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旧时代的憧憬

之前影院上映的时候一直错过了去看,大都是因为排片场次问题,看变三的时候专门注意了一下偌大一家影院一天就给它排两场,都不在黄金时段,一场在早上九点,一场在下午六点吃饭的时候。其他的三分之一给变三,剩下的给《杨善洲》和《郭明义》。不可否认,这些大片或是主旋律电影市场需求确实高或者被高。在这里我无意诋毁,因为我觉得变三不错,虽然郭明义是谁我不知道,但是杨善洲是真的很难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过他的事迹,在家乡的电视台放关于他的纪录片时我每次才看到一个片头他的形象就特别感动。顺便说一句《杨善洲》的电影我至今没看,主要是看了一眼扮演他的李雪健的形象实在是跟他本人的感觉差太远。其实有些时候公众的逆反情绪完全是为了逆反而逆反,据曝光某电影院把变三和两部主旋律电影进行搭售,这样好了本来我可以去看,那么我就是不看了。
这个,拉回正题,我想了一下这大概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用《钢的琴》作为开始,我觉得可以。
之前听说这是一部很“苏联”的电影,也许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对苏联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记得小时候父亲最喜欢的歌之一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航展时候的的苏30,苏27什么的,貌似还有父母那个年代都看过的《恋人曲》,记得里面的男主角是叫谢尔盖吧,当然还有俄罗斯青年男子俊秀的外表。总之就是最先对它的憧憬完全因为据说的苏联味。
我佩服那种可以把整个故事脉络先梳理一遍的影评人,我永远做不到,隔了一个晚上,脑子里剩下的是一些零碎的细节和一些画面。
先来说说秦海璐吧,其实对她一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她的长相也许迎合不了大众审美,但总是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不知为何我觉得一个女演员最悲剧的地方不是丑,而是长的让人记不住。个人秦的长相在我看来比起现在一个生产线出来的锥子脸大美瞳刀削鼻子来说至少在我这里更讨喜。我喜欢姑娘姑娘把头发全梳到后面的的样子,没有刘海,露出光洁的额头,这样的姑娘让我感觉干净大气不做作。她的演技不必赘述,金马影后跟奥斯卡影后一样也是个影后,在这里中国人大可不必自我谦虚般的崇洋媚外。其实里面她是让我最感动的那个人。桂林绝对不是高帅富,组个小乐队,甚至没有稳定的工作,住破筒子楼,前妻跟有钱人跑了,照现在现实一点的女孩的说法还有带着前妻生的“拖油瓶”小元。这样的男人在那样的时代必然不能算条件好,可是淑娴一直在他身边。我觉得淑娴和桂林的关系特别奇怪,他们作为一对情侣,并没有情侣间的亲昵和浪漫,相反倒是多了一些老朋友的相知和默契,我猜这是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慢慢磨合出来的。忘不了桂林前妻回来的时候三人相见的场景,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躲闪和尴尬,其实有些分手就应该是这样,不需要歇斯底里,不需要老死不相往来,只需要处理好该处理的然后分道扬镳,甚至还可以彼此祝福。我猜淑娴在哪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下应该是是令人倾慕的姑娘,也许不是大美女,但是在单调的厂区她会唱歌,自食其力,讲义气,会心疼人照顾人。嗯,所以才有了抗美和她的小插曲吧。
再来说说王千源,凭借这部戏拿到了东京电影节影帝,得影后的是范冰冰,我知道这件事的是在哪个奖项颁出的很久以后,让人震惊的是媒体的区别对待,后来想想眼球经济时代,着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片中的桂林有一种让人着迷的执着,我喜欢看他拉手风琴的样子,在那个时代,会一个洋乐器就算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许这也是淑娴喜欢他的原因。不可否认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有技能的男人往往能吸引更多女孩出于崇拜的关注和爱慕,以现在乐手比一般男的招女孩喜欢为例子。