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战纪》——时尚还是不时尚?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创:战纪》——时尚还是不时尚?
关于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构成,坊间一直有个说法,就是主流观众大多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实得出这一结论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儿童电影少,老人大多不进电影院,于是电影院就是年轻人的天下,于是恍惚间,不知是电影成全了年轻人,还是年轻人成全了电影,一种"FASHIION"的感觉反正就这么被打造出来了。加上前一阵子兴起的《盗梦》热,更是让一些所谓的“影迷”兴奋地宣称:“好多人看不懂!”真是吓出我一身冷汗,还真是不知道这样的“看不懂”里又增添了多少关于电影已经看电影本身的时尚意味呢?
《创:战纪》尽管是好莱坞1982年老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拍制作,老实说就像刘翔所谓的王者归来——其实内容上也没啥突破。对于好莱坞而言,也就是部中规中矩的科幻片罢了,然而就像一位电影界前辈常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在中国国情下看问题。说得真好,这样的的话,我一下子就看出好多时尚的路数来。首先,在《阿凡达》早就火过《阿凡提》的今日中国,在北京德高望重的众专家突然发现原来3d还真是一门艺术性的技术时,《创:战纪》反正是3d、imax一应俱全,保证让大家满意,而且就笔者看来,3d镜头还是过得去的,起码比某些自称3d大片的啥子“堂吉诃德侠”实在的多,也靠谱的多。其次,不但影片很技术,内容更是立足科幻,当老主角弗林(也就是萨姆他爹)以宣读共产主义宣言的语气道破生命的奥秘无边浩瀚,数字DNA的自我生成演化时,一时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达尔文老爷爷似乎都在拈花微笑。。。。。。更不用说那炫酷的赛车追逐,起码是美女香车、音乐暴力、色彩线条肆意拼贴,总是实实在在的炫目了一把。
然而,让我们回到前提:这是和国产片在比较。如果将《创:世纪》一脚踢回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好莱坞电影坐标系中,这种时尚似乎就不那么给力了。仔细看看,原以为是鲜嫩的猪肉,其实竟是注水的结果!首先,真实与虚拟的关系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早就是个“破鼓万人捶”的货色了。应当说,尽管打造《黑客帝国》的沃卓斯基兄弟声称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自己的神作有点自吹自擂的意思,但是说句公道话,该片对信息技术以及基于网络与人体的对接所产生的感官世界等范畴的展示和反思至今仍是后无来者。更何况,《黑客帝国》的故事里既渗透了基督教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这使得整个片子都有了宗教的高度和西方原教旨主义的普世情怀。另一方面,《黑客帝国》在影片的最终仍旧质疑着真实和虚幻的界限,所谓“先知”的对话也预示着所谓抗争只不过开启了另一个轮回。这就蕴藉了尼采曾经满怀热情的那种以悲剧情怀反思救赎的维度,但又并不回避永世轮回的宗教命题。然而,《创:战纪》只是告诉观众游戏世界就是游戏世界,两个世界从总体上是清晰可变的,泾渭分明的,这就距离《黑客帝国》的亦真亦幻差了N个水准和档次。其次,《创:战纪》显然对技术充满了希望,而且这种希望是单向度的,不加辨析的。尽管老弗林最终“撒手人寰”,然而对技术的执着和热情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西方文化思想脉络流变而言,这似乎还停留在韦伯曾致力分析过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层面,相信自我的努力、克制与技术的共谋。然而,韦伯最终走向了对工具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这种维度与后来伯明翰学派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思路一脉相承,即思考技术本身在给予人类种种舒适便利的同时,又在那些方面掠夺了人类的自由与天性。可以说,这也是《黑客帝国》、《机器人管家》、《人工智能》甚至科幻爱情片《香草天空》的主导思路所在。然而,这些在《创:战纪》中竟然荡然无存了,父子相承的只是对技术的热情以及天分,这还真是父亲英雄儿好汉,父亲流氓儿混蛋的简单逻辑!对技术的反思依然不再,技术重又成了单面的希望和未来,这不能不说是停留在美国科幻片思想水准的婴儿阶段了!另外,萨姆的成长路径其实殊为可疑。少儿时期便失去父亲的萨姆长期处在“无父”状态,而萨姆显然因此而显得消极、叛逆,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主要表现有:大学辍学、每年例行恶作剧等等)。然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看,父亲总是代表着一种秩序和规则,所以萨姆的混乱无序便等同于一种在失却权威督导的状态下而难以自控的奴性人格。与其说他在寻找父亲,倒不如说他是在寻求被掌握与被支配的稳定环境罢了。而这简直等同于对专制的维护和呐喊了。
