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01太空漫游》和《白丝带》可以被夸赞而《生命之树》不可以?

看生命之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两个片,宇宙观的部分对应《2001太空漫游》,家庭观的部分则是《白丝带》。以至于这两部被公认为佳作的电影几乎成为了《生命之树》在任何部分都不可逾越的鸿沟。显而易见《生命之树》的主题,如这两部电影一样相当宏大,马利克自然希望把他的《生命之树》制造成一部“厚重”的,可以被“讨论”的影片。但他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导致了《生命之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观众一边觉得它优雅而高深莫测,一边觉得它带来了几乎是折磨的观影感受。同样,在对这个“庞大”主题的渴求之下,马利克将《生命之树》推向了极端的个人化,而这也必将是它遭受批评的主要原因。
首先,《生命之树》的主题是明显的。就像另一个中文译名“家谱”一样,它有着很明显的“family tree”的意思。马利克希望以小见大,主人公一家就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生命的提喻。这其中包括了田园诗歌般的优美,也包括了人们之间的正常矛盾(夫妻、长幼甚至阶级)。人类,人类中的这小小平常一家,都是宇宙发展的“tree”的一支,就和譬如影片中的恐龙一样。马力克想表达的,无非是证明在浩瀚宇宙人类这一支的平常(卑微?)和渺小:我们看见父亲的角色一直在尝试支配,但这样的支配只能带来痛苦,“上帝啊让他死掉吧”。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的琐碎和无力,“要坏一点才可以活得更好”……相比于自然:混沌初开的壮丽,“太阳”这个意向无处不在的支配地位……人类太自以为是,人类以为“太阳便是上帝的存在”但万能、万知、无处不在的“上帝却不帮助我们”。等等。所以影片中的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生活中,以及生活的各种境遇中乞求,哈,可怜的生物。
西恩潘的角色在影片后段跨过那扇“门”的时候,似乎混沌顿开。这就像在《2001太空漫游》中当“我们”面对黑石,我们面对的,想要了解的,都是某些“更高的存在”,这些“更高的存在”联系着“生命”二字,跨过去,也许才可以窥见“生命”的真相。
这就是我眼中的《生命之树》。先不说这个主题已经被探讨过多次,如果就主题本身来说,《生命之树》是可以被算作一部“有深度”的电影的。但现在要回到“电影”本身,我只能说,马力克没有做好。
许多“电影大师”在向更高峰攀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抛弃叙事,将作品极端的个人化。而这也是我最反感的。
《生命之树》的玄乎之处,其实是在它当中大量的意向以及这些意向多带来的巨大的被解释的空间。“树”是意向;“太阳”是意向;“父子”是意向;“门”是意向;“水”,“家庭”,“少年”,甚至“秋千”,“动物”……这些全部都是意向。一部好的作品,“意向”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意向”会带给作品更大的空间,“意向”往往等于“深度”,比如一部《罪与罚》里到处都是“意向”。但拥有“意向”这种“高级的,知识形的”事物,不代表一部作品,尤其是一部影视作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蔑视,甚至去放弃它最最基本的东西——叙事。
《2001太空漫游》做得好的,在于它“故事”的完整性。在这样的完整性中再展开一个巨大的主题,从而让观众跟随“故事”的时候去进入主题。《白丝带》的剧作则更加完整和严谨,其中有几乎相同的家庭环境,而这样的家庭环境设置透过它的叙述告诉了我们,它与影片的大主题息息相关环环相扣。我不要求一个作品一定要按“起承转合”的套路“正经”地讲一个故事,但至少,它的主题不可以和它的,譬如镜头语言,画面,剧作等等脱节。在《生命之树》里,许许多多的“联系”,几乎都要靠观众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随意建立。导演当然可以说,比如那些恐龙的场景是和其主题紧密相关的,那作为观众的我要说,“随你怎么解释好了。你给自己留了这么多解释的空间,你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咯。”
所以,在我看来,这便是导演极端个人中心主义的体现。他说他的电影不同寻常,它不是电影而是散文,是诗歌,是兰波是波德莱尔……这些都可以。但同时,他也不可以否认,类似于《生命之树》,说到底,就是一个一秒24格,被一个一个“画面”拼接起来的,极其具象的产物。再自恋的电影导演都不可以拿“文学”来为自己的“电影”辩护,这根本就是两种事物,因为文字的空间是画面不可企及的。如果你选择了用画面来表达,就应该认识到画面的局限性,再在这个局限性中发挥它最大的功能。
我们看见在《生命之树》中,那些绚丽的宇宙画面,配以勃拉姆斯的交响乐,确实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但同时,它也承认了,这是电影表达的重要方法之一。“震撼”,“伟大”这些“所指和能指结合的文字符号”,在“电影”中,只能通过一张又一张精雕细琢的画面来阐释。所以《生命之树》便是在一方面赤裸裸地依靠着画面,一方面又拒绝着画面转而去追寻零碎的所谓“文学性”,“散文感”。结果便是,电影中“人”与“非人”的部分在观感上的严重脱节。我们当然可以在观影后死撑着做一个“知识分子”,不管牵强与否,逻辑与否,去费劲地把这些主题联系起来算是对自己智商的一个安慰,却殊不知,这些“思考着”的观众导演并不关心,他只关心怎样现一个高深的自己罢了。
