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人,电影的精神

当影片落幕,窦唯用摇滚诠释他内心的武侠,音乐低沉,起伏间仿佛一帧一帧的画面定格在了旋律中,这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片尾曲,讨好的也许只有电影本身。很多观众在这样的结尾曲里匆匆散场,有说有笑,因为人都依稀走散,影院未等一曲结束就匆匆关了银幕,工作人员开始清理打扫。一直以来,但凡去影院观影,我有习惯听完片尾曲后才起身离开,哪怕起初不懂什么是完整,至少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尊重。
几个并不比我年轻几岁的男观众边走边笑,一路扯淡:“这他妈什么狗屁结局啊,让雷给劈了,太累人了!”、“呵呵,这压根就是一部喜剧片嘛”、“这年头烂片一部比一部烂,半价也看亏了”……
据悉《武侠》原来的片名定的是《同谋者》,显而易见,后来改换的片名更适应票房的需要,可是要论点题,还是“同谋者”更恰当。武打题材的影片年年都有,经典林立,陈可辛的抱负远不止只是为了拍一部卖座的武打片这么简单,从《英雄无泪》开始,《双城故事》、《金枝玉叶》、《甜蜜蜜》、《如果爱》、《投名状》、《十月围城》好像一连串有预谋的莫尔斯电码,每一部影片的成功都完成了导演内心远大抱负的一阶升华,陈可辛真正可谓是个有胆有略的优质导演。如果他仅仅想要票房,那么以他现在的能力,再揽括一帮有人气的演员,这已经不是什么难题,比起国内几位金玉其外的大导演,他的叙事能力和在剧情编排上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出品一部被普通观众斥之为烂片的电影的。《武侠》之所以会出现普通观众不接纳的尴尬结局,既有导演铤而走险实现个人主义的风险在内,也有大多数观众被烂片喂大的水土不服等多重原因在内。
每当我问身边的朋友会选择什么样的影片才会愿意自掏腰包走进影院去观影的时候,答案其实很单一,“大片、场面、效果”无非如此。巴拉兹.贝拉在《可见的人,电影的精神》里说道,电影从它的发明起初就像伊甸园里的蛇一样,引诱人们贪恋起善恶树上的禁果,那里不需要聪明、有教养和爱挑剔的人,在冥暗的乐园中好像进入充满了鸦片毒气的罪恶的黑洞,连最高尚最严肃的精神也可以不知羞耻的抛弃自己应有的教育作用和严格的优秀标准,可以以孩子般的烂漫把自己变成充满了庸俗和原始趣味的呆头呆脑的观赏者。投观众所好的陈腐粗俗尽管让人难受,但是幸亏电影院与教养无关。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年代,好莱坞在占据半壁江山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感官享受上一个又一个的登峰造极;很不幸,我们也可能都已经被毒苹果蛊惑而迷失了自己,看电影的时候不再带有思考,声色犬马习以为常,刀光剑影不痛不痒。
价值赋予事物特有的魅力,制片商深谙此间的道理。如今的发行商都会为了宣传一部电影而不惜重金,因为他们明白宣传与包装的作用力,而艺术品的价值和人们的鉴赏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被这些艺术以外的附加值所决定的。 被伪艺术喂大的一代人,早已将电影本身所表现的才华、精神、风格和饱满的激情弃之如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里有句台词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人犯罪,众生有罪,你我皆同谋”,如今电影市场的现状其实就是这句话的缩影。
《武侠》对于陈可辛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哪怕很多人觉得他是误入迷途。电影至今仍然算得上是年轻的艺术,如今电影的创作犹如江湖医生的医术,很多人其实都摈弃了理论只凭经验开处方,经验就是票房,他们治起病来常常比训练有素的医生还高明,但他们的局限性在于只能治疗那些以前治愈过的类似的病,面对新问题就束手无策,固有的经验只对已经熟悉的情况有效,但是电影市场是不可能永远像现在这样止步于单纯的娱乐和享受的,每一门艺术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导向作用,新作品的问世,就是那些既懂理论又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纠正一切以市场为主导所产生的种种弊病。
回到《武侠》本身,除去优美的画面、人气的演员你还看到些什么?
