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观后的反省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某日机缘巧合看到《武侠》这电影的评论,出乎意料的大家似乎唯独对其结尾赞叹不绝,这么奇葩的电影很是让我介怀,这天晚上闲极无聊,本来明天还有很多事,想早早睡了,刚好八点多的样子,看完电影睡觉也不算晚就将其找了出来。嗯,看到结尾的时候圣光降临,立刻石化了,奇葩啊。不过下面众人的评论都太过平淡无奇且寥寥数语,很难将我内心中的压抑完美爆发出来,不知怎的就想到了久已不去的豆瓣,果真没让我失望,一位牛人的长篇评论立刻吸引了我,观后背后直冒冷汗,原来只注重结尾的我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了,还好这篇文拯救了我。
原来自己确实没有推敲过这个剧情的,而这个剧情推敲下来可说的就有点稀里哗啦了。大意就是一个杀人狂某日心有感触便归隐小村庄抱老婆去了,后来种种斩断旧债,甚至心中只有法的捕快反过来舍身助其最终得以继续归隐。那篇评论的作者就指出,同样类似的两件事可能公众做出的判断是截然相反的,对于《武侠》中的主角,大家很可能是抱着很自然的心态,同情的心态,其归隐村庄而不必为其血债血还看起来那么自然,而另一面,在药案中,将药置于死地才算叫做大快人心。同样是罪人最后给人的感觉却会大不相同,仔细想想里面确实是有些古怪的。
对于药案中公众是不是一定要置其于死地,其实不然,其实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的种种都显得混乱不堪了,现在也看不清楚,但本质上不论是否存在误导,公众想要的其实是公正的审判。若国内没死刑这东西,而只有终身监禁,那么呼声应该就是终身监禁了。而公众对于一条生命的消失其实考虑的并不多,甚至没想过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我想到的是中学时古文中印象最深的以羊易牛的故事。这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人不吃狗肉觉得那是残忍的,却可以很开心的吃猪肉而不觉得残忍。药被杀是否是一种残忍,没法看到那种血腥的人是没法体会的,所以对于众多没有那种体会的人来言,杀他只不过是一句话,仅此而已,所以也不能说公众是藐视声明吧。我想当若然我去处决他的话,我应该没有那个勇气的,即使他确实罪恶深重。那么到底应该给自己一个怎样的信念才会有勇气杀人,正义的,这是一道超纲题。至于狗肉,众生平等,不吃狗却吃猪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是不凑巧的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这样做了,而且看起来很正确,为什么呢,这是一道超纲题,我回答不了。我是可以吃下狗肉的,不见那血腥就好,但是再进一步想不见血腥的话我是否敢吃人肉,这也是一道超纲题。
回到《武侠》,让我们做出同情主角并且觉得其归隐是那么和谐的想法,实际上只是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看到杀人狂主角的作案录像,这导致了我们大脑的短路,就像没看到被杀的猪一样,开心的吃着扒肉,觉得故事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最后对于一个杀人狂我们该怎样审判他,剥夺他的生命吗?那么武侠中就完全是错误舆论导向了。不剥夺,那又要如何,让人归隐,被害人怎么办,超纲,完全超纲了。科幻一些,有一天人类可以理解猪的语言并和其交流,几乎与人无二,我们还吃猪吗?肯定还是要吃的吧,我想。从《武侠》的整个故事来看,对罪人的宽恕是要表达这个嘛。就故事性而言,突然就想到了同样是罪犯为主角的《禁闭岛》。《禁闭岛》中主角选择死路时或许是导演推高气氛的手段,但是的确让人看到了一个有人性的人的一种选择。
《武侠》中几处不喜欢的地方。电影中曾经描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在其他地方常见,讲父亲杀了主角的爱马还给他吃,这纯粹是为了展示父亲的残忍和主角的自省,当然最重要的是打动金城武扮的捕快。故事的提出有点蹩脚,说主角曾经和儿子说过自己养过马,稍有点不合理,毕竟被自己吃过的马拿出来有什么好提的,所以基本正常来讲应该不会和儿子讲才对,稍显生硬了。第二个故事还点意思,前半段是常听说过的,主角听说树叶掉光父亲就会回来,便砍光了树叶,到这儿都正常的无聊,后面就有趣了,父亲烧了树,为何呢,树让孩子失望了,蛋,应该自杀才对,管树神马事,典型的拉不出屎赖地球没吸引力嘛。剧中在主角和师母、师兄弟对战前的一段电子乐,显得及其的突兀,有些想笑,不是说古装武侠片不能来电子乐,非得是民俗的才算着调。为何当时感觉突兀事后念念不忘呢,我想主要还是问题,仔细想想配乐是为气氛和剧情服务的。当时是怎样一个场景呢,自己曾经的同门和师母,现在是个互殴的场面,并且想到自己的安逸生活终结后面肯定麻烦不断,此时的心情怎样也不是当时那段快节奏又激亢的电子乐的写照吧。
