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开始流浪
观舞注意
……
迟到观众只有一次入场就座的机会,如果错过,无法进场;
手机铃声将会破坏节目极度安静的氛围,请将手机关闭。
……
走过剧院长廊的时候,忽然有种朝圣的感觉。这场即将到来的90分钟的心灵洗涤,让我等了好久。
2011年4月,云门舞集首次“流浪”大陆,1号、2号晚上分别两场表演。各路舞迷,无论资深资浅,早已蠢蠢欲动。同来观舞的还有许多佛门弟子、瑜伽修行人士,据说当时周迅也在。
生怕错过开场,早早就位端正坐好。透过剧场的灯光,依稀可见帘幕后面的剪影——是打坐冥想的舞者吗?
早年看书介绍云门舞集,立刻被这充满诗意的名字吸引。据说那时演出开始之前,所有舞者集体打坐、哼鸣,陆续到场的观众受到感染,于是静静找到座位,或是无声地观看,或是默默跟着哼鸣——俨然一处神圣的瑜伽道场。
“OM”的哼鸣还在继续——那是瑜伽世界认定的至高无上的神明。若干年前,我曾学习瑜伽,最常吟颂的就是这个音节。虽然不懂梵语,但总能在吟唱中找到和谐、静谧的感动。
节目快要开始,帘幕之后悠然跳出一个仙风道骨、头发斑白的先生——大师来了。感慨云门大陆首度流浪之余,他说:很多观众认为现代舞蹈是个高深莫测的东西,而他一直觉得舞蹈是个稍息而非立正的动作;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就用唱的,唱歌不能表达的东西,就用跳的;以前演出的时候,总能遇见这样的观众,激动地告诉自己,你的舞蹈真好,虽然什么也没看懂……云门舞集的舞蹈,没有一个特定的释义,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版本,希望大家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
开始流浪
舞台左侧一角,忽然追出一束暖黄的灯光,光影笼罩之下,一名舞者宛若一尊佛像似的,双手合十,一动不动,头顶上方不断落下的金黄稻谷,就像沙漏一样流在头上、滑落脚下,融入地上稻谷堆砌的塔里。其他舞者陆续登场,由右至左,行动缓慢,如同卷轴一般落落展开。他们无不弯腰弓背,手持一根枯枝,另一只手向前探出,时而做出乞讨的样子。女人清瘦,身裹长裙,男人半裸,露出诱人的胴体,配合伸展,整个线条曼妙至极。我几乎能看到他们腹部规律的起落,从而感受他们的呼吸、他们的用气。据大师后来介绍,这些服装布料都是他一手从印度当地购回,采用最最便宜的原料——印度贱民阶层的服装原料。
整部演出分为10个段落,中间没有停歇。那尊佛像似的舞者始终如一,唯独裙摆不断随风飘起飘落。舞台中央的表演时而静谧,时而恢宏。我能看到各种修行的动作,各种苦练的痛楚,还有拜日的情景,就像书中介绍的那样:太阳刚刚升起,透过饭店的窗口,就能看到恒河河畔,平民百姓面朝自己心中的圣地虔诚祷告,那份虔诚简直可怕。
高潮之处,600公斤的稻米从天而降,男男女女欢腾起舞,他们将那捧捧稻谷抛至空中,于是金黄的稻谷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舞出一个一个完美的弧形。灯光之下,那些谷物好似黄金,灿烂夺目——虽然衣衫褴褛,虽然无处可归,但是流浪的人们内心丰盈而且强大。
演出结束,全体演员谢幕,掌声雷动,但很快,又归于平静。
只见一个舞者,手拖一根长耙,在那铺满“黄金”的地上犁出无数大小圆环,好似生命的往复轮回……忽然想起之前网上看过两位僧侣用沙作画,历时数月终于完成,就在观者叹服画作的精致繁复、他们二人的能工巧匠之时,僧侣一鼓作气拂乱沙画,瞬间眼前一无所有。
Mr.林之FAQ
顽童一样的大师复又跳出,观众提问开始。在此汇整几个自己比较喜欢的问答。
1.其中有一段落,舞者随着音乐不断转圈,这样安排有何寓意?
没有。就像气功一样,舞者用气时会自然旋转。其实整部舞蹈,都是随性的安排。你们听这音乐,觉得非常安详,其实它讲的是喝酒作乐的故事。一次,一个印度朋友来看我的演出,看完感动涕零,他告诉我这里其实讲的什么、那里讲的什么,而他说的我统统不懂。
2.将来会出家吗?
不会。年轻的时候,我听Beatles,觉得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纽约。有次去到外国朋友家里,看到一幅很美的图片,问他那是什么地方的东西,他很惊奇地反问:来自敦煌,这个难道不是你们国家的吗?我很羞愧。之后回到大陆,四处旅游,就在敦煌,苦守数个日夜。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段时间,看到一个当地的老人,守在景点旁边作画,画得很好。我想如果他来北京这样的国际都会,画作一定大卖。但是他不,那是他的坚持,他的理想。
3.去印度是为了什么?
不为什么,当时就是忽然想去。印度的乞丐出奇的多,街上到处都有。我在佛陀得道的地方,看到许多穷人、病人,稀烂的伤口爬满蚊虫。那些乞丐伸出的双手对我是最严酷的考验。你给一个,就会接着跟来两个,然后是成群结队的乞丐……你会觉得自己人道主义、有幅温柔的心肠,那么,是给还是不给?给,给多少呢?
4.佛陀曾说,众生皆为佛陀,可是您却觉得佛陀就是凡人?
