“客人”老公的“矢之的”。其次,勋并未尾随裕子进房间而是赴往与Anna的约定,无作案时间。按我的推测,最有可能的应该是裕子的丈夫,被戴了绿帽子的男人,而且是本土白富人。
最合理的情节或许是这样:裕子独自进了房间,误以为敲门的跟踪自己的丈夫是回心转意的勋,失望的裕子和恼羞成怒的丈夫发生口角甚至争斗,丈夫无意也或有意地杀了裕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策划了勋劫钱杀人的另一起谋杀,借法律之刀杀了给自己戴绿帽子的勋。也就是说,勋的命运与Anna异曲同工,都是替死鬼,只是勋,更唯美壮烈。
第三遍。
一直不敢把这部片子当成随便的爱情片看,也深知扑朔迷离的生生死死并非片之本意。遂彻夜膜拜第三次。
不是很了解汤唯,轰动一时的《色戒》也未曾涉猎,只是这个相貌并不倾国的女子,却又一种独特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或许只有她能把Anna的悲惨、麻木、外冷内热和中国女子特有的内敛、含蓄、坚韧演绎到淋漓尽致,那眼神里的淡然、隐忍是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和情感的摧残才练就的百毒不侵?
一呼而起,一哄而散的伪善的中国式寒暄;喝到嘴里的茶还未咽便被亲人拉入母亲尸骨未寒后的财产纷争;昔日愿为其死,堵上自己一生的那个他,早为人夫,三口之家的温存,看来是嘲讽,是撒在伤口上的盐巴。他说,“这些年发生了很多事”,她应,“不过在我这里就没有什么变化了” —— “为什么会这样呢?” 爱情足够让两个人难忘,孤独却只有她一个人承担!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一句怨言,甚至没有一丝愠色,不让他再谈及那天,不允他撕开自己的痂。只是,不再等待。
瑜伽,橱窗里的漂亮衣服,本该属于她的,那一句“本来”,让她输掉了女人最美丽的青春。售票口的几番轮回,回那个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不见天日的牢房?回那个慈母已逝兄弟姐们分割财产的混乱的家?还是,回那个背信弃义虚情假意已为人夫、为人父的他心里?她踌躇,却不再痛苦。
他的境遇并不比她好到哪里去。因为职业,他必须随叫随到;也因为职业,他被“客人”的丈夫追杀,不得不东躲西藏。镜子里的英俊的自己,该自豪还是该悲哀。那个深深的酒窝,是真的快乐吗?那口袋里的电话号码,有多少,是早已写好的吧?那代表你自己的手表,你有多少,你又故意遗忘在多少女人的手里?那一句“没关系,你是第一个对我不满意的客人,可以给你打个折”浪荡不恭里有多少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和心酸。
他们的故事真正开始于那个阳光萦绕的餐厅罢。西雅图的晚秋,阴晴不定,云缝里的阳光,似乎在悯怜着这两个被上帝遗忘的人。他看明白了她的心不在焉,却不问,只是说“今天是我生日,你要为我做点什么”——游览车里,他学鸭子叫逗她开心;游乐场里,他开碰碰车默默抚慰她;那段配音,无需说破他已知晓。她用他听不懂的中文讲述着自己,曲折悲苦又岂是他的“好”、“坏”所能涵盖,但只是陪伴和倾听就足够两颗干涸的心互相取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许是从那段对白开始的吧。
她拥抱了他。却要付费。他笑,等着,30分钟就好。—— 等待!又是等待!她早已害怕了等待!门上的破绽,她用头试了用拳试,这里有过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女人?他对她与对别人,何异?她没有多等,他耽搁了时间。那个无声的舞蹈,在讲述着这样一段美丽的故事:男孩追随女孩的脚步,女孩加快,男孩也加快,女孩放慢,男孩也放慢,终于步伐一致,跳起了属于他们的舞步,似乎在祝福着他和她。 所以我讨厌那个他对她亦逢场做戏的猜测,若如此,他又何必去她母亲的葬礼?她应该是诧异之余更多惊喜吧!他们默契的眼神交流似乎是多年的好友,因为他就是她,她就是他。饭桌上,他,她,那个他,他妻子。他拉着她的手,我们要结婚了,要在中国举办中式婚礼,还要在美国举办美式婚礼,这样的弥天大谎,在善意地告诉她,她并不孤单。那个他还爱她吧,也许更多的是愧疚,敌视他、警告他。“他用了我的勺子”——“谁动了我的奶酪”,既背弃了她又有何资格保护他?你不配!你该死!她终于对那个他喊道:“你为何用他的勺子!那是他的!不是你的!”她对他的怨终于在顷刻间爆发,她呜咽着哭了——嚎啕大哭!那个他——“对不起···”。她,笑不成调,泣不成声,她苦苦等待的只是这一句“对不起”吗?一句“对不起”,能换回她逝去的青春吗?能赔得起她赌上的一生幸福吗?当年,她本可以辩驳,也许承担是对他另一种任性的怨恨和报复。