其实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女儿小元的爱,他对钢琴老师说话措辞恳切,用木板做出的钢琴键盘,带领一帮兄弟们妄图偷一架钢琴等等。这里想谈谈用木板做钢琴键盘的那个桥段,吸引我的并不是桂林和小元在一起假装琴键能发声的画面,而是那个模板琴键的整个制作过程,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小时候好像各家都有很能干的爸爸妈妈,用今天的话来说DIY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用官方的话来说也许是那个时候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很多东西无法买到,所以有了那么多DIY强人。那个时候我们很多东西都是homemade,幼儿园小学时候穿很漂亮的毛衣不用担心撞衫,因为都是姨妈或是外婆一针一针织出来的;那个时候家里的灯泡坏了不用打物管的电话,爸爸出门买一个灯泡就能换上;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自动铅笔,因为爸爸妈妈可以削出最好看好用的铅笔。而现在,手工制作和homemade成为了奢侈品的标签。我们都习惯了那些同一个生产线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东西,尽管他们粗糙但他们廉价他们方便,符合生活所需。这也许就是人越活越悲哀的地方。回到桂林,他对小元钢琴梦的执着源于自身对父亲期望的辜负,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因为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将他们那一辈没有完成的梦想交给下一代来实现。我相信桂林带小元去学钢琴的路上一定是满怀骄傲的,记得小时候学电子琴的时候,爸爸每个周末带我去学琴的时候总是心情大好,在他们单位春节联欢茶话会的时候他亲自帮我把琴抬到舞台上去,也是一路开心。这样为我骄傲的眼神到今天我已经很少看到,可能是我已经从当初在同龄人里突出的小孩变成了今天无比平庸的人,很多时候想起这一点来都觉得特别对不起爸妈,可是,我又能怎么样呢?
再来说说其他的角色,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季哥,他出场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个剥削压榨不眨眼的大财主暴发户,可事实不是,仗义的不得了,忘不了他把浇灌好的钢板从炉子里拿出来仔细查看的样子,我觉得那绝对是一个男人最让人着迷的时候,他跟那两个警察走出去的时候,他高大潇洒的背影显得两个制服成了跟班,其实也许就是跟班,因为那两个警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相当客气的态度。之前看过一个关于季哥的讨论,一个网友说的好,说他(她)一直相信想季哥那样留长发的男人一定有过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和内心,我觉得这也许也是季哥那样的人愿意来帮桂林的又一个原因吧。
还有抗美,我忘不了的是他和淑娴一起做饭时的各种搞怪,那些场面太温馨,放在这个充满太多诱惑的时代依然可以称为幸福,于是就有了桂林去找淑娴时撞上“隔壁王叔叔”的小插曲。在我看来男人下厨房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现在就是有一些人要标榜自己的高端,比如我一个朋友的爸爸就从来不进厨房,假设这个朋友说的是真的,我想知道这爸爸在离开自己的母亲之后和找到妈妈之前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我猜测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还达不到让他顿顿吃饭店的水平。自古以来就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我觉得一个男人在外面可以叱咤风云,但回到家里是丈夫是父亲是儿子甚至是孙子,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老是要过度自尊,是不是只有一个人技能越缺失才显得他越高贵,完全是谬论,我想知道一个男人下厨房到底有什么丢人的?我倒是还有一个朋友的爸爸是特级厨师,她妈妈才是一辈子不沾油烟,就这样其实她爸爸貌不惊人,她妈妈却是单位里有名的大美人。看到这里那些发现自己没有优势的男生可以试着去练练厨艺。