印度所见,一度让我感到困苦。我在寺庙里对着佛像问道,两千五百年来,你做了什么?问完我忽然醒悟,我意识到佛陀并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他苦思出一套生命哲学,让人能够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
……
迟到观众只有一次入场就座的机会,如果错过,无法进场;
手机铃声将会破坏节目极度安静的氛围,请将手机关闭。
……
走过剧院长廊的时候,忽然有种朝圣的感觉。这场即将到来的90分钟的心灵洗涤,让我等了好久。
2011年4月,云门舞集首次“流浪”大陆,1号、2号晚上分别两场表演。各路舞迷,无论资深资浅,早已蠢蠢欲动。同来观舞的还有许多佛门弟子、瑜伽修行人士,据说当时周迅也在。
生怕错过开场,早早就位端正坐好。透过剧场的灯光,依稀可见帘幕后面的剪影——是打坐冥想的舞者吗?
早年看书介绍云门舞集,立刻被这充满诗意的名字吸引。据说那时演出开始之前,所有舞者集体打坐、哼鸣,陆续到场的观众受到感染,于是静静找到座位,或是无声地观看,或是默默跟着哼鸣——俨然一处神圣的瑜伽道场。
“OM”的哼鸣还在继续——那是瑜伽世界认定的至高无上的神明。若干年前,我曾学习瑜伽,最常吟颂的就是这个音节。虽然不懂梵语,但总能在吟唱中找到和谐、静谧的感动。
节目快要开始,帘幕之后悠然跳出一个仙风道骨、头发斑白的先生——大师来了。感慨云门大陆首度流浪之余,他说:很多观众认为现代舞蹈是个高深莫测的东西,而他一直觉得舞蹈是个稍息而非立正的动作;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就用唱的,唱歌不能表达的东西,就用跳的;以前演出的时候,总能遇见这样的观众,激动地告诉自己,你的舞蹈真好,虽然什么也没看懂……云门舞集的舞蹈,没有一个特定的释义,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版本,希望大家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
开始流浪
舞台左侧一角,忽然追出一束暖黄的灯光,光影笼罩之下,一名舞者宛若一尊佛像似的,双手合十,一动不动,头顶上方不断落下的金黄稻谷,就像沙漏一样流在头上、滑落脚下,融入地上稻谷堆砌的塔里。其他舞者陆续登场,由右至左,行动缓慢,如同卷轴一般落落展开。他们无不弯腰弓背,手持一根枯枝,另一只手向前探出,时而做出乞讨的样子。女人清瘦,身裹长裙,男人半裸,露出诱人的胴体,配合伸展,整个线条曼妙至极。我几乎能看到他们腹部规律的起落,从而感受他们的呼吸、他们的用气。据大师后来介绍,这些服装布料都是他一手从印度当地购回,采用最最便宜的原料——印度贱民阶层的服装原料。
整部演出分为10个段落,中间没有停歇。那尊佛像似的舞者始终如一,唯独裙摆不断随风飘起飘落。舞台中央的表演时而静谧,时而恢宏。我能看到各种修行的动作,各种苦练的痛楚,还有拜日的情景,就像书中介绍的那样:太阳刚刚升起,透过饭店的窗口,就能看到恒河河畔,平民百姓面朝自己心中的圣地虔诚祷告,那份虔诚简直可怕。
高潮之处,600公斤的稻米从天而降,男男女女欢腾起舞,他们将那捧捧稻谷抛至空中,于是金黄的稻谷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舞出一个一个完美的弧形。灯光之下,那些谷物好似黄金,灿烂夺目——虽然衣衫褴褛,虽然无处可归,但是流浪的人们内心丰盈而且强大。
演出结束,全体演员谢幕,掌声雷动,但很快,又归于平静。
只见一个舞者,手拖一根长耙,在那铺满“黄金”的地上犁出无数大小圆环,好似生命的往复轮回……忽然想起之前网上看过两位僧侣用沙作画,历时数月终于完成,就在观者叹服画作的精致繁复、他们二人的能工巧匠之时,僧侣一鼓作气拂乱沙画,瞬间眼前一无所有。
Mr.林之FAQ
顽童一样的大师复又跳出,观众提问开始。在此汇整几个自己比较喜欢的问答。
1.其中有一段落,舞者随着音乐不断转圈,这样安排有何寓意?
没有。就像气功一样,舞者用气时会自然旋转。其实整部舞蹈,都是随性的安排。你们听这音乐,觉得非常安详,其实它讲的是喝酒作乐的故事。一次,一个印度朋友来看我的演出,看完感动涕零,他告诉我这里其实讲的什么、那里讲的什么,而他说的我统统不懂。
2.将来会出家吗?
不会。年轻的时候,我听Beatles,觉得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纽约。有次去到外国朋友家里,看到一幅很美的图片,问他那是什么地方的东西,他很惊奇地反问:来自敦煌,这个难道不是你们国家的吗?我很羞愧。之后回到大陆,四处旅游,就在敦煌,苦守数个日夜。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段时间,看到一个当地的老人,守在景点旁边作画,画得很好。我想如果他来北京这样的国际都会,画作一定大卖。但是他不,那是他的坚持,他的理想。
3.去印度是为了什么?
不为什么,当时就是忽然想去。印度的乞丐出奇的多,街上到处都有。我在佛陀得道的地方,看到许多穷人、病人,稀烂的伤口爬满蚊虫。那些乞丐伸出的双手对我是最严酷的考验。你给一个,就会接着跟来两个,然后是成群结队的乞丐……你会觉得自己人道主义、有幅温柔的心肠,那么,是给还是不给?给,给多少呢?
4.佛陀曾说,众生皆为佛陀,可是您却觉得佛陀就是凡人?
印度所见,一度让我感到困苦。我在寺庙里对着佛像问道,两千五百年来,你做了什么?问完我忽然醒悟,我意识到佛陀并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他苦思出一套生命哲学,让人能够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