原来自己确实没有推敲过这个剧情的,而这个剧情推敲下来可说的就有点稀里哗啦了。大意就是一个杀人狂某日心有感触便归隐小村庄抱老婆去了,后来种种斩断旧债,甚至心中只有法的捕快反过来舍身助其最终得以继续归隐。那篇评论的作者就指出,同样类似的两件事可能公众做出的判断是截然相反的,对于《武侠》中的主角,大家很可能是抱着很自然的心态,同情的心态,其归隐村庄而不必为其血债血还看起来那么自然,而另一面,在药案中,将药置于死地才算叫做大快人心。同样是罪人最后给人的感觉却会大不相同,仔细想想里面确实是有些古怪的。
对于药案中公众是不是一定要置其于死地,其实不然,其实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的种种都显得混乱不堪了,现在也看不清楚,但本质上不论是否存在误导,公众想要的其实是公正的审判。若国内没死刑这东西,而只有终身监禁,那么呼声应该就是终身监禁了。而公众对于一条生命的消失其实考虑的并不多,甚至没想过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我想到的是中学时古文中印象最深的以羊易牛的故事。这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人不吃狗肉觉得那是残忍的,却可以很开心的吃猪肉而不觉得残忍。药被杀是否是一种残忍,没法看到那种血腥的人是没法体会的,所以对于众多没有那种体会的人来言,杀他只不过是一句话,仅此而已,所以也不能说公众是藐视声明吧。我想当若然我去处决他的话,我应该没有那个勇气的,即使他确实罪恶深重。那么到底应该给自己一个怎样的信念才会有勇气杀人,正义的,这是一道超纲题。至于狗肉,众生平等,不吃狗却吃猪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是不凑巧的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这样做了,而且看起来很正确,为什么呢,这是一道超纲题,我回答不了。我是可以吃下狗肉的,不见那血腥就好,但是再进一步想不见血腥的话我是否敢吃人肉,这也是一道超纲题。
回到《武侠》,让我们做出同情主角并且觉得其归隐是那么和谐的想法,实际上只是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看到杀人狂主角的作案录像,这导致了我们大脑的短路,就像没看到被杀的猪一样,开心的吃着扒肉,觉得故事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最后对于一个杀人狂我们该怎样审判他,剥夺他的生命吗?那么武侠中就完全是错误舆论导向了。不剥夺,那又要如何,让人归隐,被害人怎么办,超纲,完全超纲了。科幻一些,有一天人类可以理解猪的语言并和其交流,几乎与人无二,我们还吃猪吗?肯定还是要吃的吧,我想。从《武侠》的整个故事来看,对罪人的宽恕是要表达这个嘛。就故事性而言,突然就想到了同样是罪犯为主角的《禁闭岛》。《禁闭岛》中主角选择死路时或许是导演推高气氛的手段,但是的确让人看到了一个有人性的人的一种选择。
《武侠》中几处不喜欢的地方。电影中曾经描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在其他地方常见,讲父亲杀了主角的爱马还给他吃,这纯粹是为了展示父亲的残忍和主角的自省,当然最重要的是打动金城武扮的捕快。故事的提出有点蹩脚,说主角曾经和儿子说过自己养过马,稍有点不合理,毕竟被自己吃过的马拿出来有什么好提的,所以基本正常来讲应该不会和儿子讲才对,稍显生硬了。第二个故事还点意思,前半段是常听说过的,主角听说树叶掉光父亲就会回来,便砍光了树叶,到这儿都正常的无聊,后面就有趣了,父亲烧了树,为何呢,树让孩子失望了,蛋,应该自杀才对,管树神马事,典型的拉不出屎赖地球没吸引力嘛。剧中在主角和师母、师兄弟对战前的一段电子乐,显得及其的突兀,有些想笑,不是说古装武侠片不能来电子乐,非得是民俗的才算着调。为何当时感觉突兀事后念念不忘呢,我想主要还是问题,仔细想想配乐是为气氛和剧情服务的。当时是怎样一个场景呢,自己曾经的同门和师母,现在是个互殴的场面,并且想到自己的安逸生活终结后面肯定麻烦不断,此时的心情怎样也不是当时那段快节奏又激亢的电子乐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