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兴起的胡言乱语

一直不肯把最后这部电影从“想看”改成“看过”,虽然七月十五号电影上映的头一天就央求Katie开车两个来小时从农场去Rawlings的电影院。我总是偏执地想,如果不写观后感,那这一切就还算是没有结束。毕竟,那是一个陪伴了我们十年的故事。
看电影的那天Brendan和我们一起,那个有着英国绅士范儿又像中国孩子一样爱学习的杜克男生,和我一样最爱第三部小说和莱姆斯·卢平。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喜欢的同性角色应该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那么如此来看,Brendan也是个好人呢。嗯,招女孩子们喜欢也不是他的错。在车里讨论故事情节时我提到最喜欢第三部,他无比惊喜的附和,我却慌乱到不知道了该如何接下去。
扯远了,回来。之所以今天会想到来写是因为在校内上鞋盒子分享的一个相册里看到了玛吉奶奶,和她电影里那句让人哭着笑的“I've always wanted to use that spell”。然后就忍不住回味了一下电影,然后就不由得回忆起了许多许多。
看第一本书的时候正是小学数奥学到巅峰的时候,于是哈利冲破层层挑战去保护魔法石这么紧张的时刻,我愣是极富耐心地与赫敏一起,按照魔药的诗歌推理了一遍那些高高低低胖胖瘦瘦的瓶子里,哪一个是真正的解药。
第二本的悬疑意味貌似最浓,沉迷到不可自拔的我居然把书带到学校用一下午的上课时间一口气看完。幸而班主任对我这个一向的好学生采取了纵容态度。不过到现在还不怎么喜欢第二部的情景,太阴森了。
第三本看完以后意犹未尽,又紧接着回味了好几遍卢平与小天狼星相认的那段(原来我早在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腐的潜质。。。)。也让我当了很久小天狼星的脑残粉。
六年级要考数奥赛,很有决心地把当时已有的四本书锁进了抽屉,每天都认真做题,直到考完试,才拿出来读第四部。唉,我也曾经是一个这么有行动力的孩子。。。。
第五部出的时候好像转眼已经是初二,因为实在耐不住好奇,正版书上市前就买了一本盗版一睹为快。在那本大概是google translate翻译的书里,有很多结构混乱的句子,乌姆里奇被译成“昂布里奇”。
第六部是躺在老房子的小床上看完的,看到最后邓布利多死去的情节,悄悄地哭了很久,因为爸爸妈妈就在旁边的屋子里,让他们知道我因为故事书哭是难为情的事情吧。
第七部等了好久好久,那个时候已经高三了吧,这时候再看哈利波特已经不再如年少时的痴迷,更多的是一种难得的执念。当时看的书是男朋友那借来的,中午呆在妈妈的店里看得入迷。哈,高三,男朋友的书,长篇小说,在老妈的默许下看。想来我最值得自豪的应该是我的宝贝妈~~
在每次等新一本书出来的过程里,都会把已有的几本重读上几遍,于是再没有哪本书像这样被我读过了八遍。
从高一开始,开始在小天狼星吧追一篇同人文,作者是一个ID叫Wendymiao的女生,现在这篇文大概还没有完结吧,而那个女孩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吧。
某人曾经在状态里说,记得我初中就很喜欢hp,还给他画霍格沃茨的标志。除了一次美术作业画了校徽的邮票,已经不大记得还给别人画过那个标志。不过,看见自己被称为“某人”的时候,还是会开心。
一直到现在,成为了翻译系学生的我,还是觉得哈利波特的翻译真的很棒,大多数咒语和生物,都翻译得十分传神。
至于电影,我不想分开说了,因为于我而言它们是一体的,不论是小说、电影、游戏、桌面和屏保,它们一起构成了那个梦,那个伴随了十年成长的,魔法梦。
关于结尾,想起来很久前看见一篇书评里说伏地魔是整部书里死的最冤最不明不白的人,会心一笑。但是不要忘了认识哈利那一年,我们也只有11岁,不论长大了的哈密瓜们怎么强调这部作品的伟大,怎么重申它不是儿童文学,它也原本是写给孩子的。所以我想,它的结尾只是为了让我们记住,爱与勇气,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
