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才是文明的核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方的文明成果,却成为控制另一方的自由的牢笼,强化的只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独裁,这文明便成为悖论。
与内地上映的相对紧凑的剪辑版相比,台版《赛德克·巴莱》,如同其拗口的片名一样,看完这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电影,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分上下部观影,更会有心理落差:上部《太阳旗》充满了大转折、大张力与大震撼,截然不同于类似题材,让人耳目一新,又充满期待—下部应当更加荡气回肠。
但事实上,下部《彩虹桥》却出人意料地单调,与上部展开的复杂主题与表现手法相比,接下来的这两个多小时,不过就是关于血战到底的冗长铺叙,甚至予以浓墨重彩表达的死亡主题,尤其是妇童自尽以全族群的桥段,有想当然的简单化倾向。在那么残酷的选择面前,那些已经化为精灵与尘埃的生命,果真就没有过挣扎吗?
还有花冈一郎与二郎这两位“夹心人”,与马赫坡有世仇的铁木瓦利斯及其族人,懂得以怀柔之道治理山民的小岛……这些角色,原本是让上部作品丰满且留有悬念的关键棋子,结果在下部作品中,处理得简单粗暴。期待一旦落空,作品也显得空洞起来。这样的感受,宛若失重,除了乘坐电梯,上一次遭遇,还是阅读余华的小说《兄弟》上下部的时候。
当然可以感受到,也可以理解到,魏德圣选这样一个题材,拍这样一个片子,采用市场并不流行的时长,是有着明目张胆的野心的。长达十二年的策划,跨国动员两万多人,魏德圣并不是只要一部揭示雾社事件来龙去脉的历史片,也不是只要一部原住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作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样的主题,尽管常新,但难有超越。从影片中最后对峙的两大人物的嘴里,各自说出了一句点题的金句:莫那鲁道头目说,“既然你们的文明,只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到野蛮的骄傲”;日军司令官镰田弥彦说,“既然文明说服不了你们,那就让你们试试我们的野蛮。”前者之后,生番“出草”;后者之后,日军使用毒气弹,均是情节的转折点。关乎文明与野蛮,是这部披着史诗英雄片外衣的电影试图探究的最重要主题。
所以影片才在下部填充了那么多的赛德克族人歌舞,与上部还曾出现过婚礼上的欢庆歌舞不同,此刻只剩下离散、悲苦与死亡的悲凉旋律。加上此前已经有所表现的猎场政治、各部落恩怨、祖宗崇拜、图腾仪式与山林生活,电影显然是想要复原这一几乎遭遇灭族的族群的文明全景,哪怕这看起来是野蛮的,但野蛮中亦有文明的根基与营养。
与之相对,日本人以殖民者的身份而来,带来了铁路,带来了邮电局,带来了学校,甚至带来了终结仇杀的秩序,与山民的原始状态相比,日本带来的理当就是文明。雾社事件发生在1930年,而非日本人入岛之初,足以说明,赛德克人对于日本人带来的文明,并非盲目地排斥与反抗,而是抱着一种纠结的心态等待答案—这种文明于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再等20年,这是一种思路;忍无可忍,也是一种思路。在后者的权衡中,文明并不成为必需品,至少,于尊严和自由相对,是如此。
看到影片刚开始之时的割头战,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梅尔·吉普森导演的《启示录》,南美的玛雅文明,盛行人祭,若无白人殖民者的到来,这一残酷的野蛮不知还要持续多长时间。当然这种白人中心主义的视角,被西方知识界骂个半死。这种批判,并非矫情。对待历史的局限,我们固然不可以今天的觉悟与标准来衡量当时的高下,得出结论说殖民者的文明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野蛮。但若论文明的正路与歧途,这些比对又并非毫无意义。
即便是殖民主义的流变,也因为宗主国对文明的各自理解,导致了彼此的兴衰交替。西班牙与葡萄牙人,一味掠夺,于文明的输入与落地,毫无自觉,虽然成就了宗主国的一时富足,但其亡也忽焉。及至德日兴起,他们的殖民思路,略胜于西葡,但法西斯主义的秩序与逻辑,将人种分为优劣,将殖民地种族的自由视若粪土,结果所谓的文明输出,依然失败。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殖民,兼顾到当地的制度启蒙,对殖民地的自由有相对的宽容,而最终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竞争中胜出。
但这并不是结局,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继续沿着自由这一关键理念行进,殖民地的独立是如此,前苏联的解体是如此,甚至美国对别国政治的干预,也需嫁接保障人权自由的逻辑。自由,才是文明的核心。船坚炮利,这器具上的成果,原本只是在人类掌握科技的层面,才谈得上是文明。但从指爪相对,到刀剑相加,再到枪炮,再到导弹,最终,杀戮不再是血淋淋的现场,而只是轻轻地按下一个按钮,杀伤性却几何级倍增。一方的文明成果,却成为控制另一方的自由的牢笼,强化的只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独裁,这文明便成为悖论。具象的军火是如此,抽象的制度安排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莫那鲁道说出你们的文明不过如此,当镰田弥彦说出毒气弹是野蛮的方式,他们显然对文明与野蛮都还有一丝共识。只不过,那些赛德克女人,只能或者自杀,或者被日本人屠杀,或者被莫那鲁道枪杀,她们的自由,她们的意志,在这部电影里,就完全被忽略不计了。
与内地上映的相对紧凑的剪辑版相比,台版《赛德克·巴莱》,如同其拗口的片名一样,看完这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电影,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分上下部观影,更会有心理落差:上部《太阳旗》充满了大转折、大张力与大震撼,截然不同于类似题材,让人耳目一新,又充满期待—下部应当更加荡气回肠。
但事实上,下部《彩虹桥》却出人意料地单调,与上部展开的复杂主题与表现手法相比,接下来的这两个多小时,不过就是关于血战到底的冗长铺叙,甚至予以浓墨重彩表达的死亡主题,尤其是妇童自尽以全族群的桥段,有想当然的简单化倾向。在那么残酷的选择面前,那些已经化为精灵与尘埃的生命,果真就没有过挣扎吗?