再来就是汪工,不同的年代同样吸引人的是智慧的光芒和儒雅的气质,就如同淑娴所说,那样的人会有许多女工每天等着看他经过。学者本来就应该谦逊低调,从收入结构来看一般生活简朴,做事认真谨慎。忘不了他小心钻研琴键的机动系统的时候投入的姿态,游标卡尺,俄文书,砝码,这才应该是专家最常见的工作状态,不是现在语出惊人的纸上谈兵者和美酒佳肴酒桌旁的座上客。前几个月在国家博物馆看LV的展览时那一段技师制作箱子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技师满头银发,每一缕皱纹中都盛放着慈祥,站在窗边不断检验着线条石头笔直,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枚制作精良的钉子钉上去,画面中他站在逆光的地方,我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光芒。
其他人也都要出彩的表现,比如懦弱怕事的胖头,跟女工打麻将偷牌,被人追打跑到高处坐着耍无赖,但是在自己的女儿被人欺负了以后断了一只手也要去讨回公道。因为开单位保险柜被开除的“快手”发誓永不再压门撬锁,却为了桂林去偷回琴键的制动系统。
这个影片中的生活图景都让人着迷,我从未去过东北,难以理解那种泪流成冰呵气成霜的寒冷,但是总觉得东北人的幽默细胞也许就是源于太寒冷的冬天,他们吃火锅吃烤肉喝酒,这样的生活无关风月,却是最自在惬意。我一直猜测也许是东北贴近俄罗斯,所以在那个年代都有俄国情怀,俄语歌也许是最为时髦的歌,苏式建筑站满街道,让人心生向往。我总感觉废旧工厂有一种先锋艺术先要表达的美,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以前那些工厂的厂房很美,我从小长大的环境没有像钢铁厂这样庞大的厂区,记得有一次去参观一个钢铁厂时候的那种震撼,在798看那些巨型的管道烟囱的时候觉得自己太渺小,这也许是一种与本身现实的共鸣。看完这部片子突然萌生了去看《铁西区》的想法,我猜那一定是我喜欢的。
我记得在电影院看到《钢的琴》的宣传画里有这样一句话:比想象更荒诞的,是他们那个卑微的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主创方面的想法,我宁愿相信不是,我宁愿这句话是宣传方面的噱头。这是时代总是太喜欢宣传苦情的东西,好像只有悲惨的境况,不能实现的梦想,不堪的生活状态才能打动人,观众只喜欢为自己的珍贵的泪水买单。我看来《钢的琴》虽然有荒诞的理想,却没有卑微的梦,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金格,没有LV,没有豪车,没有小蜜,活着其实就是生活,相反他们的生活其实很多彩。我不否认片中大量存在的黑色幽默,但是他并不是卑微的写照,相反我觉得像是一种调侃和自嘲。
以上就是一些看法,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总是在最后写完之后发现与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懂西相去甚远,不过都写了,而且我发现我用的最多的词是“在那样的年代”,这也算是对的其最先就拟定好的题目了,就这样吧。
2011-9-18
这个,拉回正题,我想了一下这大概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用《钢的琴》作为开始,我觉得可以。
之前听说这是一部很“苏联”的电影,也许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对苏联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记得小时候父亲最喜欢的歌之一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航展时候的的苏30,苏27什么的,貌似还有父母那个年代都看过的《恋人曲》,记得里面的男主角是叫谢尔盖吧,当然还有俄罗斯青年男子俊秀的外表。总之就是最先对它的憧憬完全因为据说的苏联味。
我佩服那种可以把整个故事脉络先梳理一遍的影评人,我永远做不到,隔了一个晚上,脑子里剩下的是一些零碎的细节和一些画面。