《武侠》的现实意义远非止于115分钟里的那个故事。杀人犯之所以成为杀人犯,也是非他的“自性”,他只是生于杀戮之家,他杀了人,众生都有罪,大家都是同谋者。这句台词一下子让我联系起了一位二十九岁的瓷娃娃(俗称脆骨病)曾经说过的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她建立了一个瓷娃娃关怀协会,4年来募款200多万,帮助了200多名罕见病患者。海量的信息仅凭手指一按就四海皆知的今天,我们不分春夏秋冬人人带着围脖,每一秒都在击鼓传围脖,而这些被转载频率最高的围脖绝大多数都是灰色甚至黑色的,于是乎你能看到的主色调也就慢慢习惯成了灰色调。起初我也相信转载的力量是要揭露并去改变些什么,可是我忽略它的反作用力。与神圣的道德感相比,我开始越来越质疑网络的副作用。首先我们并不能每一个人都真正做到去伪存真,信息的鉴别首先就有漏洞,不排除有些信息的发布背后根本就是有一个幕后团队在做推手,而他们的目的也远非我们这些普通人能洞悉;其次负面信息的堆积会让很多人产生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怀,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一旦发生了就要掩盖起来,但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是否应该给自己先设置一个范围内量和度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可以关闭自己的接收装置,否则整天处于灰色情绪控制中,难保你再坚强也不神经衰弱,更差的结果还会让一些道德薄弱的人放弃立场甘愿随波逐流;最重要的就是说的过多了那么做的就会越来越少,传播也会成瘾,而一句话如果你说上一百遍你自然就会接纳它,并且觉得它是正确的,很多人无奈的说“现实就是这样的,你又能怎么办”,可是你想过没有,很多你嗤之以鼻的事件背后是许许多多我们一样的平凡人放之任之今夕复明夕的结果,最后埋单的也还是我们这些平凡人。
如果你是富二代,你会嫌弃铜臭味?
如果你是官二代,你会指责爸爸手段黑?
如果你是开发商,你会日弃万金跟钉子户谈交情?
如果你是达芬奇,你会理直气壮说自己是假名牌?
……
哪怕如果你朋友乱丢了垃圾乱吐了口痰,我都不敢打包票,你有勇气指责他?!
人的两只眼睛是平行的,却难免不平等地看人;人的两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却往往偏听一面之词;人只有一张嘴,却会说出真假两种语言;人的心脏只有一个脉动,却能流出黑与红两种血液;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却常常想着向左,而支配身体向右走去。——这是人的自性。
无论是出于向新武侠电影开山之作《独臂刀》的致敬,邀请到了《独臂刀》的主演王羽重出江湖,还是陈可辛本身就有更深远的抱负要实现,《武侠》都让华人的武侠电影完成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华丽转身,武侠片从此成了一个大舞台,各方各派的翘楚、新贵均以“人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为由粉墨登台,演绎出五花八门的身段唱腔,而陈可辛的此番努力的确是武侠电影向前行进的过程中一次非常难得的尝试和巨大的冲击。
几个并不比我年轻几岁的男观众边走边笑,一路扯淡:“这他妈什么狗屁结局啊,让雷给劈了,太累人了!”、“呵呵,这压根就是一部喜剧片嘛”、“这年头烂片一部比一部烂,半价也看亏了”……
据悉《武侠》原来的片名定的是《同谋者》,显而易见,后来改换的片名更适应票房的需要,可是要论点题,还是“同谋者”更恰当。武打题材的影片年年都有,经典林立,陈可辛的抱负远不止只是为了拍一部卖座的武打片这么简单,从《英雄无泪》开始,《双城故事》、《金枝玉叶》、《甜蜜蜜》、《如果爱》、《投名状》、《十月围城》好像一连串有预谋的莫尔斯电码,每一部影片的成功都完成了导演内心远大抱负的一阶升华,陈可辛真正可谓是个有胆有略的优质导演。如果他仅仅想要票房,那么以他现在的能力,再揽括一帮有人气的演员,这已经不是什么难题,比起国内几位金玉其外的大导演,他的叙事能力和在剧情编排上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出品一部被普通观众斥之为烂片的电影的。《武侠》之所以会出现普通观众不接纳的尴尬结局,既有导演铤而走险实现个人主义的风险在内,也有大多数观众被烂片喂大的水土不服等多重原因在内。
每当我问身边的朋友会选择什么样的影片才会愿意自掏腰包走进影院去观影的时候,答案其实很单一,“大片、场面、效果”无非如此。巴拉兹.贝拉在《可见的人,电影的精神》里说道,电影从它的发明起初就像伊甸园里的蛇一样,引诱人们贪恋起善恶树上的禁果,那里不需要聪明、有教养和爱挑剔的人,在冥暗的乐园中好像进入充满了鸦片毒气的罪恶的黑洞,连最高尚最严肃的精神也可以不知羞耻的抛弃自己应有的教育作用和严格的优秀标准,可以以孩子般的烂漫把自己变成充满了庸俗和原始趣味的呆头呆脑的观赏者。投观众所好的陈腐粗俗尽管让人难受,但是幸亏电影院与教养无关。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年代,好莱坞在占据半壁江山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感官享受上一个又一个的登峰造极;很不幸,我们也可能都已经被毒苹果蛊惑而迷失了自己,看电影的时候不再带有思考,声色犬马习以为常,刀光剑影不痛不痒。
