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观音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的身心糟糕状况让人难以静下心来去读某一部电影。我是伪影迷,绝不否认,我不敢在随便的自身状态下就去妄图用电影来使自己放轻松,相反,电影成了一种接近严肃的反思,或者是探求震颤的诉求。
对于《观音山》,第一感觉是没有好感,它的表象,缺乏一切吸引我眼球的华丽;对于李玉,《苹果》之前的所有,我都不曾了解;对于范冰冰,莫名的抵触让我长久以来对她的偏见越陷越深,以至于完全不想在荧幕上看到她。
唯有张艾嘉,是我在看片之前唯一的希望。,而事实证明,一切偏执的误解都会在镜头前被粉碎,张艾嘉和范冰冰的表演,尤其到位的让人难以抗拒地叫好。
影片就这样展开在一个庞大城市之中,灯红酒绿,青春暴烈,爱意友情,交织错杂。三个小人物,我们只知道丁波和肥皂是小学同学,而南风,或许真就是像风一样,来到两个男人间的生活中。其实究竟如何结交,对于他们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情谊,是他们支撑着活在简陋世界里最重要的支柱。
我对范冰冰的偏见,在她满脸是血的怒视中彻底颠覆了,那种对青春暴烈的诠释,超越了以往任何的光影,淋漓尽致。
南风的父亲酗酒,家庭暴力;丁波的母亲去世,父亲再婚;肥皂家境殷实,却受到社会青年欺凌,关爱缺失。
导演点到为止。
生活的残忍,狭窄的住处,汗流浃背的夏天,风扇是奢侈,导演对生活的反思,并没有使用太多的语言叙事,而是偏向于更多组合的人或景,给予生活一个侧脸。神经质的常月琴出现,与其说是两代人的狭路相逢,不如说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丧子之痛,常月琴是四人中背负痛苦最大的,给肥皂看掌纹,看丁波玩电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甚至不用特殊地抒情,实际就已经溢于言表了。
影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无数的“意象”,有的纵贯全篇,有的一带而过,有的形象而具体,有的飘渺而缭绕。
片子的前大半段镜头明显要“杂乱”很多,廉价脏乱的出租房、在气温面前杯水车薪却又让人如获至宝的电风扇、未竣工的高楼、破旧的单车、半裸的男人、妖娆的女人、成箱的啤酒、不断的烟气,青春火热与城市冷漠鸿沟相对又纠缠不清,宏大的城市难以掩饰地展现出一种工业末世的景象,而镜头一拽,又是底层充满未来期待的年轻面孔。“每个人都不容易,城市这么大,我们又算的了什么呢。”这话不知记得准不准确,但当时给我内心的震撼难以言喻,如同初中读过《诛仙》中明明暗暗的万家灯火,人在世界的洪流面前像蝼蚁一般。在这里导演巧妙地把新一代目标的迷失和梦想的坠落融合在破败的景象和麻醉的烟酒之中,就这样,年轻人接受诱惑,激发斗志,以惨重的代价体会成长的阵痛。
影片的后边,就“干净”了许多,除却迪厅的光影缭乱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体现山水的博远深邃,更符合大彻大悟、自我救赎和相互救赎的外界条件。
那辆车祸中面目全非的车,象征着常月琴已然坍倒的内心世界,它也是贯穿着影片的重要线索。常月琴的痛苦,区别于三个年轻人苦楚,更确切地说常月琴是在挣扎,她选择割腕的终极决绝,却是最早被救赎,三个年轻人唤醒了她尘封的生而向往乐的本能,却也催生了她乐而恐惧再失的心魔,但有困惑必有解脱,最终常月琴达到无生无死的禅理解脱,应是一件欣慰之事。
由观音庙引导而出的整个废墟意象,毫不留情地将四个人心中的断壁残垣实体化,珍贵的汶川地震影像资料,揭示精神崩塌带来的深度恐惧。崩塌的足够彻底,才能得以重建,观音庙的修缮,是四人精神世界的升华,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观音庙接过车的接力棒,毫不辜负地担任起精神希望载体的责任,由下车后心境的“仍然在抖”及至淡然天地,如瀑布流水散而复合的恬静释然。至此观音庙扩展而到达的整个山川河流废墟意象,既应了道家精神中于自然山水之中体悟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得到天地循环往复的韵律,也到达了佛教三门解脱的终极理想。
