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的优越和局促—— 《春娇与志明》影评提纲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本来打算写一篇影评,托起键盘觉得思路生涩,指尖无光,又觉得一部愚人节档期的电影,本身也没有做什么居高自傲的定位,犯不上太较真地去遣词造句。所以只写个提纲,热热手。
“在评写电影的时候,最大的陷阱和最常见的危险是仅仅停留于电影的表象。”所以破题很关键,如果只是谈些被反复穿插的爱恨离合感怀煽动什么的,那种只叫观后感,等同于没看过电影,看看花絮和剪辑甚至预告片足矣。
正文的第一部分按照惯例,先谈前提,比如影片背景,比如导演本身。
背景要尽量地国际化,上升,使尖锐化。本文必须提及香港回归近十五年,港人对待大陆看法的改观,以及内地环境与港人生存空间日趋狭小的强烈对比等。如:志明的老板开篇时所说呆在香港做广告是绝无前途可言的,在香港也不可能住上好房子,要带着志明几个去大陆,去北京。这些内容可以解读为前面所说的港人生存空间狭小,一般香港职场人买不起房子,千尺豪宅一生梦等;同时,香港人也不再像很早之前视大陆如同化外(张爱玲文),而是认识到大陆是新兴市场,说难听点,就是认为在香港已经高度饱和的产业在大陆尚是一杯羹可分,反正大陆是opportunity大于challenge的存在(注意,此处可以溜几个英文了)。这个地方估计写满三千字难度不大,因为可以上升和放大主题,肆意引用材料,但材料多了记得一定要有数据,比如港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呀,房价呀,工作现状呀,医疗保险人均收入变化呀,失业率呀等等等等。总之要先声夺人,借用官方材料的权威性来慑住人。
接着说导演的出身问题。彭浩翔,港生港养,据说少年读书不咋地,混迹于九龙街头,因为没有读过大书深过大造,因此作为一个本土导演,其视野能与普通香港小民有着高度重合,这也正是《志明与春娇》成功之所在。
香港颁布禁烟令之后,许多写字楼小职员,以及巡街的阿sir们无奈委身于街巷角落吸烟,时间一长,此处竟成交际的热土温床。《志明与春娇》是小民视野的一次成功镜头化。其中有对话问及香港何以极少出现飞碟,答曰,香港高楼太多,言下之意,港岛高楼森森,钳制了视野,哪儿还看到飞碟。真相在玩笑面前无从躲藏。
再到港府对烟草加重税,诸如世界环境,温室效应,全民健康这些指标确不在芸芸烟民的认知内,比之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革或是不幸,烟草提价才是天大的变故,涨价前夜,全港烟民人心惶惶,于是有了志明开着路虎满世界的囤烟。不得不说句题外话,对于他们这些普通港人而言,说全世界不过就是港岛也不为过。
以上都是说导演生长的特定环境造就了其视野,这里建议外延地谈一下导演之前的作品,比如【伊莎贝拉】,注意适当地扣上主题就行,控制到一千字左右。总之一句话,彭浩翔是普通香港百姓的代表,在诠释普通港人的认知方面获得了成功。
注意区分两部作品, 志明是男,春娇是女, 《志明与春娇》, 男的在前,是第一部, 《春娇与志明》, 女在前,是第二部。以下就简称前作和后作,你们读者晕不晕无所谓,我自己不能晕。
志明和春娇两个名字,熟悉一些台湾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是两个特定词,意指两个寻常人的名字,相当于Jack和Kate,铁柱和小凤,二狗子小二黑什么。现在,作品选用这个名字,主要是强调了其故事的平民性,即强调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之间发生的家长里短的故事。在选角方面,影片启用杨千嬅和余文乐,一者兼顾成本,二者余杨二人都不是大明星气场,而是长相比较平易近人的演员。如果选用梁朝伟和金城武担纲男女主角,一出场光艳夺目,紫气东来,弄得吸烟的卫生死角蓬芘生辉,祥云万丈,只会秒杀前面所说的全故事的精髓—平民性。
铺垫的差不多了,现在进入主题。本文的主题是港人的优越与局促。可以分别基于以下的细节立论。
1. 前作的主要角色都是小人物。志明几个在香港只是广告公司小职员,一般就是舔舔客户的冷臀部,比如志明的前女友跑去巴结老外,尤见港人之势利。但志明一众去到北京之后,其实老板没有换,职务没有变化,却可以坐商务仓(退了没坐),而且有腿长胸大的空姐主动上来勾搭,被倒贴,在导演及港人的眼中,港人放之内地便是天生的贵族。
