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身份,你什么身份?

忽然已经记不清,上一次被一部电影打动,然后止不住的流泪,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虽然有一百万个理由告诉自己说:“别傻X了,看一部傻瓜电影然后哭起来,真的够傻的。”可今天的我是如此弱智,然后又是如此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很多文学和纪实作品中的印度人,都是乐天知命的。他们都接受神的安排,安于自己的生命和身份。种姓制度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印度的阶层,封闭了上升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印度更加稳定。我想不到的是,印度人竟然能拍出这么具有悲悯情怀和反思意味的电影。
很多东西,是我们生来就不能改变的。或许就连自闭症、穆斯林“可汗”都能改变,可是我们不能改变。有些东西,会比宗教信仰和肤色这种东西更难改变。
这种东西,就是所谓“不平等”。
我们能感受的快乐,或许真的不如古代的仆人。在古代社会里,底层的仆人能泰然地接受他们的命运,愉快地生活,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不失自尊。
然而,在越来越自由和平等的现代社会里,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只要去努力,每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有机会攀上社会金字塔的塔尖,都有机会成为政治家、实业家、大法官、科学家,甚至总统。
这种无限机遇的论调,最初也许能给人些许盲目的乐观。但是,谁都知道,只有极少数幸运儿才能脱颖而出,实现他们的宏大梦想;而多数的人,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永远都不可能。
所以,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以前不平等是社会的普遍规律,因而即使再严重的不平等也不会引人注意。而现在平等了,人和人之间差异甚少,正因为如此,哪怕是细微的差距也变得明显起来。
显然,这种焦虑,会慢慢转化成消沉,时间越来,内心越痛苦。最后,甚至会轻贱自己,同时也憎恶周遭的人,父母、朋友、顶头上司、有钱人……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签名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什么身份,你什么身份?”的确,由身份、等级、贫富而来的不平等,随时随地都有,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最可悲的是,当我们面对这种不平等,我们却无能为力,什么都不能改变,它们往往看上去固若金汤、坚若磐石,实际上也是决不妥协、不可改变。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