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享一瞬往日的荣光,然后用一辈子去回忆它

最近看书和电影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爸,看这部《钢的琴》时,除了我爸对音乐一窍不通而且他也不用跟我妈争对我的抚养权,:P 其他的一切一直不停地让我想到他、想念他。 这个电影当然有谈到父女之爱。陈桂林和妻子离婚时对女儿小元的抚养权争论不休。女儿在学钢琴,但陈桂林买不起,他先是灵机一动给孩子手做了个假钢琴-把木板打磨平滑再用墨水精心地画上键盘,后方则堆上一排书本仿造成钢琴琴身。小元怀疑地问“爸爸这个钢琴能出声吗”,陈桂林特别肯定地回答“可以”然后坐下把手放在键盘上,嘴里哼哼起《致爱丽丝》的音调。这个场面虽然温情,但还不至于让我流泪,但我特别理解父亲当时自我陶醉的模样:当现实和理想背道而驰相差过于迥异的时候,谁都需要那么一瞬间的麻醉,沉入梦乡,最好有心爱的人陪着,我们假装成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已经得到,我们假装成在享受这一瞬间的美妙滋味。你管它叫自欺欺人,还是不切实际呢,那个沉醉在幸福里的人此时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心里充满美好的情怀,他有时犯傻有时幼稚,但这样的人往往敢爱敢恨,也愿意付出爱。这种特质和年纪丝毫没有关系,和是不是会弹琴、会背诗也没有必然联系,他们可能距离真正的所谓艺术一直还遥远,但他们心里长存着韵律和诗意,会做出和艺术一样抚慰人心的柔软、甚至伟大的事。 后来这对离异夫妻的争执点落到谁给孩子买钢琴孩子就跟谁。陈桂林绞尽脑汁,他筹钱买钢琴告败,偷钢琴又没有得逞,一个人垂头丧气又恼火得要命,气得把那台 “钢琴”都推翻了。女儿小元这时又有点“不识时务”地说起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东西的话,一个冲动下他就把女儿轰出屋子了。我记得之后那个镜头是矮矮的,就和小元差不多高。小元抱着父亲硬塞给她的书包和衣服,没有哭也没有叫,就安静地走回来,站在那里,什么都没说,又像什么都明白。这也算是一个弱弱的泪点吧,不过我也没哭,但我觉得之后陈桂林看似疯狂无厘头的“造琴”举动如此就顺理成章了。他对女儿的爱自然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但在尽一个父亲“本分”之上,什么能满足女儿的愿望,什么能“对得起”女儿这一个回头,什么是旁人选择不给我也要给的,世上一切因此无不可为之事,这一点,我认为父亲和父亲还是有区别的。于是对于造琴的动机和原因,除了必须是一个“诗意”的人,又加上一条:对孩子不仅有爱,更有浓重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了造琴召集人马的过程让我想到《十一罗汉》,那时布拉德皮特面容姣好、风头正盛,执行任务的队伍各色人物俱全,精采纷呈。我尤其深爱最后一个喷泉前曲终人散的镜头。《钢的琴》当然不是一个戏路,但哪怕只是这么一段的“似曾相识”,对于推进情节和调节气氛是很有利的。那种捋起袖子即将放手大干一场“捞一大票”的感受是一样的,BGM的前苏联乐曲也推波助澜,让人激动。这一票在国有改制前还是“社会精英”的工人阶级代表们,在高歌豪迈的计划里一改之前交代过的面孔模糊、定位灰暗的小人物-被追债的赌徒、“妻管严”的杀猪屠夫、疑似“进去过”的撬锁好手、游手好闲放不下面子的二姐夫、承包废旧钢厂的黑社会头目。他们再一次回到了从前当回“工友”,在一个废弃的大厂子里重拾青春岁月里学会的技能,做自己真正擅长但现实社会已经再无需要也果断抛弃的事。 实际上和冷静悲观的观众想法一样,整个计划实施过程里有黑有白,有喜有悲。