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落尽,生命依旧绚烂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年华,总在不经意间从身边轻轻溜走。生命,从曾经的年少轻狂,到最后的迟暮之年,无不经历着周而复始般的开始和结束。然而,生命之悲,唯别而已矣。当生命终有一天抵不过年老而去,抵不过自然规律的命定时,一切便显得那么的艰难,纵使再超然,也总难与红尘隔断。
亲情,可谓这个世界上最难割舍的血脉联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即或是观念不同,想法各异,也总有那一份情在内心牵绊。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份真实的情感,更多的争辩于各自那无谓的执念。于是,当下的一些子女们开始烦了、厌了、累了,这最亲近的关系也就变得不再亲近了。
《飞越老人院》便是这样的一个创痛。老人们用尽一生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换来的不过是一道与外界隔绝的冰冷铁门。岁月的年轮从他们的身体里碾过,留下的只是一副等死的躯壳,看着身边的老伙伴一个接一个的死去,逃离,不过是一个想要在死之前,看看外面世界的可怜愿望!不过是追寻人生那最后一点光芒的愿景!
这个世界太多的浮浮沉沉,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更乐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梦想,却独独遗忘了已经垂垂老矣的他们!可怜吗?不,是可悲,可悲于作为子女的我们,却不愿与年迈的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更不愿再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们……
影片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不禁让我潸然泪下——老葛(影片的主人公)在夜深人静的大草原上,给他的孙子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那么一对父子,父亲老了,父亲和儿子坐在大树下的一条凳子上,儿子看着报,父亲就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儿子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呀?儿子有些不耐烦了,那是麻雀!第三次,父亲又问儿子:这树上都是什么呀?儿子就把报纸一扔,生气了:你是不是有病啊?我都告诉你了,那是麻雀!!!
于是,父亲掏出了一本日记本,跟他说,你三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也坐在这儿,你问我:树上是什么呀?我说:那是麻雀;你又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那是麻雀!就这样,你问了我几十遍啦!每次我都高兴的不得了,我都不厌其烦的跟他说:那叫麻雀,会飞的小麻雀,记住了吗?
记住了吗?那是麻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感动于这个麻雀的故事,但回过头来细想,现在的我们的确如儿子那样,可以忍耐外面的种种委屈,却唯独对父母不再有耐心了。
如今的我们是长大了,可以翱翔在自由的天地,可以尽情的享受外面的世界,却离我们的父母渐行渐远。我们总是与他们分割在不同的城市,孤独,或许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因为我们有朋友,有好多的娱乐生活供与消遣,但于我们的父母便是难以慰藉的空虚,便是那无尽的等待。
影片里的院长算过这样一笔帐:大多数在外打拼的人们,一年的回家时间就五六天,而一天里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二十年就是两百多个小时。可能,我们总是觉得二十年很长,但算下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过十几天而已。
十几天,转瞬即逝……不经意间,也许,我们便会恍若隔世!
影片在平和的故事叙述中,传达了这样一个浅显却又不被我们察觉的道理,不禁让我在泪水中开始反思:都说“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诚然,但“亲不在时子才欲养”岂不更加难以原谅?
假若有一天,我也老无所依?我也守着一片狭小的天地,在那儿混吃等死,像监狱的犯人般等着儿女的“探监”,我又作何思考?
这部影片算得上一部让我们反思的诚意之作,但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生命那最后的精彩:一辆废旧的公共汽车,一群年逾古稀却依然追求梦想的老人,在金黄的草原上,在大道通其天的柏油公路上,朝阳,金黄的麦穗,潺潺的溪流,和着奔驰的马群,冲向属于他们的理想国度……
即使浴火,也能重生,即使迎着初升的朝阳死在海滩上,也依旧随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完成了生命最后的梦想。
飞越,既是飞出这死气沉沉的院墙,更是迟暮之年放飞心中对生命的最后眷念。也许有人批评张杨的讲述不够真实、太刻意的煽情、以及碎片式的结构……但我想说,艺术的真实不正是来源于这纯粹又朴实的生活吗?夸张也好,煽情也好,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老龄化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所深思的。
再年轻的生命,也终将有老去的一天,我们亦不例外,别待到亲人不在时,才来后悔,则为时已晚矣。
都说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希望,那落地的夕阳就未必红不过初阳,只要生命未到离开的那一刻,尽力的追足吧!赤条条来,欢欢乐乐去,也不往在人世走这一遭!