啊对了,到现在我还在一个名叫“有天狼星的夜空”的QQ群里,群里面那些当年爱慕Sirius的小女孩,如今大概也都在奔波着实习考研工作结婚生子之类的事情了吧。你瞧,这个魔法梦不一定要醒来的。
看电影的那天Brendan和我们一起,那个有着英国绅士范儿又像中国孩子一样爱学习的杜克男生,和我一样最爱第三部小说和莱姆斯·卢平。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喜欢的同性角色应该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那么如此来看,Brendan也是个好人呢。嗯,招女孩子们喜欢也不是他的错。在车里讨论故事情节时我提到最喜欢第三部,他无比惊喜的附和,我却慌乱到不知道了该如何接下去。
扯远了,回来。之所以今天会想到来写是因为在校内上鞋盒子分享的一个相册里看到了玛吉奶奶,和她电影里那句让人哭着笑的“I've always wanted to use that spell”。然后就忍不住回味了一下电影,然后就不由得回忆起了许多许多。
看第一本书的时候正是小学数奥学到巅峰的时候,于是哈利冲破层层挑战去保护魔法石这么紧张的时刻,我愣是极富耐心地与赫敏一起,按照魔药的诗歌推理了一遍那些高高低低胖胖瘦瘦的瓶子里,哪一个是真正的解药。
第二本的悬疑意味貌似最浓,沉迷到不可自拔的我居然把书带到学校用一下午的上课时间一口气看完。幸而班主任对我这个一向的好学生采取了纵容态度。不过到现在还不怎么喜欢第二部的情景,太阴森了。
第三本看完以后意犹未尽,又紧接着回味了好几遍卢平与小天狼星相认的那段(原来我早在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腐的潜质。。。)。也让我当了很久小天狼星的脑残粉。
六年级要考数奥赛,很有决心地把当时已有的四本书锁进了抽屉,每天都认真做题,直到考完试,才拿出来读第四部。唉,我也曾经是一个这么有行动力的孩子。。。。
第五部出的时候好像转眼已经是初二,因为实在耐不住好奇,正版书上市前就买了一本盗版一睹为快。在那本大概是google translate翻译的书里,有很多结构混乱的句子,乌姆里奇被译成“昂布里奇”。
第六部是躺在老房子的小床上看完的,看到最后邓布利多死去的情节,悄悄地哭了很久,因为爸爸妈妈就在旁边的屋子里,让他们知道我因为故事书哭是难为情的事情吧。
第七部等了好久好久,那个时候已经高三了吧,这时候再看哈利波特已经不再如年少时的痴迷,更多的是一种难得的执念。当时看的书是男朋友那借来的,中午呆在妈妈的店里看得入迷。哈,高三,男朋友的书,长篇小说,在老妈的默许下看。想来我最值得自豪的应该是我的宝贝妈~~
在每次等新一本书出来的过程里,都会把已有的几本重读上几遍,于是再没有哪本书像这样被我读过了八遍。
从高一开始,开始在小天狼星吧追一篇同人文,作者是一个ID叫Wendymiao的女生,现在这篇文大概还没有完结吧,而那个女孩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吧。
某人曾经在状态里说,记得我初中就很喜欢hp,还给他画霍格沃茨的标志。除了一次美术作业画了校徽的邮票,已经不大记得还给别人画过那个标志。不过,看见自己被称为“某人”的时候,还是会开心。
一直到现在,成为了翻译系学生的我,还是觉得哈利波特的翻译真的很棒,大多数咒语和生物,都翻译得十分传神。
至于电影,我不想分开说了,因为于我而言它们是一体的,不论是小说、电影、游戏、桌面和屏保,它们一起构成了那个梦,那个伴随了十年成长的,魔法梦。
关于结尾,想起来很久前看见一篇书评里说伏地魔是整部书里死的最冤最不明不白的人,会心一笑。但是不要忘了认识哈利那一年,我们也只有11岁,不论长大了的哈密瓜们怎么强调这部作品的伟大,怎么重申它不是儿童文学,它也原本是写给孩子的。所以我想,它的结尾只是为了让我们记住,爱与勇气,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
啊对了,到现在我还在一个名叫“有天狼星的夜空”的QQ群里,群里面那些当年爱慕Sirius的小女孩,如今大概也都在奔波着实习考研工作结婚生子之类的事情了吧。你瞧,这个魔法梦不一定要醒来的。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