现实生活并没有因为他们从事了一件“浪漫”的事就放过每一个人,时代的巨变给每个人造成的猝不及防和人生失控早已发生,这根本不是那种《十一罗汉》或者《速度与激情5》的故事:你拿出看家本领,再加上一点好运气,做完一个任务就立刻发家致富梦想达成。一个不是那么2的人就能看出,如秦海璐扮演的一直跟着陈桂林的歌手,她对他说,“这事儿就算成了也不能让小元回到你身边”。我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明白这一点,明白这可能是件“无意义”的事。就像已经分崩离析的厂子里遗留下的两个大烟囱,它们对于当前的时代已经无用、无意义了,但为什么工人们还会发起倡议想办法保留它们,陈桂林的父亲老态龙钟走不动路也喜欢长久地坐在烟囱下面,还有那个退休了的帮他们画钢琴图纸的工程师,一直琢磨怎么改造烟囱并为此召集大家作那么慷慨的演讲。 我时不时地在看电影时想到我爸。 我想到我爸一喝高就反复给我讲述他在大连钢厂留下的辉煌岁月:最年轻的工人、带着年纪比自己大的工人出最多的活儿、最早涨工资。是的,和影片里一样,他现在还保留着发旧的奖状和奖章,仿佛那就是他一生最好的荣光。 我想到我爸的那些“工友”们,我记得最让我遗憾的就是就算他和他们还那么好,他们的孩子却都是女儿,我连一个可以“青梅竹马”的对象都没有。是的,当影片里这一票人一起吃火锅喝啤酒,只有一个人出事就会集体出动时,我清晰地见到了我认识的我爸的工友们:宋大大,我爸说什么他都温和地笑只有他不会被我爸的硬脾气吓倒;于大大,一和老婆吵架就会拎着各种吃的来我家,他最拿手的是熏鲅鱼;刘大大,总是油光满面的,他在我结婚时负责管理车队。。是的,和影片里一样,爷爷的丧事也是在工友们的帮忙下我爸才熬过来的。 我想到我爸亲手做的我的书桌、我的书架,他监工跟过我们家所有亲戚的新家装修。是的,和影片里做木匠的二姐夫一样,我爸干活的时候就会把烟别在耳朵后面,不耽误干活,也不耽误抽。 我想到我爸很久后才认识到原来“知识”才是时代所需,但他自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年华,因此他不停督促我读书、让我多交良师益友、让我多和留过洋的姥爷聊天。是的,陈桂林自言自语说:我爸曾希望我能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我没做到,夹生了,我得让我女儿好。 我爸总是因为我人生里每个不尽如意的选择而自责、叹气,说我毅力不足没有人生目标都错在他。在他心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出生了都是好的都是无暇的,父母不能光养,也要对成长负所有的责任。。是的,陈桂林熬夜缠毛线、给小元织毛裤的时候,我也像是回到过去:我爸和我妈为了多赚钱也买过毛衣机,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每天下班一起缠毛线照着杂志上的图样织毛衣毛裤,再去市场卖钱。为了让我学弹电子琴,我爸在92年托出差广州的二大愣是带回了3千块的琴,我妈则每周两次在夜里拎着琴陪我走半小时的路去一个亲戚家学。学琴的经历让我跨校区读了最好的初中,然后上了最好的高中。 影片结束时我一点都不想离开沙发,坐在黑暗里听着片尾的钢琴曲,然后我就哭了。就好像每次我和我爸因意见不合发生争吵,我争执不过又气急败坏又骂自己不争气的那种哭法。这么哭虽然既显得幼稚又毫无用处,但半夜11点钟我没法给他打电话,这么哭了,仿佛他就能出现在我身边似的。FD说陈桂林刚出场时那个扮相和神色他就觉得像极了周老爷,还有那个做事情冲动又雷鸣闪电的架势也像。我停止不了哭泣,但还是抽抽涕涕地说:我爸可能对这个片儿不感兴趣,可能他看了也会觉得稀里糊涂看不懂,但是,这个片儿说的就是他的事儿,一点儿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