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火车,与《蓝莲花》。李玉搭建的世界里,火车的意义,并不是像姜文电影中所表现的那般光芒万丈气势恢宏,这里的火车,更像是物化的时间,行遍山野,走过幽暗隧道,穿破阳光撒泼,火车所延展的意象,囊括隧道与车上所见之景,甚至是光影交替。一切都是人生的豁然与幽塞,车上青年的笑容,呐喊,不如叫做咆哮,是如何的对生活向往,却又无奈,却正和着《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杳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一切穿插的声音,加强的耀目日光,晃动的镜头,生活的列车承载着年轻生灵,到了观音山。读过的书中说,有的东西,人开始不会懂,无论如何劝导,但到达某时某地,亲身经历,自然就变化了。就如同以前看《寂静岭》时所感悟的“每人心中都有一座寂静岭”,“每人心中都有一座观音山”,这是人生路途中不可缺少的停靠点,人在这里自我反思自我救赎,把某些过往打翻重新来过,在这里重树斗志,继续步履人生。
南风与丁波躲闪火车的一幕,不得不赞叹草根爱情的无畏,在这里,火车成了见证者,时间成了见证者,男女的思维差异在无声之中相互谅解又交融。
还有一幕,大约是常月琴割腕被救之后,看她儿子的照片,那是镶在镜子背后的照片,一翻过,看到的是自己。这种微妙转变的镜头导演别具匠心,略去了太多挣扎的过程,悄然把忘记过去、面对新生的呼声抖露。
另外一个镜头,是南风在归家的火车上洗脸,水从排水口呈漩涡式消失。水,在本片地位不可小觑,自古就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如水说法,水的时间内涵自然不用赘述,而横跨江河的桥的意象,包括钢筋混凝土桥抑或是绳木结构的桥,更是生者对生命本身思考的跨越,但这一切与水有关的关键词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漩涡”。
江面上的镜头里同样出现过漩涡,不知是自己赋予了意象新的解说,还是与导演不谋而合,之所以对漩涡这样敏感,是因为它的混沌状态,即蝴蝶效应。体系在相空间的不同轨迹纠缠但不交叉,形成极复杂的分形。任何微小的外力,都可能使体系偏离原轨迹进入紧邻的轨迹,而按新轨迹运行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在完全混沌的状态下,由于对外界众多条件的极度敏感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预测漩涡的方向是不可能的,虽然它是决定论的。但混沌状态与主导因素也是相对的,虽然这时漩涡方向仍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但当某一个或者一些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时,漩涡方向也会通过顺逆时针出现的概率变化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生命如此。某些时候我更倾向于人生的神秘性,但绝对不是不可知论,只是人生的各种等可能事件放在下一秒,等待个人的决定或者是外界的影响因素,绝非古希腊人钟情的命运指使。这样,漩涡有了承上启下的隐含线索作用,既代表未知,又能阐述个人的抉择可以改变人生旋转的方向,人生的精神重建和自我救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偶然又想到常月琴最后的死亡,“死亡”一词并非代表不敬,反而是一种尊敬,前些天淘到一本装帧草率的《死亡美学》,读了些许,受益匪浅。死亡是精神活动队终极场所,也是最强烈的虚无现象和瞬间体验的心理现象,可以更直接地呈现于意识之中,当科学面临死亡无能为力之时,人类只能求助于情感信仰解脱对死亡的恐惧,依赖想象对抗死亡,这样宗教与神话就作为坚定的反抗者出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而宗教和神话是生活与艺术的关键桥梁,艺术主体对于死亡的克服包含一种缺乏性的心理动机,个人生命不能永恒的事实,导致心理状态的失衡,于是寻求平衡,促使主体进行艺术创作,达到想象性和虚妄性的生命永恒的心理体验,缺乏性心理动机导致主题滋生超脱死亡的本能冲动。