还有花冈一郎与二郎这两位“夹心人”,与马赫坡有世仇的铁木瓦利斯及其族人,懂得以怀柔之道治理山民的小岛……这些角色,原本是让上部作品丰满且留有悬念的关键棋子,结果在下部作品中,处理得简单粗暴。期待一旦落空,作品也显得空洞起来。这样的感受,宛若失重,除了乘坐电梯,上一次遭遇,还是阅读余华的小说《兄弟》上下部的时候。
当然可以感受到,也可以理解到,魏德圣选这样一个题材,拍这样一个片子,采用市场并不流行的时长,是有着明目张胆的野心的。长达十二年的策划,跨国动员两万多人,魏德圣并不是只要一部揭示雾社事件来龙去脉的历史片,也不是只要一部原住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作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样的主题,尽管常新,但难有超越。从影片中最后对峙的两大人物的嘴里,各自说出了一句点题的金句:莫那鲁道头目说,“既然你们的文明,只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到野蛮的骄傲”;日军司令官镰田弥彦说,“既然文明说服不了你们,那就让你们试试我们的野蛮。”前者之后,生番“出草”;后者之后,日军使用毒气弹,均是情节的转折点。关乎文明与野蛮,是这部披着史诗英雄片外衣的电影试图探究的最重要主题。
所以影片才在下部填充了那么多的赛德克族人歌舞,与上部还曾出现过婚礼上的欢庆歌舞不同,此刻只剩下离散、悲苦与死亡的悲凉旋律。加上此前已经有所表现的猎场政治、各部落恩怨、祖宗崇拜、图腾仪式与山林生活,电影显然是想要复原这一几乎遭遇灭族的族群的文明全景,哪怕这看起来是野蛮的,但野蛮中亦有文明的根基与营养。
与之相对,日本人以殖民者的身份而来,带来了铁路,带来了邮电局,带来了学校,甚至带来了终结仇杀的秩序,与山民的原始状态相比,日本带来的理当就是文明。雾社事件发生在1930年,而非日本人入岛之初,足以说明,赛德克人对于日本人带来的文明,并非盲目地排斥与反抗,而是抱着一种纠结的心态等待答案—这种文明于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再等20年,这是一种思路;忍无可忍,也是一种思路。在后者的权衡中,文明并不成为必需品,至少,于尊严和自由相对,是如此。
看到影片刚开始之时的割头战,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梅尔·吉普森导演的《启示录》,南美的玛雅文明,盛行人祭,若无白人殖民者的到来,这一残酷的野蛮不知还要持续多长时间。当然这种白人中心主义的视角,被西方知识界骂个半死。这种批判,并非矫情。对待历史的局限,我们固然不可以今天的觉悟与标准来衡量当时的高下,得出结论说殖民者的文明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野蛮。但若论文明的正路与歧途,这些比对又并非毫无意义。
即便是殖民主义的流变,也因为宗主国对文明的各自理解,导致了彼此的兴衰交替。西班牙与葡萄牙人,一味掠夺,于文明的输入与落地,毫无自觉,虽然成就了宗主国的一时富足,但其亡也忽焉。及至德日兴起,他们的殖民思路,略胜于西葡,但法西斯主义的秩序与逻辑,将人种分为优劣,将殖民地种族的自由视若粪土,结果所谓的文明输出,依然失败。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殖民,兼顾到当地的制度启蒙,对殖民地的自由有相对的宽容,而最终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竞争中胜出。
但这并不是结局,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继续沿着自由这一关键理念行进,殖民地的独立是如此,前苏联的解体是如此,甚至美国对别国政治的干预,也需嫁接保障人权自由的逻辑。自由,才是文明的核心。船坚炮利,这器具上的成果,原本只是在人类掌握科技的层面,才谈得上是文明。但从指爪相对,到刀剑相加,再到枪炮,再到导弹,最终,杀戮不再是血淋淋的现场,而只是轻轻地按下一个按钮,杀伤性却几何级倍增。一方的文明成果,却成为控制另一方的自由的牢笼,强化的只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独裁,这文明便成为悖论。具象的军火是如此,抽象的制度安排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莫那鲁道说出你们的文明不过如此,当镰田弥彦说出毒气弹是野蛮的方式,他们显然对文明与野蛮都还有一丝共识。只不过,那些赛德克女人,只能或者自杀,或者被日本人屠杀,或者被莫那鲁道枪杀,她们的自由,她们的意志,在这部电影里,就完全被忽略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