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金——香港中产悲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香港电影,最爱拍的是警察、妓女、黑社会。这三者在整个社会生物链中中工作性质最为极端,生存状态互相交叉,又有生死、暴力、情色等情节可拍,所以港片最为驾轻就熟。而涉及到中产阶级,其生活内容情节单调,波澜不惊,乏善可陈,所以港片会有富豪、底层小贩的角色,描写中产的则很少。杜琪峰的这部《夺命金》,告诉我们,中产也有故事。
中产之一何韵诗
香港是服务业城市,金融则是香港服务业的最大支柱。金融从业者也是社会上令人羡慕的高新职业。何韵诗所扮演的银行职员并非坏人,她始终彬彬有礼,对客户热情礼貌,即使被客户谩骂、揩油,被上司羞辱,也一直默默忍受,每天都工作到最后一个下班,不可谓不敬业。即使这样,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她也随时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最后,压力失控,心理失衡,终于对老实客户苏杏璇下了套,最后又生吃了钟老板500万。
中产之二任贤齐
香港电影中,警察一直是个光鲜的职业,也是中产阶层公务员的代表。任贤齐饰演的中层警官,工作认真负责,为救市民不惜性命,可谓是个好警察。然而,面对800万的房价,月薪6万的他也是难堪重负。妻子要买房子的要求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整日一脸颓色。妻子自作主张,以股票为抵押买下豪宅,不料当天股市狂泻,连累楼市也暴跌,妻子几乎崩溃,他也无能为力。虽然影片结尾,房子又戏剧性地涨了50万,料想他们失而复得之后,内心也无法轻松。
任贤齐救下的欲点燃煤气罐的大叔,喃喃自语中道出香港中产者的辛酸,做过塑料、纺织、做过电子,最后还不是蜗居屋村,一事无成。香港中产者的困境,是香港经济结构逐渐变化,是大财阀攫取大量财富,中小企业和白领阶层受压迫越来越重的缩影,也是香港的低位日趋下降的印证。
内地开放之前,香港是中国大陆对外的唯一窗口,作为中国和欧美之间的贸易中间商发了大财,而随着内地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香港已经逐渐失去过去的平台优势,其经济总量早已被上海超过,若不是中央政府大力扶持,香港的地位只怕更是江河日下。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制造业不断内迁。剩下的经济支柱中,房地产业为少数财阀控制,这些房地产大亨权势通天,大多与政府勾结,捂盘惜售,控制供给,导致房价畸高。讽刺的是,内地城市的开发,房地产经营的模式,完全拷贝香港模式。李超人、新鸿基等企业,一样在内地到处圈地捂盘。香港略有良心的是,对低收入者的住房尚能以廉租房给以保证。而香港中产阶层既享受不到低收入者的福利,又要承受不断飙升的高昂房价,压力比内地有过之而无不及。香港另一支柱是金融业,众多白领中产供职之行业,这些年恒指越来越紧跟国内股市的步伐,一路狂跌。随着经济渐趋低迷,金融从业者的日子更不好过。香港人既视内地人为蝗虫,以房地产和服务业为重心的经济又不得不依赖内地富豪的支撑。任贤齐的老爸偷偷包了个内地二奶,临终前给他留了个从不知道的妹妹,令他惶恐不知所处,甚至想逃避抚养这个小妹妹的责任。影片结尾时,却又是内地客高价接手了任贤齐老婆负巨债买下的豪宅,解决了他的困境。香港中产阶级,对内地的态度可谓复杂,既恐惧和厌恶,又根本无法脱离。
而香港人对内地客的看法在电影中可谓两个极端,要么是威胁香港人家庭福利的二奶、妓女、双非孕妇,要么是一掷千金,疯狂拉升楼价的富豪。仔细回忆下,在香港电影中的内地人角色,真没有几个正面的。
至于刘青云饰演的混混,忠心耿耿为大哥筹钱,撞大运赌期货发财,这是支撑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内容倒没什么新意。反而他向收废品的火爆华(黄日华)借钱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华先是把一伙不入流的黑社会混混痛骂一顿,骂归骂,最后仍拿出钱包,抽出几张小票留给自己,把整个装两万多块钞票的钱包丢给刘青云。华所代表的踏踏实实的小经营者,才是这部片中唯一可令人尊敬的群体,才是香港的真正脊梁。
