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处处悲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四十年代的中国,因为内战而动荡不安的旧中国,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家庭在男主人公志清的支撑下有条不紊的过着简单的生活。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被远道而来的家人而打乱,年迈的母亲,憨厚的弟弟弟媳以及两个小孩子。本就拥挤的小房子因为这5个人的到来更显狭窄。在影片的开头,欢快的镜头出现较多,映衬了故事的平凡,也反映了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真实现状。男主人公志清在同乡的公司中上班,兢兢业业并时刻计划着自己当厂长的那一天,妻子又兰是一个持家又本分的贤惠之人,这是当时在中国十分普遍的家庭现象。在家人从远道而来时,志清作为一个中国标准型的孝子尽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丝不苟。可在战争年代的背景下,家庭的矛盾在影片中逐渐体现出来,从典当家中物品到给自己的孩子买不起新衣服,剧情逐渐深入,矛盾渐渐显现。影片中多次运用全景体现周围的工厂情况,而只有少数工厂在正常营业反映了当时战争所来的灾难以及人们所面对失业的痛苦与无奈,为后来志清在被人解雇后无路可去的无助和绝望,是后来故事情节发展的铺垫,男主人公在一次次生活的打击中被摧残得焦头烂额,使观影者不得不为男主人公被生活被逼而感到愤慨。故事情节也像一条河流,最开始是平坦的流在山涧,而突遇落差极大的悬崖瀑布。在一个个事件后,男主人公也是一步一步被逼上绝路。故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婆婆和媳妇的吵架成功影片中的一个高潮点,志清被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无法调节的误会和摩擦中,两人摩擦的中心点又在于志清这个关键人物。而另一个XXX则和志清有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XX在面对失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年轻人的无畏和勇往直前,和志清的不知所措有着年龄的跨距。XX在失业后能尽快重新找到职业并收获爱情,而志清在失业后只得赋闲在家并为家庭琐事而烦愁,在如此鲜明的人物对比下,志清的命运更增加了坎坷的曲折性。妻子小产失去儿子,母亲生气离家出走,志清陷入了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之中,在电车上的一场戏是志悲惨人生的爆发点,由于交还现金而糟到无理份子的群打,使志清这个人物的形象陷入最悲情的地步,是当时底层人民对于生活的诸多无奈。电影仿佛在拍摄一部记录片,记录的是在四十年代被生活动荡所逼无奈的小人物生活,记录的是在四十年代悲情的普通生活。同《偷自行车的人》所不一样的是,《万家灯火》的悲情是一步步达到的,是经历生活的未知变化而体现的,并非是由一个单独的时间而直接达到,仿佛是情感的逐渐累积,到最后的一刻淋漓的爆发,使影片处于一个慢节奏但情节丰富的范围中。同样也更能使人接受观看这种苦难生活的不幸。
万家灯火,影片的名字似乎显示的是一片祥和欢乐之景,可就在着欢景之后隐藏着的是小人物的悲情生活,是无数个小人物为生活在奋斗绝望中一次次自我救赎的呐喊。
万家灯火,影片的名字似乎显示的是一片祥和欢乐之景,可就在着欢景之后隐藏着的是小人物的悲情生活,是无数个小人物为生活在奋斗绝望中一次次自我救赎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