先来说说秦海璐吧,其实对她一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她的长相也许迎合不了大众审美,但总是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不知为何我觉得一个女演员最悲剧的地方不是丑,而是长的让人记不住。个人秦的长相在我看来比起现在一个生产线出来的锥子脸大美瞳刀削鼻子来说至少在我这里更讨喜。我喜欢姑娘姑娘把头发全梳到后面的的样子,没有刘海,露出光洁的额头,这样的姑娘让我感觉干净大气不做作。她的演技不必赘述,金马影后跟奥斯卡影后一样也是个影后,在这里中国人大可不必自我谦虚般的崇洋媚外。其实里面她是让我最感动的那个人。桂林绝对不是高帅富,组个小乐队,甚至没有稳定的工作,住破筒子楼,前妻跟有钱人跑了,照现在现实一点的女孩的说法还有带着前妻生的“拖油瓶”小元。这样的男人在那样的时代必然不能算条件好,可是淑娴一直在他身边。我觉得淑娴和桂林的关系特别奇怪,他们作为一对情侣,并没有情侣间的亲昵和浪漫,相反倒是多了一些老朋友的相知和默契,我猜这是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慢慢磨合出来的。忘不了桂林前妻回来的时候三人相见的场景,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躲闪和尴尬,其实有些分手就应该是这样,不需要歇斯底里,不需要老死不相往来,只需要处理好该处理的然后分道扬镳,甚至还可以彼此祝福。我猜淑娴在哪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下应该是是令人倾慕的姑娘,也许不是大美女,但是在单调的厂区她会唱歌,自食其力,讲义气,会心疼人照顾人。嗯,所以才有了抗美和她的小插曲吧。
再来说说王千源,凭借这部戏拿到了东京电影节影帝,得影后的是范冰冰,我知道这件事的是在哪个奖项颁出的很久以后,让人震惊的是媒体的区别对待,后来想想眼球经济时代,着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片中的桂林有一种让人着迷的执着,我喜欢看他拉手风琴的样子,在那个时代,会一个洋乐器就算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许这也是淑娴喜欢他的原因。不可否认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有技能的男人往往能吸引更多女孩出于崇拜的关注和爱慕,以现在乐手比一般男的招女孩喜欢为例子。其实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女儿小元的爱,他对钢琴老师说话措辞恳切,用木板做出的钢琴键盘,带领一帮兄弟们妄图偷一架钢琴等等。这里想谈谈用木板做钢琴键盘的那个桥段,吸引我的并不是桂林和小元在一起假装琴键能发声的画面,而是那个模板琴键的整个制作过程,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小时候好像各家都有很能干的爸爸妈妈,用今天的话来说DIY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用官方的话来说也许是那个时候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很多东西无法买到,所以有了那么多DIY强人。那个时候我们很多东西都是homemade,幼儿园小学时候穿很漂亮的毛衣不用担心撞衫,因为都是姨妈或是外婆一针一针织出来的;那个时候家里的灯泡坏了不用打物管的电话,爸爸出门买一个灯泡就能换上;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自动铅笔,因为爸爸妈妈可以削出最好看好用的铅笔。而现在,手工制作和homemade成为了奢侈品的标签。我们都习惯了那些同一个生产线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东西,尽管他们粗糙但他们廉价他们方便,符合生活所需。这也许就是人越活越悲哀的地方。回到桂林,他对小元钢琴梦的执着源于自身对父亲期望的辜负,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因为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将他们那一辈没有完成的梦想交给下一代来实现。我相信桂林带小元去学钢琴的路上一定是满怀骄傲的,记得小时候学电子琴的时候,爸爸每个周末带我去学琴的时候总是心情大好,在他们单位春节联欢茶话会的时候他亲自帮我把琴抬到舞台上去,也是一路开心。这样为我骄傲的眼神到今天我已经很少看到,可能是我已经从当初在同龄人里突出的小孩变成了今天无比平庸的人,很多时候想起这一点来都觉得特别对不起爸妈,可是,我又能怎么样呢?