再来看看另外两个灵魂人物:克鲁和葵拉。克鲁是弗林的数字投射,等同于克鲁在数字游戏世界里的分身,影片对克鲁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而结论则是欲望和境界的局限导致了克鲁走向了专制和极权。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克鲁显然是作为弗林的缺点被分离出来,而弗林则被塑造为纯洁的个体,那么纯洁的个体是如何衍生出罪恶的部门来的呢?即使纯洁可以分离出罪恶,那么为何纯洁又无法容许罪恶的回归呢(弗林一直恐惧“回收”克鲁,最终也因此而死)?这里面又潜藏了一个惊人的叙事逻辑:该片显然摒弃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摒弃了基督教关于人性本恶的宗教维度。弗林显然是纯善的,追求光明与美好的,那么TMD,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因为技术吗?显然不是,因为影片已经明确的说明是克鲁的欲望作祟。再来看葵拉,这位姑娘是“善良数字公民”的优秀代表,甚至还在弗林与萨姆的眼中成为未来新世界的希望之匙。而葵拉之“良善”的来源更是简单:纯数字DNA,真可谓“纯天然,无污染”,于是人类的明天似乎取决于物种性质的变更,这是不是一种信息时代的极端种族主义呢?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创:战纪》是部野心勃勃的片子,它近乎执着地反抗了基督教伦理,表现了单向度的野蛮技术热情,潜藏了为权威和极权辩护,同时又期许种族变更的梦想,如果说这是一种时尚的话,那么笔者希望这种时尚永远不要到来。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萨姆要重新收回公司,建立新的董事机构,也许他将成为一个成功的信息公司老板,重新融入时尚的消费社会,仅此而已。
关于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构成,坊间一直有个说法,就是主流观众大多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实得出这一结论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儿童电影少,老人大多不进电影院,于是电影院就是年轻人的天下,于是恍惚间,不知是电影成全了年轻人,还是年轻人成全了电影,一种"FASHIION"的感觉反正就这么被打造出来了。加上前一阵子兴起的《盗梦》热,更是让一些所谓的“影迷”兴奋地宣称:“好多人看不懂!”真是吓出我一身冷汗,还真是不知道这样的“看不懂”里又增添了多少关于电影已经看电影本身的时尚意味呢?
《创:战纪》尽管是好莱坞1982年老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拍制作,老实说就像刘翔所谓的王者归来——其实内容上也没啥突破。对于好莱坞而言,也就是部中规中矩的科幻片罢了,然而就像一位电影界前辈常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在中国国情下看问题。说得真好,这样的的话,我一下子就看出好多时尚的路数来。首先,在《阿凡达》早就火过《阿凡提》的今日中国,在北京德高望重的众专家突然发现原来3d还真是一门艺术性的技术时,《创:战纪》反正是3d、imax一应俱全,保证让大家满意,而且就笔者看来,3d镜头还是过得去的,起码比某些自称3d大片的啥子“堂吉诃德侠”实在的多,也靠谱的多。其次,不但影片很技术,内容更是立足科幻,当老主角弗林(也就是萨姆他爹)以宣读共产主义宣言的语气道破生命的奥秘无边浩瀚,数字DNA的自我生成演化时,一时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达尔文老爷爷似乎都在拈花微笑。。。。。。更不用说那炫酷的赛车追逐,起码是美女香车、音乐暴力、色彩线条肆意拼贴,总是实实在在的炫目了一把。