同样,春娇是香港丝芙兰一个最低端的店员,最不思进取,但到了北京(和上海),偏偏要摇身一变,被定位成店长,我以为春娇在北京就算是店员对这个烂俗的故事也不会有任何冲击,而春娇就算普通话说进了德云社,也未必适合做店长。俨然导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类时尚品牌如丝芙兰,开到了北京,竟无大陆妹能出港春娇之右者。
2. 志明的老板,在短短几年内在北京五环拥有了一套四千呎的房子,注意既然是四百平就当然该是别墅而非公寓了,回港却反复强调,他在香港还是买不起像样的房子,显然,香港一套公寓是难得于北京一套别墅的。
话说是不是有点儿类似北上广深看待二线城市的优越感。
3. 前面有说空姐倒贴志明,同样,也有大陆老爹对春娇百般倾慕。徐铮不知道看上春娇哪一点,甚至大陆人求偶之难,一群老妈子在公园晒儿女相亲,也一定要作为文化现象拍给香港人看的。
甚至连Brenda这种,在香港无法见光,下了Facebook连台湾网友都望风而逃——台湾网友啊,我艹那是多么猥琐的一个群体啊——在大陆也能直钓金龟婿。从小被送去苏格兰寄宿学校的黄晓明,遇上一个其丑姑娘,竟然无比高潮觉得自己deserve it。而且,Brenda和黄晓明,俨然是全剧最幸福的一对。
前面说到过,作为一个本土导演,彭浩翔的视野能与普通香港小民有着高度重合,这也正是《志明与春娇》成功之所在。但是当题材至之大陆,导演眼光和认识的不足就暴露无遗了,这也正是《春娇与志明》失败之所在。所以彭导,你还是在小渔村里做村长吧,别急着走进罗马。
和香港人的优越性相辅相成的,就是港人的局促。这是一种类似人自卑与自大必然同在的人格一样。当然,任何发达地域的普通居民都会表现出对发展中地域的人的优越感,然后伴随着局促感,这是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流动性所带来的。因为后者是前者的竞争对手,后者来到前者这里,意味着更加低的劳动成本和竞争,以及通常表现出来的发展中地域的人所欠缺的发达地域的社会次序。比如传统意义上北京人看河北人,上海人看江苏人,广东人看广西人,日本人看中国人,美国人看爱尔兰人,而这里就是香港人看外省人。
这里扯远了,其实只是想说,有优越感的地方,必然有局促感。
我们来说一下春娇的前男友,这个人物基本是一笔带过的,但是我们来挖细节,我们发现一点,他的居住条件很好,装潢也很好。不出意外,就是港人所谓的千尺豪宅。那么这个前男友其实条件应该不错,就算是租的房子住,那也比绝大多数港人要租的好很多了。所以也造就了如下几点:这个前男友对春娇不闻不问,在家里等吃等用,包括春娇分手后,对春娇也没有死缠烂打,甚至在两性方面春娇对他的一切迁就。显然是一个住着大房子,就可以对女友予取予求这一逻辑的最佳例证。
在《春娇与志明》中,有一段志明来到春娇家的戏,这里的场面调度,可能是为了力求真实,在室内无法用到一个俯拍全景,于是摄像机是在户外,隔着高处的窗户,而且是看得清楚老式窗框的角度,进行拍摄的。
所以对港人来说,住真tm是个问题。
接着说感情,其实杨幂对志明很好,主动勾引(上床吧),到快速同居,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好浪漫哟~胡扯,当然是很假。换做徐铮对春娇而言同理,捞手机,修手机,送手机,一系列的戏,都很浪漫,都很假。香港人和外省人,语言不通,生存环境差异很大,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不真实感。最终,志明还是选了春娇,春娇还是跟了志明,言下之意,反正只要是正常人,咱香港人终究还是要找个香港人靠谱。
你们千万别拿感情说事,千万别说志明和春娇是有感情所以复合的。我承认他们是有感情,但别忘了志明和春娇都是有ex的,春娇那个可是同居了好几年,志明那个也未必不是,说分一样也就分了。而志明和春娇后来也是分了的,只不过都出了香港,才开始相互怀念,感情的牵绊被陌生的环境所放大而已。在整个《春娇与志明》中,拍摄春娇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尤其是好几段杨千嬅狂念烂俗台词,用的都是杨千嬅的近景,也就是杨千嬅的主观视角。剧中说到:“男人过了罗湖就不是人”,所以这里导演其实非常认同杨千嬅的情感,也就是非常认同普通香港老婆们的情感:过了罗湖的男人们,你们快回来呀。