陌生的他像熟悉的阳光,提醒她身处在地球游荡。
爱不是不任性就能反抗,风来时浪花也只能狂放。
就这么简单,只是陪伴与懂得。
窗内,她必须按时返回。窗外,他三次依依挥别,还是那灿烂的笑,那个酒窝,沉淀着甜蜜。他终还是登上了与她同程的车。他们重温着初见的场面,似乎美丽的故事要开始。然天妒良缘。他那么喜欢笑,关于自己的不堪,只字未提。只是那么深情的望着她,给了她长达几分钟的吻——用尽全身力气,告诉她,这一次,他在这里等她。醒来,不见他,身上却盖着他一直穿的外套。手里的咖啡洒了,她寻寻觅觅,人群中,那张灿烂的脸在哪里?警车响了,可怕的轰鸣——第一次,带走了她的青春;第二次,剥夺了他爱她的资格;第三次,熄灭了她的阳光。
她说,好久不见——在他永眠的这里。他一定听到了。
一个,是有污点的女囚,隐忍、麻木。一个,是并不体面的牛郎,浪荡、阴柔。在风云变幻、阴郁缭绕如仙境般神秘的西雅图,给异乡人的悲惨遭遇平添了一份酸苦和无奈。这样国际化的搭配,兼有了中式的含蓄,韩式的唯美,美式的神秘,反倒像一杯陈酒,更耐人寻味。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来得及燃烧就匆匆谢幕,像晚秋,没有融化人的热烈,没有丰硕的果实,有的斑斓的色彩只是生命最后的回光返照,只一瞬便被铺天盖地的皑皑白雪覆盖,皈依平静。这样的短暂与平淡,也许颠覆了人们理想中爱情的模样,但——不要去问什么是真正喜欢,不要去想永远是如何短暂。晚秋不晚,又何妨?
晚秋不晚,又何妨······
第一遍。
让人惊艳的是风云变幻、阴郁缭绕的西雅图,淡漠隐忍的汤唯和英俊魅惑的玄彬。末了,却留下了重重迷雾。
第二遍。
如果推理没错,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罢。
疑点1:Anna丈夫为谁所杀。据Anna言,丈夫发现了自己和旧情人王晶私奔的密谋,将自己打到昏死,那么至少证明在Anna昏迷之前,丈夫还活着。有两种可能:一是丈夫误以为Anna被自己打死,悔恨交加,自杀身亡;二是王晶在案发现场,为阻止Anna丈夫的暴行误杀他后畏罪潜逃。因此,苏醒后的Anna便自然成了私奔未遂,弑杀亲夫的不忠不贞之徒。看王晶的躲躲闪闪和Anna对他压抑的怨,窃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大。王晶的一句“那天,我本来要返回去····”,Anna赌上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输掉了十年。也就是说,Anna替王晶坐了十年牢。
疑点2:裕子为谁所杀(有点悬疑片的感觉哈)。有三个可能的凶手。她自己,她丈夫,勋。婚姻生活可能并不幸福的裕子爱上了自己“包养”的性服务者勋,而惯于逢场做戏的勋并不爱她,两方面的不幸福迫使她绝望自杀——第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勋,首先勋并无作案动机,鉴于职业,他并无必要因为服务对象爱自己而动杀机,而他自身反而是“客人”老公的“矢之的”。其次,勋并未尾随裕子进房间而是赴往与Anna的约定,无作案时间。按我的推测,最有可能的应该是裕子的丈夫,被戴了绿帽子的男人,而且是本土白富人。
最合理的情节或许是这样:裕子独自进了房间,误以为敲门的跟踪自己的丈夫是回心转意的勋,失望的裕子和恼羞成怒的丈夫发生口角甚至争斗,丈夫无意也或有意地杀了裕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策划了勋劫钱杀人的另一起谋杀,借法律之刀杀了给自己戴绿帽子的勋。也就是说,勋的命运与Anna异曲同工,都是替死鬼,只是勋,更唯美壮烈。
第三遍。
一直不敢把这部片子当成随便的爱情片看,也深知扑朔迷离的生生死死并非片之本意。遂彻夜膜拜第三次。
不是很了解汤唯,轰动一时的《色戒》也未曾涉猎,只是这个相貌并不倾国的女子,却又一种独特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或许只有她能把Anna的悲惨、麻木、外冷内热和中国女子特有的内敛、含蓄、坚韧演绎到淋漓尽致,那眼神里的淡然、隐忍是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和情感的摧残才练就的百毒不侵?