中产之一何韵诗
香港是服务业城市,金融则是香港服务业的最大支柱。金融从业者也是社会上令人羡慕的高新职业。何韵诗所扮演的银行职员并非坏人,她始终彬彬有礼,对客户热情礼貌,即使被客户谩骂、揩油,被上司羞辱,也一直默默忍受,每天都工作到最后一个下班,不可谓不敬业。即使这样,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她也随时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最后,压力失控,心理失衡,终于对老实客户苏杏璇下了套,最后又生吃了钟老板500万。
中产之二任贤齐
香港电影中,警察一直是个光鲜的职业,也是中产阶层公务员的代表。任贤齐饰演的中层警官,工作认真负责,为救市民不惜性命,可谓是个好警察。然而,面对800万的房价,月薪6万的他也是难堪重负。妻子要买房子的要求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整日一脸颓色。妻子自作主张,以股票为抵押买下豪宅,不料当天股市狂泻,连累楼市也暴跌,妻子几乎崩溃,他也无能为力。虽然影片结尾,房子又戏剧性地涨了50万,料想他们失而复得之后,内心也无法轻松。
任贤齐救下的欲点燃煤气罐的大叔,喃喃自语中道出香港中产者的辛酸,做过塑料、纺织、做过电子,最后还不是蜗居屋村,一事无成。香港中产者的困境,是香港经济结构逐渐变化,是大财阀攫取大量财富,中小企业和白领阶层受压迫越来越重的缩影,也是香港的低位日趋下降的印证。
内地开放之前,香港是中国大陆对外的唯一窗口,作为中国和欧美之间的贸易中间商发了大财,而随着内地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香港已经逐渐失去过去的平台优势,其经济总量早已被上海超过,若不是中央政府大力扶持,香港的地位只怕更是江河日下。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制造业不断内迁。剩下的经济支柱中,房地产业为少数财阀控制,这些房地产大亨权势通天,大多与政府勾结,捂盘惜售,控制供给,导致房价畸高。讽刺的是,内地城市的开发,房地产经营的模式,完全拷贝香港模式。李超人、新鸿基等企业,一样在内地到处圈地捂盘。香港略有良心的是,对低收入者的住房尚能以廉租房给以保证。而香港中产阶层既享受不到低收入者的福利,又要承受不断飙升的高昂房价,压力比内地有过之而无不及。香港另一支柱是金融业,众多白领中产供职之行业,这些年恒指越来越紧跟国内股市的步伐,一路狂跌。随着经济渐趋低迷,金融从业者的日子更不好过。香港人既视内地人为蝗虫,以房地产和服务业为重心的经济又不得不依赖内地富豪的支撑。任贤齐的老爸偷偷包了个内地二奶,临终前给他留了个从不知道的妹妹,令他惶恐不知所处,甚至想逃避抚养这个小妹妹的责任。影片结尾时,却又是内地客高价接手了任贤齐老婆负巨债买下的豪宅,解决了他的困境。香港中产阶级,对内地的态度可谓复杂,既恐惧和厌恶,又根本无法脱离。
而香港人对内地客的看法在电影中可谓两个极端,要么是威胁香港人家庭福利的二奶、妓女、双非孕妇,要么是一掷千金,疯狂拉升楼价的富豪。仔细回忆下,在香港电影中的内地人角色,真没有几个正面的。
至于刘青云饰演的混混,忠心耿耿为大哥筹钱,撞大运赌期货发财,这是支撑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内容倒没什么新意。反而他向收废品的火爆华(黄日华)借钱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华先是把一伙不入流的黑社会混混痛骂一顿,骂归骂,最后仍拿出钱包,抽出几张小票留给自己,把整个装两万多块钞票的钱包丢给刘青云。华所代表的踏踏实实的小经营者,才是这部片中唯一可令人尊敬的群体,才是香港的真正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