所以,意象的“死”与“不死”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死亡价值与死亡意蕴的追问,为死亡注入现代的生存意义,晓谕人生观、价值观,以死作为对生者的启发与激励,其目的反而是昭示生的真理,这里,常月琴的“死亡”已经不是一种现象,而成了一种符号。
感想不免有一些多,有一些甚至可能是自己加入的一些想法,并不被很多人认同,但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今天,艺术品的内涵已经不在拘谨在创作主体所赋予的范围之内,而电影,更是一种涵盖面更广阔的艺术平台,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思想注入,同样是一种艺术创作,在于运用现成的艺术作品进行个人的思维拓延,这不就是后现代主义追求的艺术普遍性么?人人都是艺术家,关键在于思想。
《观音山》再一次印证了自己的原则,没有不好的电影,只有适不适合某种层次看的电影,因为好评之后总会有人逆着风潮进行一番嘲讽,甚至嘲讽大于好评。对于《观音山》来说前景是乐观的很,但对于去年高群书的《西风烈》,我依然抱着不平,是什么样高端的审美和挑剔,让观众对内地这样一部风格鲜明硬朗的类型片恶评如潮。
我个人诉求的观影,并非狂热,更不是跟风,而是敢于主观地理解感情,客观的解读哲理,观影的第一重要是体会电影所带来的心灵颤动,然后才是冷静下来的人生反思,至于批评,不用说出来表现自己犀利的很(很早以前自己这样乐此不疲,后及时改正),换一种说法,是影片可以做的更好,这不光是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问题,更是生活的态度问题。一味的批判,彻底的批判,最后会是对生活的理屈词穷和众叛亲离,达达主义对美学对艺术的批判和毁灭,法兰克福学派对自身所在的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注定它们会走向衰落和灭亡,因为批判的过于彻底会导致自身对积极的追求乏力。
写了很多,字数逼近四千,已至深夜,更多感想,就要等到下一部好片了,看片儿好累。
天堂口
于金逸鞍山西道店首观《观音山》后
辍笔于二零一一年三月九日二凌晨时三十五分
对于《观音山》,第一感觉是没有好感,它的表象,缺乏一切吸引我眼球的华丽;对于李玉,《苹果》之前的所有,我都不曾了解;对于范冰冰,莫名的抵触让我长久以来对她的偏见越陷越深,以至于完全不想在荧幕上看到她。
唯有张艾嘉,是我在看片之前唯一的希望。,而事实证明,一切偏执的误解都会在镜头前被粉碎,张艾嘉和范冰冰的表演,尤其到位的让人难以抗拒地叫好。
影片就这样展开在一个庞大城市之中,灯红酒绿,青春暴烈,爱意友情,交织错杂。三个小人物,我们只知道丁波和肥皂是小学同学,而南风,或许真就是像风一样,来到两个男人间的生活中。其实究竟如何结交,对于他们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情谊,是他们支撑着活在简陋世界里最重要的支柱。
我对范冰冰的偏见,在她满脸是血的怒视中彻底颠覆了,那种对青春暴烈的诠释,超越了以往任何的光影,淋漓尽致。
南风的父亲酗酒,家庭暴力;丁波的母亲去世,父亲再婚;肥皂家境殷实,却受到社会青年欺凌,关爱缺失。
导演点到为止。
生活的残忍,狭窄的住处,汗流浃背的夏天,风扇是奢侈,导演对生活的反思,并没有使用太多的语言叙事,而是偏向于更多组合的人或景,给予生活一个侧脸。神经质的常月琴出现,与其说是两代人的狭路相逢,不如说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丧子之痛,常月琴是四人中背负痛苦最大的,给肥皂看掌纹,看丁波玩电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甚至不用特殊地抒情,实际就已经溢于言表了。
影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无数的“意象”,有的纵贯全篇,有的一带而过,有的形象而具体,有的飘渺而缭绕。