一呼而起,一哄而散的伪善的中国式寒暄;喝到嘴里的茶还未咽便被亲人拉入母亲尸骨未寒后的财产纷争;昔日愿为其死,堵上自己一生的那个他,早为人夫,三口之家的温存,看来是嘲讽,是撒在伤口上的盐巴。他说,“这些年发生了很多事”,她应,“不过在我这里就没有什么变化了” —— “为什么会这样呢?” 爱情足够让两个人难忘,孤独却只有她一个人承担!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一句怨言,甚至没有一丝愠色,不让他再谈及那天,不允他撕开自己的痂。只是,不再等待。
瑜伽,橱窗里的漂亮衣服,本该属于她的,那一句“本来”,让她输掉了女人最美丽的青春。售票口的几番轮回,回那个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不见天日的牢房?回那个慈母已逝兄弟姐们分割财产的混乱的家?还是,回那个背信弃义虚情假意已为人夫、为人父的他心里?她踌躇,却不再痛苦。
他的境遇并不比她好到哪里去。因为职业,他必须随叫随到;也因为职业,他被“客人”的丈夫追杀,不得不东躲西藏。镜子里的英俊的自己,该自豪还是该悲哀。那个深深的酒窝,是真的快乐吗?那口袋里的电话号码,有多少,是早已写好的吧?那代表你自己的手表,你有多少,你又故意遗忘在多少女人的手里?那一句“没关系,你是第一个对我不满意的客人,可以给你打个折”浪荡不恭里有多少为生活所迫的无奈和心酸。
他们的故事真正开始于那个阳光萦绕的餐厅罢。西雅图的晚秋,阴晴不定,云缝里的阳光,似乎在悯怜着这两个被上帝遗忘的人。他看明白了她的心不在焉,却不问,只是说“今天是我生日,你要为我做点什么”——游览车里,他学鸭子叫逗她开心;游乐场里,他开碰碰车默默抚慰她;那段配音,无需说破他已知晓。她用他听不懂的中文讲述着自己,曲折悲苦又岂是他的“好”、“坏”所能涵盖,但只是陪伴和倾听就足够两颗干涸的心互相取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许是从那段对白开始的吧。
她拥抱了他。却要付费。他笑,等着,30分钟就好。—— 等待!又是等待!她早已害怕了等待!门上的破绽,她用头试了用拳试,这里有过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女人?他对她与对别人,何异?她没有多等,他耽搁了时间。那个无声的舞蹈,在讲述着这样一段美丽的故事:男孩追随女孩的脚步,女孩加快,男孩也加快,女孩放慢,男孩也放慢,终于步伐一致,跳起了属于他们的舞步,似乎在祝福着他和她。 所以我讨厌那个他对她亦逢场做戏的猜测,若如此,他又何必去她母亲的葬礼?她应该是诧异之余更多惊喜吧!他们默契的眼神交流似乎是多年的好友,因为他就是她,她就是他。饭桌上,他,她,那个他,他妻子。他拉着她的手,我们要结婚了,要在中国举办中式婚礼,还要在美国举办美式婚礼,这样的弥天大谎,在善意地告诉她,她并不孤单。那个他还爱她吧,也许更多的是愧疚,敌视他、警告他。“他用了我的勺子”——“谁动了我的奶酪”,既背弃了她又有何资格保护他?你不配!你该死!她终于对那个他喊道:“你为何用他的勺子!那是他的!不是你的!”她对他的怨终于在顷刻间爆发,她呜咽着哭了——嚎啕大哭!那个他——“对不起···”。她,笑不成调,泣不成声,她苦苦等待的只是这一句“对不起”吗?一句“对不起”,能换回她逝去的青春吗?能赔得起她赌上的一生幸福吗?当年,她本可以辩驳,也许承担是对他另一种任性的怨恨和报复。
陌生的他像熟悉的阳光,提醒她身处在地球游荡。
爱不是不任性就能反抗,风来时浪花也只能狂放。
就这么简单,只是陪伴与懂得。
窗内,她必须按时返回。窗外,他三次依依挥别,还是那灿烂的笑,那个酒窝,沉淀着甜蜜。他终还是登上了与她同程的车。他们重温着初见的场面,似乎美丽的故事要开始。然天妒良缘。他那么喜欢笑,关于自己的不堪,只字未提。只是那么深情的望着她,给了她长达几分钟的吻——用尽全身力气,告诉她,这一次,他在这里等她。醒来,不见他,身上却盖着他一直穿的外套。手里的咖啡洒了,她寻寻觅觅,人群中,那张灿烂的脸在哪里?警车响了,可怕的轰鸣——第一次,带走了她的青春;第二次,剥夺了他爱她的资格;第三次,熄灭了她的阳光。
她说,好久不见——在他永眠的这里。他一定听到了。
一个,是有污点的女囚,隐忍、麻木。一个,是并不体面的牛郎,浪荡、阴柔。在风云变幻、阴郁缭绕如仙境般神秘的西雅图,给异乡人的悲惨遭遇平添了一份酸苦和无奈。这样国际化的搭配,兼有了中式的含蓄,韩式的唯美,美式的神秘,反倒像一杯陈酒,更耐人寻味。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来得及燃烧就匆匆谢幕,像晚秋,没有融化人的热烈,没有丰硕的果实,有的斑斓的色彩只是生命最后的回光返照,只一瞬便被铺天盖地的皑皑白雪覆盖,皈依平静。这样的短暂与平淡,也许颠覆了人们理想中爱情的模样,但——不要去问什么是真正喜欢,不要去想永远是如何短暂。晚秋不晚,又何妨?
晚秋不晚,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