至于本片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简直又是一大烂点,这里就不要多说了。最后的结论要抹个奶油,《志明》也好,《春娇》也好,的确是拍对了香港人的生活面貌,仅在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在评写电影的时候,最大的陷阱和最常见的危险是仅仅停留于电影的表象。”所以破题很关键,如果只是谈些被反复穿插的爱恨离合感怀煽动什么的,那种只叫观后感,等同于没看过电影,看看花絮和剪辑甚至预告片足矣。
正文的第一部分按照惯例,先谈前提,比如影片背景,比如导演本身。
背景要尽量地国际化,上升,使尖锐化。本文必须提及香港回归近十五年,港人对待大陆看法的改观,以及内地环境与港人生存空间日趋狭小的强烈对比等。如:志明的老板开篇时所说呆在香港做广告是绝无前途可言的,在香港也不可能住上好房子,要带着志明几个去大陆,去北京。这些内容可以解读为前面所说的港人生存空间狭小,一般香港职场人买不起房子,千尺豪宅一生梦等;同时,香港人也不再像很早之前视大陆如同化外(张爱玲文),而是认识到大陆是新兴市场,说难听点,就是认为在香港已经高度饱和的产业在大陆尚是一杯羹可分,反正大陆是opportunity大于challenge的存在(注意,此处可以溜几个英文了)。这个地方估计写满三千字难度不大,因为可以上升和放大主题,肆意引用材料,但材料多了记得一定要有数据,比如港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呀,房价呀,工作现状呀,医疗保险人均收入变化呀,失业率呀等等等等。总之要先声夺人,借用官方材料的权威性来慑住人。
接着说导演的出身问题。彭浩翔,港生港养,据说少年读书不咋地,混迹于九龙街头,因为没有读过大书深过大造,因此作为一个本土导演,其视野能与普通香港小民有着高度重合,这也正是《志明与春娇》成功之所在。
香港颁布禁烟令之后,许多写字楼小职员,以及巡街的阿sir们无奈委身于街巷角落吸烟,时间一长,此处竟成交际的热土温床。《志明与春娇》是小民视野的一次成功镜头化。其中有对话问及香港何以极少出现飞碟,答曰,香港高楼太多,言下之意,港岛高楼森森,钳制了视野,哪儿还看到飞碟。真相在玩笑面前无从躲藏。
再到港府对烟草加重税,诸如世界环境,温室效应,全民健康这些指标确不在芸芸烟民的认知内,比之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革或是不幸,烟草提价才是天大的变故,涨价前夜,全港烟民人心惶惶,于是有了志明开着路虎满世界的囤烟。不得不说句题外话,对于他们这些普通港人而言,说全世界不过就是港岛也不为过。
以上都是说导演生长的特定环境造就了其视野,这里建议外延地谈一下导演之前的作品,比如【伊莎贝拉】,注意适当地扣上主题就行,控制到一千字左右。总之一句话,彭浩翔是普通香港百姓的代表,在诠释普通港人的认知方面获得了成功。
注意区分两部作品, 志明是男,春娇是女, 《志明与春娇》, 男的在前,是第一部, 《春娇与志明》, 女在前,是第二部。以下就简称前作和后作,你们读者晕不晕无所谓,我自己不能晕。
志明和春娇两个名字,熟悉一些台湾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是两个特定词,意指两个寻常人的名字,相当于Jack和Kate,铁柱和小凤,二狗子小二黑什么。现在,作品选用这个名字,主要是强调了其故事的平民性,即强调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之间发生的家长里短的故事。在选角方面,影片启用杨千嬅和余文乐,一者兼顾成本,二者余杨二人都不是大明星气场,而是长相比较平易近人的演员。如果选用梁朝伟和金城武担纲男女主角,一出场光艳夺目,紫气东来,弄得吸烟的卫生死角蓬芘生辉,祥云万丈,只会秒杀前面所说的全故事的精髓—平民性。
铺垫的差不多了,现在进入主题。本文的主题是港人的优越与局促。可以分别基于以下的细节立论。
1. 前作的主要角色都是小人物。志明几个在香港只是广告公司小职员,一般就是舔舔客户的冷臀部,比如志明的前女友跑去巴结老外,尤见港人之势利。但志明一众去到北京之后,其实老板没有换,职务没有变化,却可以坐商务仓(退了没坐),而且有腿长胸大的空姐主动上来勾搭,被倒贴,在导演及港人的眼中,港人放之内地便是天生的贵族。
同样,春娇是香港丝芙兰一个最低端的店员,最不思进取,但到了北京(和上海),偏偏要摇身一变,被定位成店长,我以为春娇在北京就算是店员对这个烂俗的故事也不会有任何冲击,而春娇就算普通话说进了德云社,也未必适合做店长。俨然导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类时尚品牌如丝芙兰,开到了北京,竟无大陆妹能出港春娇之右者。