片子的前大半段镜头明显要“杂乱”很多,廉价脏乱的出租房、在气温面前杯水车薪却又让人如获至宝的电风扇、未竣工的高楼、破旧的单车、半裸的男人、妖娆的女人、成箱的啤酒、不断的烟气,青春火热与城市冷漠鸿沟相对又纠缠不清,宏大的城市难以掩饰地展现出一种工业末世的景象,而镜头一拽,又是底层充满未来期待的年轻面孔。“每个人都不容易,城市这么大,我们又算的了什么呢。”这话不知记得准不准确,但当时给我内心的震撼难以言喻,如同初中读过《诛仙》中明明暗暗的万家灯火,人在世界的洪流面前像蝼蚁一般。在这里导演巧妙地把新一代目标的迷失和梦想的坠落融合在破败的景象和麻醉的烟酒之中,就这样,年轻人接受诱惑,激发斗志,以惨重的代价体会成长的阵痛。
影片的后边,就“干净”了许多,除却迪厅的光影缭乱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体现山水的博远深邃,更符合大彻大悟、自我救赎和相互救赎的外界条件。
那辆车祸中面目全非的车,象征着常月琴已然坍倒的内心世界,它也是贯穿着影片的重要线索。常月琴的痛苦,区别于三个年轻人苦楚,更确切地说常月琴是在挣扎,她选择割腕的终极决绝,却是最早被救赎,三个年轻人唤醒了她尘封的生而向往乐的本能,却也催生了她乐而恐惧再失的心魔,但有困惑必有解脱,最终常月琴达到无生无死的禅理解脱,应是一件欣慰之事。
由观音庙引导而出的整个废墟意象,毫不留情地将四个人心中的断壁残垣实体化,珍贵的汶川地震影像资料,揭示精神崩塌带来的深度恐惧。崩塌的足够彻底,才能得以重建,观音庙的修缮,是四人精神世界的升华,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观音庙接过车的接力棒,毫不辜负地担任起精神希望载体的责任,由下车后心境的“仍然在抖”及至淡然天地,如瀑布流水散而复合的恬静释然。至此观音庙扩展而到达的整个山川河流废墟意象,既应了道家精神中于自然山水之中体悟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得到天地循环往复的韵律,也到达了佛教三门解脱的终极理想。
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火车,与《蓝莲花》。李玉搭建的世界里,火车的意义,并不是像姜文电影中所表现的那般光芒万丈气势恢宏,这里的火车,更像是物化的时间,行遍山野,走过幽暗隧道,穿破阳光撒泼,火车所延展的意象,囊括隧道与车上所见之景,甚至是光影交替。一切都是人生的豁然与幽塞,车上青年的笑容,呐喊,不如叫做咆哮,是如何的对生活向往,却又无奈,却正和着《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杳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一切穿插的声音,加强的耀目日光,晃动的镜头,生活的列车承载着年轻生灵,到了观音山。读过的书中说,有的东西,人开始不会懂,无论如何劝导,但到达某时某地,亲身经历,自然就变化了。就如同以前看《寂静岭》时所感悟的“每人心中都有一座寂静岭”,“每人心中都有一座观音山”,这是人生路途中不可缺少的停靠点,人在这里自我反思自我救赎,把某些过往打翻重新来过,在这里重树斗志,继续步履人生。
南风与丁波躲闪火车的一幕,不得不赞叹草根爱情的无畏,在这里,火车成了见证者,时间成了见证者,男女的思维差异在无声之中相互谅解又交融。
还有一幕,大约是常月琴割腕被救之后,看她儿子的照片,那是镶在镜子背后的照片,一翻过,看到的是自己。这种微妙转变的镜头导演别具匠心,略去了太多挣扎的过程,悄然把忘记过去、面对新生的呼声抖露。
另外一个镜头,是南风在归家的火车上洗脸,水从排水口呈漩涡式消失。水,在本片地位不可小觑,自古就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如水说法,水的时间内涵自然不用赘述,而横跨江河的桥的意象,包括钢筋混凝土桥抑或是绳木结构的桥,更是生者对生命本身思考的跨越,但这一切与水有关的关键词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漩涡”。
