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幻觉——美剧《国土安全》第一季观后感
恐怖主义是什么?
在这个源代码开放的年代,一个懂得上网的人,能够在一瞬间得到无数的,形形色色的答案。图片、文字、视频等等一切,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什么样的人可能成为恐怖分子?
在我们的视线里出现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一夜之间,似乎一个让我们更加毛骨悚然的结论出现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恐怖分子。
《国土安全》这部美剧,似乎就是带有这种情绪的艺术作品。
本剧第一季尽管接近尾声,但一如其制作团队(《24》的制作人打造
)的经典风格,步步为营,悬念迭起。特别是听说其第二季已经续订,更让我觉得尾声,只是一个开始。
抛开其出色的编剧手法、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一些影视制作技法不谈,单就《国土安全》提出的一个充满哲学的命题(至少我认为基于此)——身份,就足以触动我们。
正如本剧宣传海报上,Segt.布罗迪的出现幻影的半张脸。身份的认同以及转变,使得剧中的人物以一种出人意料,但又似乎合情合理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
我们仅就一点,布罗迪的“新身份”讲起。一位受过严格训练的坚强士兵,一位有着足以让他牵挂的幸福家庭,一个基督信徒,何以发生了如此的“巨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本剧“狗血”的地方,但我想说,其实真的就这么不可思议。人性,绝不是非黑即白,加减乘除;人性,既包含着人类之独特灵光,又镌刻着兽类共有的烙印。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一面,虽仅是一面,但已让我们不堪。原来进化如我们,也可像我们所不齿的兽类般“被圈养”。所以我将布罗迪的身份转化看作是敌人长期“恩威并用”的结果,甚至于他皈依伊斯兰教,都让人觉得这不过是敌人阴谋的一部分。但,剧情发展到“埃萨之死”,让我又重新进行了思考。
两个年龄、语言等方面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在教育埃萨的过程中,长期缺少爱的两人竟形成了一种父子般得感情。埃萨的惨死,加之旁人的“提示”(这里剧情的伏笔,将使得本剧核心走向不同方向),布罗迪变了。这个本来不愿投降(几集闪回中有暗示,也似乎是他能捡一条命成为埃萨老师的原因)的士兵,变成了一个复仇的“父亲”,也完成了士兵到“恐怖分子”的身份转换。动力竟然是美好的“爱”!
这个情节设置,也打破了一个有关“身份的幻觉”,当布罗迪和abu nair共同为埃萨进行穆斯林的葬礼时,他们之间原有的身份消失了,此刻,只是两个父亲在为一个生命的逝去祈祷。而整个战争的源动力——两个对立身份的幻觉,顷刻变得灰飞烟灭,发起暴力的一切“合理理由”都变成了谎言。人——我们竟然忘记了,我们还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身份”!而我们竟会为了那些“身份的幻象”,打得你死我活,骨肉分离。这一刻,我们都是“恐怖分子”。
第一季即将收尾,剧中所有主要人物的身份都开始出现模糊的“阴影”。还有凯瑞,这个让人怜惜的女人,我一直都认为她的“精神分裂”的设置是主创在暗示这场“自由世界与极权恐怖主义世界”间的“身份对抗”,让“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戴上了猛兽的面具”,让两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迷失在“身份”的迷宫之中。
我更喜欢剧名的中文直译,“国土”。我觉得这更能体现主创的良苦用心,是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定”决定了国与国的分界,而分界划分起的竟然不只是地理环境,还有人们的理智与情感。“国土”到底应该被赋予怎样的含义?值得每个人,好好考虑。
夜深人静时,能欣赏这样一部带有创作团队极大诚意的剧集,作为一个美剧迷,足矣。
打开电视时,看到满屏幕的清宫、爱情、伦理、红色经典改编,以及被我称为“国产现实主义科幻类战争剧”,真的无语。
期待《HOMELAND》第二季!
在这个源代码开放的年代,一个懂得上网的人,能够在一瞬间得到无数的,形形色色的答案。图片、文字、视频等等一切,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什么样的人可能成为恐怖分子?
在我们的视线里出现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一夜之间,似乎一个让我们更加毛骨悚然的结论出现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恐怖分子。
《国土安全》这部美剧,似乎就是带有这种情绪的艺术作品。
本剧第一季尽管接近尾声,但一如其制作团队(《24》的制作人打造
)的经典风格,步步为营,悬念迭起。特别是听说其第二季已经续订,更让我觉得尾声,只是一个开始。
抛开其出色的编剧手法、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一些影视制作技法不谈,单就《国土安全》提出的一个充满哲学的命题(至少我认为基于此)——身份,就足以触动我们。
正如本剧宣传海报上,Segt.布罗迪的出现幻影的半张脸。身份的认同以及转变,使得剧中的人物以一种出人意料,但又似乎合情合理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
我们仅就一点,布罗迪的“新身份”讲起。一位受过严格训练的坚强士兵,一位有着足以让他牵挂的幸福家庭,一个基督信徒,何以发生了如此的“巨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本剧“狗血”的地方,但我想说,其实真的就这么不可思议。人性,绝不是非黑即白,加减乘除;人性,既包含着人类之独特灵光,又镌刻着兽类共有的烙印。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一面,虽仅是一面,但已让我们不堪。原来进化如我们,也可像我们所不齿的兽类般“被圈养”。所以我将布罗迪的身份转化看作是敌人长期“恩威并用”的结果,甚至于他皈依伊斯兰教,都让人觉得这不过是敌人阴谋的一部分。但,剧情发展到“埃萨之死”,让我又重新进行了思考。
两个年龄、语言等方面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在教育埃萨的过程中,长期缺少爱的两人竟形成了一种父子般得感情。埃萨的惨死,加之旁人的“提示”(这里剧情的伏笔,将使得本剧核心走向不同方向),布罗迪变了。这个本来不愿投降(几集闪回中有暗示,也似乎是他能捡一条命成为埃萨老师的原因)的士兵,变成了一个复仇的“父亲”,也完成了士兵到“恐怖分子”的身份转换。动力竟然是美好的“爱”!
这个情节设置,也打破了一个有关“身份的幻觉”,当布罗迪和abu nair共同为埃萨进行穆斯林的葬礼时,他们之间原有的身份消失了,此刻,只是两个父亲在为一个生命的逝去祈祷。而整个战争的源动力——两个对立身份的幻觉,顷刻变得灰飞烟灭,发起暴力的一切“合理理由”都变成了谎言。人——我们竟然忘记了,我们还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身份”!而我们竟会为了那些“身份的幻象”,打得你死我活,骨肉分离。这一刻,我们都是“恐怖分子”。
第一季即将收尾,剧中所有主要人物的身份都开始出现模糊的“阴影”。还有凯瑞,这个让人怜惜的女人,我一直都认为她的“精神分裂”的设置是主创在暗示这场“自由世界与极权恐怖主义世界”间的“身份对抗”,让“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戴上了猛兽的面具”,让两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迷失在“身份”的迷宫之中。
我更喜欢剧名的中文直译,“国土”。我觉得这更能体现主创的良苦用心,是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定”决定了国与国的分界,而分界划分起的竟然不只是地理环境,还有人们的理智与情感。“国土”到底应该被赋予怎样的含义?值得每个人,好好考虑。
夜深人静时,能欣赏这样一部带有创作团队极大诚意的剧集,作为一个美剧迷,足矣。
打开电视时,看到满屏幕的清宫、爱情、伦理、红色经典改编,以及被我称为“国产现实主义科幻类战争剧”,真的无语。
期待《HOMELAND》第二季!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