再来说说其他的角色,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季哥,他出场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个剥削压榨不眨眼的大财主暴发户,可事实不是,仗义的不得了,忘不了他把浇灌好的钢板从炉子里拿出来仔细查看的样子,我觉得那绝对是一个男人最让人着迷的时候,他跟那两个警察走出去的时候,他高大潇洒的背影显得两个制服成了跟班,其实也许就是跟班,因为那两个警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相当客气的态度。之前看过一个关于季哥的讨论,一个网友说的好,说他(她)一直相信想季哥那样留长发的男人一定有过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和内心,我觉得这也许也是季哥那样的人愿意来帮桂林的又一个原因吧。
还有抗美,我忘不了的是他和淑娴一起做饭时的各种搞怪,那些场面太温馨,放在这个充满太多诱惑的时代依然可以称为幸福,于是就有了桂林去找淑娴时撞上“隔壁王叔叔”的小插曲。在我看来男人下厨房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现在就是有一些人要标榜自己的高端,比如我一个朋友的爸爸就从来不进厨房,假设这个朋友说的是真的,我想知道这爸爸在离开自己的母亲之后和找到妈妈之前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我猜测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还达不到让他顿顿吃饭店的水平。自古以来就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我觉得一个男人在外面可以叱咤风云,但回到家里是丈夫是父亲是儿子甚至是孙子,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老是要过度自尊,是不是只有一个人技能越缺失才显得他越高贵,完全是谬论,我想知道一个男人下厨房到底有什么丢人的?我倒是还有一个朋友的爸爸是特级厨师,她妈妈才是一辈子不沾油烟,就这样其实她爸爸貌不惊人,她妈妈却是单位里有名的大美人。看到这里那些发现自己没有优势的男生可以试着去练练厨艺。
再来就是汪工,不同的年代同样吸引人的是智慧的光芒和儒雅的气质,就如同淑娴所说,那样的人会有许多女工每天等着看他经过。学者本来就应该谦逊低调,从收入结构来看一般生活简朴,做事认真谨慎。忘不了他小心钻研琴键的机动系统的时候投入的姿态,游标卡尺,俄文书,砝码,这才应该是专家最常见的工作状态,不是现在语出惊人的纸上谈兵者和美酒佳肴酒桌旁的座上客。前几个月在国家博物馆看LV的展览时那一段技师制作箱子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技师满头银发,每一缕皱纹中都盛放着慈祥,站在窗边不断检验着线条石头笔直,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枚制作精良的钉子钉上去,画面中他站在逆光的地方,我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光芒。
其他人也都要出彩的表现,比如懦弱怕事的胖头,跟女工打麻将偷牌,被人追打跑到高处坐着耍无赖,但是在自己的女儿被人欺负了以后断了一只手也要去讨回公道。因为开单位保险柜被开除的“快手”发誓永不再压门撬锁,却为了桂林去偷回琴键的制动系统。
这个影片中的生活图景都让人着迷,我从未去过东北,难以理解那种泪流成冰呵气成霜的寒冷,但是总觉得东北人的幽默细胞也许就是源于太寒冷的冬天,他们吃火锅吃烤肉喝酒,这样的生活无关风月,却是最自在惬意。我一直猜测也许是东北贴近俄罗斯,所以在那个年代都有俄国情怀,俄语歌也许是最为时髦的歌,苏式建筑站满街道,让人心生向往。我总感觉废旧工厂有一种先锋艺术先要表达的美,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以前那些工厂的厂房很美,我从小长大的环境没有像钢铁厂这样庞大的厂区,记得有一次去参观一个钢铁厂时候的那种震撼,在798看那些巨型的管道烟囱的时候觉得自己太渺小,这也许是一种与本身现实的共鸣。看完这部片子突然萌生了去看《铁西区》的想法,我猜那一定是我喜欢的。
我记得在电影院看到《钢的琴》的宣传画里有这样一句话:比想象更荒诞的,是他们那个卑微的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主创方面的想法,我宁愿相信不是,我宁愿这句话是宣传方面的噱头。这是时代总是太喜欢宣传苦情的东西,好像只有悲惨的境况,不能实现的梦想,不堪的生活状态才能打动人,观众只喜欢为自己的珍贵的泪水买单。我看来《钢的琴》虽然有荒诞的理想,却没有卑微的梦,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金格,没有LV,没有豪车,没有小蜜,活着其实就是生活,相反他们的生活其实很多彩。我不否认片中大量存在的黑色幽默,但是他并不是卑微的写照,相反我觉得像是一种调侃和自嘲。
以上就是一些看法,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总是在最后写完之后发现与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懂西相去甚远,不过都写了,而且我发现我用的最多的词是“在那样的年代”,这也算是对的其最先就拟定好的题目了,就这样吧。
2011-9-18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