综上所述,这一切导致了《生命之树》明显的做作。也必然要导致那些在看完电影后笑话别人看不懂此片,说“不懂圣经就不要看此片”,“此片就是诗歌,是要依靠大量知识修养去欣赏的作品”的观众的做作。
说到底,这部电影明明这么简单直白,又明明这么难看,好不好。
首先,《生命之树》的主题是明显的。就像另一个中文译名“家谱”一样,它有着很明显的“family tree”的意思。马利克希望以小见大,主人公一家就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生命的提喻。这其中包括了田园诗歌般的优美,也包括了人们之间的正常矛盾(夫妻、长幼甚至阶级)。人类,人类中的这小小平常一家,都是宇宙发展的“tree”的一支,就和譬如影片中的恐龙一样。马力克想表达的,无非是证明在浩瀚宇宙人类这一支的平常(卑微?)和渺小:我们看见父亲的角色一直在尝试支配,但这样的支配只能带来痛苦,“上帝啊让他死掉吧”。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的琐碎和无力,“要坏一点才可以活得更好”……相比于自然:混沌初开的壮丽,“太阳”这个意向无处不在的支配地位……人类太自以为是,人类以为“太阳便是上帝的存在”但万能、万知、无处不在的“上帝却不帮助我们”。等等。所以影片中的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生活中,以及生活的各种境遇中乞求,哈,可怜的生物。
西恩潘的角色在影片后段跨过那扇“门”的时候,似乎混沌顿开。这就像在《2001太空漫游》中当“我们”面对黑石,我们面对的,想要了解的,都是某些“更高的存在”,这些“更高的存在”联系着“生命”二字,跨过去,也许才可以窥见“生命”的真相。
这就是我眼中的《生命之树》。先不说这个主题已经被探讨过多次,如果就主题本身来说,《生命之树》是可以被算作一部“有深度”的电影的。但现在要回到“电影”本身,我只能说,马力克没有做好。
许多“电影大师”在向更高峰攀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抛弃叙事,将作品极端的个人化。而这也是我最反感的。
《生命之树》的玄乎之处,其实是在它当中大量的意向以及这些意向多带来的巨大的被解释的空间。“树”是意向;“太阳”是意向;“父子”是意向;“门”是意向;“水”,“家庭”,“少年”,甚至“秋千”,“动物”……这些全部都是意向。一部好的作品,“意向”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意向”会带给作品更大的空间,“意向”往往等于“深度”,比如一部《罪与罚》里到处都是“意向”。但拥有“意向”这种“高级的,知识形的”事物,不代表一部作品,尤其是一部影视作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蔑视,甚至去放弃它最最基本的东西——叙事。
《2001太空漫游》做得好的,在于它“故事”的完整性。在这样的完整性中再展开一个巨大的主题,从而让观众跟随“故事”的时候去进入主题。《白丝带》的剧作则更加完整和严谨,其中有几乎相同的家庭环境,而这样的家庭环境设置透过它的叙述告诉了我们,它与影片的大主题息息相关环环相扣。我不要求一个作品一定要按“起承转合”的套路“正经”地讲一个故事,但至少,它的主题不可以和它的,譬如镜头语言,画面,剧作等等脱节。在《生命之树》里,许许多多的“联系”,几乎都要靠观众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随意建立。导演当然可以说,比如那些恐龙的场景是和其主题紧密相关的,那作为观众的我要说,“随你怎么解释好了。你给自己留了这么多解释的空间,你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咯。”
所以,在我看来,这便是导演极端个人中心主义的体现。他说他的电影不同寻常,它不是电影而是散文,是诗歌,是兰波是波德莱尔……这些都可以。但同时,他也不可以否认,类似于《生命之树》,说到底,就是一个一秒24格,被一个一个“画面”拼接起来的,极其具象的产物。再自恋的电影导演都不可以拿“文学”来为自己的“电影”辩护,这根本就是两种事物,因为文字的空间是画面不可企及的。如果你选择了用画面来表达,就应该认识到画面的局限性,再在这个局限性中发挥它最大的功能。
我们看见在《生命之树》中,那些绚丽的宇宙画面,配以勃拉姆斯的交响乐,确实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但同时,它也承认了,这是电影表达的重要方法之一。“震撼”,“伟大”这些“所指和能指结合的文字符号”,在“电影”中,只能通过一张又一张精雕细琢的画面来阐释。所以《生命之树》便是在一方面赤裸裸地依靠着画面,一方面又拒绝着画面转而去追寻零碎的所谓“文学性”,“散文感”。结果便是,电影中“人”与“非人”的部分在观感上的严重脱节。我们当然可以在观影后死撑着做一个“知识分子”,不管牵强与否,逻辑与否,去费劲地把这些主题联系起来算是对自己智商的一个安慰,却殊不知,这些“思考着”的观众导演并不关心,他只关心怎样现一个高深的自己罢了。
综上所述,这一切导致了《生命之树》明显的做作。也必然要导致那些在看完电影后笑话别人看不懂此片,说“不懂圣经就不要看此片”,“此片就是诗歌,是要依靠大量知识修养去欣赏的作品”的观众的做作。
说到底,这部电影明明这么简单直白,又明明这么难看,好不好。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