价值赋予事物特有的魅力,制片商深谙此间的道理。如今的发行商都会为了宣传一部电影而不惜重金,因为他们明白宣传与包装的作用力,而艺术品的价值和人们的鉴赏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被这些艺术以外的附加值所决定的。 被伪艺术喂大的一代人,早已将电影本身所表现的才华、精神、风格和饱满的激情弃之如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里有句台词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人犯罪,众生有罪,你我皆同谋”,如今电影市场的现状其实就是这句话的缩影。
《武侠》对于陈可辛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哪怕很多人觉得他是误入迷途。电影至今仍然算得上是年轻的艺术,如今电影的创作犹如江湖医生的医术,很多人其实都摈弃了理论只凭经验开处方,经验就是票房,他们治起病来常常比训练有素的医生还高明,但他们的局限性在于只能治疗那些以前治愈过的类似的病,面对新问题就束手无策,固有的经验只对已经熟悉的情况有效,但是电影市场是不可能永远像现在这样止步于单纯的娱乐和享受的,每一门艺术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导向作用,新作品的问世,就是那些既懂理论又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纠正一切以市场为主导所产生的种种弊病。
回到《武侠》本身,除去优美的画面、人气的演员你还看到些什么?
《武侠》的现实意义远非止于115分钟里的那个故事。杀人犯之所以成为杀人犯,也是非他的“自性”,他只是生于杀戮之家,他杀了人,众生都有罪,大家都是同谋者。这句台词一下子让我联系起了一位二十九岁的瓷娃娃(俗称脆骨病)曾经说过的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她建立了一个瓷娃娃关怀协会,4年来募款200多万,帮助了200多名罕见病患者。海量的信息仅凭手指一按就四海皆知的今天,我们不分春夏秋冬人人带着围脖,每一秒都在击鼓传围脖,而这些被转载频率最高的围脖绝大多数都是灰色甚至黑色的,于是乎你能看到的主色调也就慢慢习惯成了灰色调。起初我也相信转载的力量是要揭露并去改变些什么,可是我忽略它的反作用力。与神圣的道德感相比,我开始越来越质疑网络的副作用。首先我们并不能每一个人都真正做到去伪存真,信息的鉴别首先就有漏洞,不排除有些信息的发布背后根本就是有一个幕后团队在做推手,而他们的目的也远非我们这些普通人能洞悉;其次负面信息的堆积会让很多人产生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怀,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一旦发生了就要掩盖起来,但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是否应该给自己先设置一个范围内量和度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可以关闭自己的接收装置,否则整天处于灰色情绪控制中,难保你再坚强也不神经衰弱,更差的结果还会让一些道德薄弱的人放弃立场甘愿随波逐流;最重要的就是说的过多了那么做的就会越来越少,传播也会成瘾,而一句话如果你说上一百遍你自然就会接纳它,并且觉得它是正确的,很多人无奈的说“现实就是这样的,你又能怎么办”,可是你想过没有,很多你嗤之以鼻的事件背后是许许多多我们一样的平凡人放之任之今夕复明夕的结果,最后埋单的也还是我们这些平凡人。
如果你是富二代,你会嫌弃铜臭味?
如果你是官二代,你会指责爸爸手段黑?
如果你是开发商,你会日弃万金跟钉子户谈交情?
如果你是达芬奇,你会理直气壮说自己是假名牌?
……
哪怕如果你朋友乱丢了垃圾乱吐了口痰,我都不敢打包票,你有勇气指责他?!
人的两只眼睛是平行的,却难免不平等地看人;人的两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却往往偏听一面之词;人只有一张嘴,却会说出真假两种语言;人的心脏只有一个脉动,却能流出黑与红两种血液;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却常常想着向左,而支配身体向右走去。——这是人的自性。
无论是出于向新武侠电影开山之作《独臂刀》的致敬,邀请到了《独臂刀》的主演王羽重出江湖,还是陈可辛本身就有更深远的抱负要实现,《武侠》都让华人的武侠电影完成了一个令人感慨的华丽转身,武侠片从此成了一个大舞台,各方各派的翘楚、新贵均以“人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为由粉墨登台,演绎出五花八门的身段唱腔,而陈可辛的此番努力的确是武侠电影向前行进的过程中一次非常难得的尝试和巨大的冲击。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