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异乡人

我们都是异乡人
——我们吃饭,我们睡觉,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异乡人。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孩童时代总觉得那是戏;慢慢长大,才明白那是人生;接着,发现那里像是陷阱一般准备着不切实际的美好和黑暗;只有到了最后才能分辨哪部分是戏,哪部分是人生。
怪不得流传着这样那个一句话,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
当牛二拿着那堆破纸和化身为牛的九儿过着终南山般日子的时候,脑子里飘过一句话:那个为了一个手印儿而改变其一生的时代已然过去了。
过去了吗?也许我还只是处于懵懂的青春叛逆时代。没有过去吗?还是我陷进了戏里专门为我准备的陷阱?
牛二处于我们的时代的确是一个不合群的异乡人,像是微型小说连载的《异乡人》般,有着夸张的打扮,夸张的行为,夸张的价值观,如同一个美男子进入一个都是丑男的社会,熟丑熟美,谁是谁非,已然难以分清。然而,难道我们身处一个社会便志同道合了么?我们吃饭,我们睡觉,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异乡人。即使是一身洁白羽毛的乌鸦也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涂抹到不能与黑夜分离。天下乌鸦一般黑,也不尽然,看到白茫茫的一片羊群,也不尽然是善良,我们害怕身处在集体之外的排斥感,尽力掩饰着自己的特殊,其实,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异乡人,身处各种各样陌生的环境,我们所刻意营造的集体的氛围其实是由无数的压抑所制造的,各种各样的“牛二”也活在这看似平静的集体中。于是乎,刚刚所感叹的为了一个手印儿而改变其一生,即使诧异,还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去坚持这样的相信,而且因为有着这样的相信而又维护了墨色下的洁白。也许,这塑型的“内衣”所裹住的肥肉,会在衣服裂开一丝缝隙的时候,倾巢涌出,奔出这么多憨实的“牛二”来。
然而,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我们应该像九儿一样理直气壮地活着,用句不恰当的口号来诠释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比起更多活在规矩与传统中无所适从也无力反抗的人相比,她活得更为精彩。我欣赏她为了自己的生计,拿着个瓢骗奶喝,跟着老祖爷对骂叫嚣,然后笑看着她在混乱中端着一盆白色液体满载而归;我欣赏她大字不识,什么道理也不懂,却也现学现卖地高喊“妇女要解放”,即使是为了凑那么一个热闹,然后笑看着她幸灾乐祸地给她的牛二哥带来“幸运红豆”;我欣赏她撅着屁股,搔首弄姿地等着她的男人经过,满怀委屈地讨要那银手镯,然后笑看着她唱着小曲扭着离开,赐予他男人脸上一副满意的表情。
时代这台老虎机总是喜欢就着那微乎其微的概率来赋予某个人与众不同的一面,给了这灰溜溜的群体一抹跳动的红色。他们看似什么都没有,可是他们活得却比谁都开心,原因在于在沉重的规则面前,自我已经被遗忘。“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被撩在一边,总会有人会责备守寡期间穿一袭红色的人,会无尽谴责对着至上权威吼出“你放屁”的人,会克制自己欲望,让自己最喜欢的人成为此生的过客,更为残忍的是,在如此之多的“会”中学会了不去成为被孤立的一员。于是,那条束缚的绳子越勒越紧,创造规则的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群本应该反抗的人,却成为最佳制度维护者,成为帮凶。九儿用最为基础的逻辑满足作为一个正常人的需求,没有抽象出来的概念所围成的围墙,关在牢笼里的孩子们看到她在放肆地打破这些规矩,憎恨的掩盖下是否也透露着意思蠢蠢欲动的闷骚情怀?不知道作为看客的人儿,真真实实的人儿是属于哪部分?