2. 志明的老板,在短短几年内在北京五环拥有了一套四千呎的房子,注意既然是四百平就当然该是别墅而非公寓了,回港却反复强调,他在香港还是买不起像样的房子,显然,香港一套公寓是难得于北京一套别墅的。
话说是不是有点儿类似北上广深看待二线城市的优越感。
3. 前面有说空姐倒贴志明,同样,也有大陆老爹对春娇百般倾慕。徐铮不知道看上春娇哪一点,甚至大陆人求偶之难,一群老妈子在公园晒儿女相亲,也一定要作为文化现象拍给香港人看的。
甚至连Brenda这种,在香港无法见光,下了Facebook连台湾网友都望风而逃——台湾网友啊,我艹那是多么猥琐的一个群体啊——在大陆也能直钓金龟婿。从小被送去苏格兰寄宿学校的黄晓明,遇上一个其丑姑娘,竟然无比高潮觉得自己deserve it。而且,Brenda和黄晓明,俨然是全剧最幸福的一对。
前面说到过,作为一个本土导演,彭浩翔的视野能与普通香港小民有着高度重合,这也正是《志明与春娇》成功之所在。但是当题材至之大陆,导演眼光和认识的不足就暴露无遗了,这也正是《春娇与志明》失败之所在。所以彭导,你还是在小渔村里做村长吧,别急着走进罗马。
和香港人的优越性相辅相成的,就是港人的局促。这是一种类似人自卑与自大必然同在的人格一样。当然,任何发达地域的普通居民都会表现出对发展中地域的人的优越感,然后伴随着局促感,这是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流动性所带来的。因为后者是前者的竞争对手,后者来到前者这里,意味着更加低的劳动成本和竞争,以及通常表现出来的发展中地域的人所欠缺的发达地域的社会次序。比如传统意义上北京人看河北人,上海人看江苏人,广东人看广西人,日本人看中国人,美国人看爱尔兰人,而这里就是香港人看外省人。
这里扯远了,其实只是想说,有优越感的地方,必然有局促感。
我们来说一下春娇的前男友,这个人物基本是一笔带过的,但是我们来挖细节,我们发现一点,他的居住条件很好,装潢也很好。不出意外,就是港人所谓的千尺豪宅。那么这个前男友其实条件应该不错,就算是租的房子住,那也比绝大多数港人要租的好很多了。所以也造就了如下几点:这个前男友对春娇不闻不问,在家里等吃等用,包括春娇分手后,对春娇也没有死缠烂打,甚至在两性方面春娇对他的一切迁就。显然是一个住着大房子,就可以对女友予取予求这一逻辑的最佳例证。
在《春娇与志明》中,有一段志明来到春娇家的戏,这里的场面调度,可能是为了力求真实,在室内无法用到一个俯拍全景,于是摄像机是在户外,隔着高处的窗户,而且是看得清楚老式窗框的角度,进行拍摄的。
所以对港人来说,住真tm是个问题。
接着说感情,其实杨幂对志明很好,主动勾引(上床吧),到快速同居,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好浪漫哟~胡扯,当然是很假。换做徐铮对春娇而言同理,捞手机,修手机,送手机,一系列的戏,都很浪漫,都很假。香港人和外省人,语言不通,生存环境差异很大,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不真实感。最终,志明还是选了春娇,春娇还是跟了志明,言下之意,反正只要是正常人,咱香港人终究还是要找个香港人靠谱。
你们千万别拿感情说事,千万别说志明和春娇是有感情所以复合的。我承认他们是有感情,但别忘了志明和春娇都是有ex的,春娇那个可是同居了好几年,志明那个也未必不是,说分一样也就分了。而志明和春娇后来也是分了的,只不过都出了香港,才开始相互怀念,感情的牵绊被陌生的环境所放大而已。在整个《春娇与志明》中,拍摄春娇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尤其是好几段杨千嬅狂念烂俗台词,用的都是杨千嬅的近景,也就是杨千嬅的主观视角。剧中说到:“男人过了罗湖就不是人”,所以这里导演其实非常认同杨千嬅的情感,也就是非常认同普通香港老婆们的情感:过了罗湖的男人们,你们快回来呀。
至于本片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简直又是一大烂点,这里就不要多说了。最后的结论要抹个奶油,《志明》也好,《春娇》也好,的确是拍对了香港人的生活面貌,仅在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