江面上的镜头里同样出现过漩涡,不知是自己赋予了意象新的解说,还是与导演不谋而合,之所以对漩涡这样敏感,是因为它的混沌状态,即蝴蝶效应。体系在相空间的不同轨迹纠缠但不交叉,形成极复杂的分形。任何微小的外力,都可能使体系偏离原轨迹进入紧邻的轨迹,而按新轨迹运行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在完全混沌的状态下,由于对外界众多条件的极度敏感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预测漩涡的方向是不可能的,虽然它是决定论的。但混沌状态与主导因素也是相对的,虽然这时漩涡方向仍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但当某一个或者一些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时,漩涡方向也会通过顺逆时针出现的概率变化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生命如此。某些时候我更倾向于人生的神秘性,但绝对不是不可知论,只是人生的各种等可能事件放在下一秒,等待个人的决定或者是外界的影响因素,绝非古希腊人钟情的命运指使。这样,漩涡有了承上启下的隐含线索作用,既代表未知,又能阐述个人的抉择可以改变人生旋转的方向,人生的精神重建和自我救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偶然又想到常月琴最后的死亡,“死亡”一词并非代表不敬,反而是一种尊敬,前些天淘到一本装帧草率的《死亡美学》,读了些许,受益匪浅。死亡是精神活动队终极场所,也是最强烈的虚无现象和瞬间体验的心理现象,可以更直接地呈现于意识之中,当科学面临死亡无能为力之时,人类只能求助于情感信仰解脱对死亡的恐惧,依赖想象对抗死亡,这样宗教与神话就作为坚定的反抗者出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而宗教和神话是生活与艺术的关键桥梁,艺术主体对于死亡的克服包含一种缺乏性的心理动机,个人生命不能永恒的事实,导致心理状态的失衡,于是寻求平衡,促使主体进行艺术创作,达到想象性和虚妄性的生命永恒的心理体验,缺乏性心理动机导致主题滋生超脱死亡的本能冲动。
所以,意象的“死”与“不死”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死亡价值与死亡意蕴的追问,为死亡注入现代的生存意义,晓谕人生观、价值观,以死作为对生者的启发与激励,其目的反而是昭示生的真理,这里,常月琴的“死亡”已经不是一种现象,而成了一种符号。
感想不免有一些多,有一些甚至可能是自己加入的一些想法,并不被很多人认同,但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今天,艺术品的内涵已经不在拘谨在创作主体所赋予的范围之内,而电影,更是一种涵盖面更广阔的艺术平台,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思想注入,同样是一种艺术创作,在于运用现成的艺术作品进行个人的思维拓延,这不就是后现代主义追求的艺术普遍性么?人人都是艺术家,关键在于思想。
《观音山》再一次印证了自己的原则,没有不好的电影,只有适不适合某种层次看的电影,因为好评之后总会有人逆着风潮进行一番嘲讽,甚至嘲讽大于好评。对于《观音山》来说前景是乐观的很,但对于去年高群书的《西风烈》,我依然抱着不平,是什么样高端的审美和挑剔,让观众对内地这样一部风格鲜明硬朗的类型片恶评如潮。
我个人诉求的观影,并非狂热,更不是跟风,而是敢于主观地理解感情,客观的解读哲理,观影的第一重要是体会电影所带来的心灵颤动,然后才是冷静下来的人生反思,至于批评,不用说出来表现自己犀利的很(很早以前自己这样乐此不疲,后及时改正),换一种说法,是影片可以做的更好,这不光是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问题,更是生活的态度问题。一味的批判,彻底的批判,最后会是对生活的理屈词穷和众叛亲离,达达主义对美学对艺术的批判和毁灭,法兰克福学派对自身所在的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注定它们会走向衰落和灭亡,因为批判的过于彻底会导致自身对积极的追求乏力。
写了很多,字数逼近四千,已至深夜,更多感想,就要等到下一部好片了,看片儿好累。
天堂口
于金逸鞍山西道店首观《观音山》后
辍笔于二零一一年三月九日二凌晨时三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