即使不小心做一个满脑子奇思怪想的异乡人,那又如何,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如果剔除这拗口的理想,现实仅仅是做一个有欲望的寡妇,会喊奶喝的孩子,拥有无限厚脸皮的正常人。
——我们吃饭,我们睡觉,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异乡人。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孩童时代总觉得那是戏;慢慢长大,才明白那是人生;接着,发现那里像是陷阱一般准备着不切实际的美好和黑暗;只有到了最后才能分辨哪部分是戏,哪部分是人生。
怪不得流传着这样那个一句话,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
当牛二拿着那堆破纸和化身为牛的九儿过着终南山般日子的时候,脑子里飘过一句话:那个为了一个手印儿而改变其一生的时代已然过去了。
过去了吗?也许我还只是处于懵懂的青春叛逆时代。没有过去吗?还是我陷进了戏里专门为我准备的陷阱?
牛二处于我们的时代的确是一个不合群的异乡人,像是微型小说连载的《异乡人》般,有着夸张的打扮,夸张的行为,夸张的价值观,如同一个美男子进入一个都是丑男的社会,熟丑熟美,谁是谁非,已然难以分清。然而,难道我们身处一个社会便志同道合了么?我们吃饭,我们睡觉,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异乡人。即使是一身洁白羽毛的乌鸦也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涂抹到不能与黑夜分离。天下乌鸦一般黑,也不尽然,看到白茫茫的一片羊群,也不尽然是善良,我们害怕身处在集体之外的排斥感,尽力掩饰着自己的特殊,其实,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异乡人,身处各种各样陌生的环境,我们所刻意营造的集体的氛围其实是由无数的压抑所制造的,各种各样的“牛二”也活在这看似平静的集体中。于是乎,刚刚所感叹的为了一个手印儿而改变其一生,即使诧异,还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去坚持这样的相信,而且因为有着这样的相信而又维护了墨色下的洁白。也许,这塑型的“内衣”所裹住的肥肉,会在衣服裂开一丝缝隙的时候,倾巢涌出,奔出这么多憨实的“牛二”来。
然而,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我们应该像九儿一样理直气壮地活着,用句不恰当的口号来诠释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比起更多活在规矩与传统中无所适从也无力反抗的人相比,她活得更为精彩。我欣赏她为了自己的生计,拿着个瓢骗奶喝,跟着老祖爷对骂叫嚣,然后笑看着她在混乱中端着一盆白色液体满载而归;我欣赏她大字不识,什么道理也不懂,却也现学现卖地高喊“妇女要解放”,即使是为了凑那么一个热闹,然后笑看着她幸灾乐祸地给她的牛二哥带来“幸运红豆”;我欣赏她撅着屁股,搔首弄姿地等着她的男人经过,满怀委屈地讨要那银手镯,然后笑看着她唱着小曲扭着离开,赐予他男人脸上一副满意的表情。
时代这台老虎机总是喜欢就着那微乎其微的概率来赋予某个人与众不同的一面,给了这灰溜溜的群体一抹跳动的红色。他们看似什么都没有,可是他们活得却比谁都开心,原因在于在沉重的规则面前,自我已经被遗忘。“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被撩在一边,总会有人会责备守寡期间穿一袭红色的人,会无尽谴责对着至上权威吼出“你放屁”的人,会克制自己欲望,让自己最喜欢的人成为此生的过客,更为残忍的是,在如此之多的“会”中学会了不去成为被孤立的一员。于是,那条束缚的绳子越勒越紧,创造规则的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群本应该反抗的人,却成为最佳制度维护者,成为帮凶。九儿用最为基础的逻辑满足作为一个正常人的需求,没有抽象出来的概念所围成的围墙,关在牢笼里的孩子们看到她在放肆地打破这些规矩,憎恨的掩盖下是否也透露着意思蠢蠢欲动的闷骚情怀?不知道作为看客的人儿,真真实实的人儿是属于哪部分?
即使不小心做一个满脑子奇思怪想的异乡人,那又如何,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如果剔除这拗口的理想,现实仅仅是做一个有欲望的寡妇,会喊奶喝的孩子,拥有无限厚脸皮的正常人。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