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钢琴——关于《钢的琴》

《钢的琴》据说是一部喜剧,但我看得非常沉重。故事讲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人陈桂林下岗后生活无着,靠组建小乐队为生。妻子嫌其贫穷,与其离婚。女儿热衷于学习钢琴,并表示爹妈双方谁能为她提供钢琴就跟谁。陈桂林一次偶然看见一本俄文的钢琴制造指南,便突发奇想联同几个工友一起用废弃的钢材为女儿制造钢琴……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片子。虽然写的是底层的生活,但却能以一种怨而不怒的文艺气息娓娓道来。我一直认为,艺术并无雅俗之分,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或许是更本质的区别。我不由自主地讨厌那个学钢琴的女孩,或许是受了《和你在一起》《想飞的钢琴少年》等影片的影响。在她的身上并不具备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最基本的善良和爱,我看到的是一颗冷酷和自私的种子在干巴巴地生长。而在父亲和工友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坚强、乐观、担当,却足以让无数“有教养的先生们”(尼采语)汗颜。他们有他们的歌,大篷车里的俄罗斯歌曲,歌厅中的《怀念战友》,这些都是原生态的艺术,是从生命的深处涌出的爱和不平。
片中最感动我的,是在女孩铁定跟她妈走之后,陈桂林和他的工友们仍然继续制造那台“钢的琴”。钢琴本来是他们苦难的根源,但却反过来成为了苦难的纪念碑,成为了生活中一切荒谬和无意义的最终救赎。陈桂林们也许在无意义的折腾中最终发现了钢琴的意义:即便是最卑微的人们,也有追求美好事物的资格。不为什么荣耀、地位、品位,只为卑微中的一点高贵,以及不甘心。钢琴不属于那个冷酷自私一心附庸风雅的女儿,钢琴属于一切受苦的人。大诗人海涅认为诗人应该在天国里和上帝一起吃饭,但诗人假如不能见证地上的苦难并为之提供慰藉,那么诗人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想到了有十几个孩子要抚养并且为了工资而不惜与王公大臣翻脸的巴赫,想到冬天里只能和妻子跳舞取暖的莫扎特,想到了被当作流浪汉驱赶的聋子贝多芬,想到了穷得与人共穿内裤染上梅毒并在三十一岁便英年早逝的舒伯特……音乐并不是生活的消遣,音乐是苦难的见证与慰藉。
我果断给这部片子打了五星。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片子。虽然写的是底层的生活,但却能以一种怨而不怒的文艺气息娓娓道来。我一直认为,艺术并无雅俗之分,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或许是更本质的区别。我不由自主地讨厌那个学钢琴的女孩,或许是受了《和你在一起》《想飞的钢琴少年》等影片的影响。在她的身上并不具备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最基本的善良和爱,我看到的是一颗冷酷和自私的种子在干巴巴地生长。而在父亲和工友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坚强、乐观、担当,却足以让无数“有教养的先生们”(尼采语)汗颜。他们有他们的歌,大篷车里的俄罗斯歌曲,歌厅中的《怀念战友》,这些都是原生态的艺术,是从生命的深处涌出的爱和不平。
片中最感动我的,是在女孩铁定跟她妈走之后,陈桂林和他的工友们仍然继续制造那台“钢的琴”。钢琴本来是他们苦难的根源,但却反过来成为了苦难的纪念碑,成为了生活中一切荒谬和无意义的最终救赎。陈桂林们也许在无意义的折腾中最终发现了钢琴的意义:即便是最卑微的人们,也有追求美好事物的资格。不为什么荣耀、地位、品位,只为卑微中的一点高贵,以及不甘心。钢琴不属于那个冷酷自私一心附庸风雅的女儿,钢琴属于一切受苦的人。大诗人海涅认为诗人应该在天国里和上帝一起吃饭,但诗人假如不能见证地上的苦难并为之提供慰藉,那么诗人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想到了有十几个孩子要抚养并且为了工资而不惜与王公大臣翻脸的巴赫,想到冬天里只能和妻子跳舞取暖的莫扎特,想到了被当作流浪汉驱赶的聋子贝多芬,想到了穷得与人共穿内裤染上梅毒并在三十一岁便英年早逝的舒伯特……音乐并不是生活的消遣,音乐是苦难的见证与慰藉。
我果断给这部片子打了五星。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