人生老去,年华落尽,再扬一次生命的风帆那又如何?生命依旧会如夏花般绚烂!
亲情,可谓这个世界上最难割舍的血脉联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即或是观念不同,想法各异,也总有那一份情在内心牵绊。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份真实的情感,更多的争辩于各自那无谓的执念。于是,当下的一些子女们开始烦了、厌了、累了,这最亲近的关系也就变得不再亲近了。
《飞越老人院》便是这样的一个创痛。老人们用尽一生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换来的不过是一道与外界隔绝的冰冷铁门。岁月的年轮从他们的身体里碾过,留下的只是一副等死的躯壳,看着身边的老伙伴一个接一个的死去,逃离,不过是一个想要在死之前,看看外面世界的可怜愿望!不过是追寻人生那最后一点光芒的愿景!
这个世界太多的浮浮沉沉,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更乐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梦想,却独独遗忘了已经垂垂老矣的他们!可怜吗?不,是可悲,可悲于作为子女的我们,却不愿与年迈的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更不愿再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们……
影片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不禁让我潸然泪下——老葛(影片的主人公)在夜深人静的大草原上,给他的孙子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那么一对父子,父亲老了,父亲和儿子坐在大树下的一条凳子上,儿子看着报,父亲就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儿子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呀?儿子有些不耐烦了,那是麻雀!第三次,父亲又问儿子:这树上都是什么呀?儿子就把报纸一扔,生气了:你是不是有病啊?我都告诉你了,那是麻雀!!!
于是,父亲掏出了一本日记本,跟他说,你三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也坐在这儿,你问我:树上是什么呀?我说:那是麻雀;你又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那是麻雀!就这样,你问了我几十遍啦!每次我都高兴的不得了,我都不厌其烦的跟他说:那叫麻雀,会飞的小麻雀,记住了吗?
记住了吗?那是麻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感动于这个麻雀的故事,但回过头来细想,现在的我们的确如儿子那样,可以忍耐外面的种种委屈,却唯独对父母不再有耐心了。
如今的我们是长大了,可以翱翔在自由的天地,可以尽情的享受外面的世界,却离我们的父母渐行渐远。我们总是与他们分割在不同的城市,孤独,或许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因为我们有朋友,有好多的娱乐生活供与消遣,但于我们的父母便是难以慰藉的空虚,便是那无尽的等待。
影片里的院长算过这样一笔帐:大多数在外打拼的人们,一年的回家时间就五六天,而一天里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二十年就是两百多个小时。可能,我们总是觉得二十年很长,但算下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过十几天而已。
十几天,转瞬即逝……不经意间,也许,我们便会恍若隔世!
影片在平和的故事叙述中,传达了这样一个浅显却又不被我们察觉的道理,不禁让我在泪水中开始反思:都说“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诚然,但“亲不在时子才欲养”岂不更加难以原谅?
假若有一天,我也老无所依?我也守着一片狭小的天地,在那儿混吃等死,像监狱的犯人般等着儿女的“探监”,我又作何思考?
这部影片算得上一部让我们反思的诚意之作,但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生命那最后的精彩:一辆废旧的公共汽车,一群年逾古稀却依然追求梦想的老人,在金黄的草原上,在大道通其天的柏油公路上,朝阳,金黄的麦穗,潺潺的溪流,和着奔驰的马群,冲向属于他们的理想国度……
即使浴火,也能重生,即使迎着初升的朝阳死在海滩上,也依旧随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完成了生命最后的梦想。
飞越,既是飞出这死气沉沉的院墙,更是迟暮之年放飞心中对生命的最后眷念。也许有人批评张杨的讲述不够真实、太刻意的煽情、以及碎片式的结构……但我想说,艺术的真实不正是来源于这纯粹又朴实的生活吗?夸张也好,煽情也好,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老龄化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所深思的。
再年轻的生命,也终将有老去的一天,我们亦不例外,别待到亲人不在时,才来后悔,则为时已晚矣。
都说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希望,那落地的夕阳就未必红不过初阳,只要生命未到离开的那一刻,尽力的追足吧!赤条条来,欢欢乐乐去,也不往在人世走这一遭!
人生老去,年华落尽,再扬一次生命的风帆那又如何?生命依旧会如夏花般绚烂!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