然而,让我们回到前提:这是和国产片在比较。如果将《创:世纪》一脚踢回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好莱坞电影坐标系中,这种时尚似乎就不那么给力了。仔细看看,原以为是鲜嫩的猪肉,其实竟是注水的结果!首先,真实与虚拟的关系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早就是个“破鼓万人捶”的货色了。应当说,尽管打造《黑客帝国》的沃卓斯基兄弟声称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自己的神作有点自吹自擂的意思,但是说句公道话,该片对信息技术以及基于网络与人体的对接所产生的感官世界等范畴的展示和反思至今仍是后无来者。更何况,《黑客帝国》的故事里既渗透了基督教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这使得整个片子都有了宗教的高度和西方原教旨主义的普世情怀。另一方面,《黑客帝国》在影片的最终仍旧质疑着真实和虚幻的界限,所谓“先知”的对话也预示着所谓抗争只不过开启了另一个轮回。这就蕴藉了尼采曾经满怀热情的那种以悲剧情怀反思救赎的维度,但又并不回避永世轮回的宗教命题。然而,《创:战纪》只是告诉观众游戏世界就是游戏世界,两个世界从总体上是清晰可变的,泾渭分明的,这就距离《黑客帝国》的亦真亦幻差了N个水准和档次。其次,《创:战纪》显然对技术充满了希望,而且这种希望是单向度的,不加辨析的。尽管老弗林最终“撒手人寰”,然而对技术的执着和热情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西方文化思想脉络流变而言,这似乎还停留在韦伯曾致力分析过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层面,相信自我的努力、克制与技术的共谋。然而,韦伯最终走向了对工具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这种维度与后来伯明翰学派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思路一脉相承,即思考技术本身在给予人类种种舒适便利的同时,又在那些方面掠夺了人类的自由与天性。可以说,这也是《黑客帝国》、《机器人管家》、《人工智能》甚至科幻爱情片《香草天空》的主导思路所在。然而,这些在《创:战纪》中竟然荡然无存了,父子相承的只是对技术的热情以及天分,这还真是父亲英雄儿好汉,父亲流氓儿混蛋的简单逻辑!对技术的反思依然不再,技术重又成了单面的希望和未来,这不能不说是停留在美国科幻片思想水准的婴儿阶段了!另外,萨姆的成长路径其实殊为可疑。少儿时期便失去父亲的萨姆长期处在“无父”状态,而萨姆显然因此而显得消极、叛逆,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主要表现有:大学辍学、每年例行恶作剧等等)。然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看,父亲总是代表着一种秩序和规则,所以萨姆的混乱无序便等同于一种在失却权威督导的状态下而难以自控的奴性人格。与其说他在寻找父亲,倒不如说他是在寻求被掌握与被支配的稳定环境罢了。而这简直等同于对专制的维护和呐喊了。
再来看看另外两个灵魂人物:克鲁和葵拉。克鲁是弗林的数字投射,等同于克鲁在数字游戏世界里的分身,影片对克鲁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而结论则是欲望和境界的局限导致了克鲁走向了专制和极权。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克鲁显然是作为弗林的缺点被分离出来,而弗林则被塑造为纯洁的个体,那么纯洁的个体是如何衍生出罪恶的部门来的呢?即使纯洁可以分离出罪恶,那么为何纯洁又无法容许罪恶的回归呢(弗林一直恐惧“回收”克鲁,最终也因此而死)?这里面又潜藏了一个惊人的叙事逻辑:该片显然摒弃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摒弃了基督教关于人性本恶的宗教维度。弗林显然是纯善的,追求光明与美好的,那么TMD,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因为技术吗?显然不是,因为影片已经明确的说明是克鲁的欲望作祟。再来看葵拉,这位姑娘是“善良数字公民”的优秀代表,甚至还在弗林与萨姆的眼中成为未来新世界的希望之匙。而葵拉之“良善”的来源更是简单:纯数字DNA,真可谓“纯天然,无污染”,于是人类的明天似乎取决于物种性质的变更,这是不是一种信息时代的极端种族主义呢?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创:战纪》是部野心勃勃的片子,它近乎执着地反抗了基督教伦理,表现了单向度的野蛮技术热情,潜藏了为权威和极权辩护,同时又期许种族变更的梦想,如果说这是一种时尚的话,那么笔者希望这种时尚永远不要到来。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萨姆要重新收回公司,建立新的董事机构,也许他将成为一个成功的信息公司老板,重新融入时尚的消费社会,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