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囚禁与解脱——柏蒂娜的苦泪(又名 裴特拉·冯·康特苦涩的眼泪)

多数此电影简介中,都说裴特拉是第一女主角,卡琳是第二女主角。但我认为两位女主角应是互为对照的裴特拉和玛莲娜。卡琳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无可深究。以下主要分析裴特拉和玛莲娜的对比。
裴特拉以自我为中心,玛莲娜以爱人为中心。这是对比的核心所在。此核心即是她们各自的牢笼。影片结尾,她们分别认识到此核心的荒谬之处,核心破坏,内心的牢笼打开,最终两人分别得到解脱。
裴特拉是利己主义的代表。她离了婚,事业有成。她认为只要努力追求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她不明白爱情并非物质。她对卡琳百依百顺,想以此留住卡琳。她的愚蠢显而易见:玛莲娜因为爱她而做了她的佣人,可她却不爱玛莲娜。既然她自己无法回报玛莲娜的付出,她又凭什么认为卡琳对她的付出就会有回报呢?
裴特拉的利己主义将爱变成占有欲。片中,裴特拉不止有一句台词表明要占有卡琳。她满足占有欲的方式就是给予卡琳物质享受。她不明白,只要卡琳不爱她,即使卡琳留下,她仍会痛苦。而爱情,是不可能用物质换取的。
裴特拉生日当天苦等卡琳。最终痛苦至极而大发雷霆,直闹腾得精疲力竭,倒在床上。此时卡琳真的来了电话,她反而平静了。
我想反复折磨裴特拉的,不是卡琳,而是“占有欲”的不能满足。想要占有他人的念头,最终捆绑的是自己。裴特拉最后意识到,卡琳对自己不重要。正是此刻,她获得了自由。
裴特拉是一个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就是玛莲娜。
玛莲娜爱裴特拉,为她付出一切,包括尊严。最终,她的清醒源自裴特拉的两句话。
影片的结局是,裴特拉从失恋的痛苦中清醒过来,才注意到玛莲娜。她说要让玛莲娜得到“自由和快乐”。玛莲娜笑了,要亲吻裴特拉的手,裴特拉立刻抽回手,说“别这样!”,接着安慰似地说道:“说说你自己吧……”。玛莲娜无语,收拾行李,离开。
裴特拉果断拒绝玛莲娜的亲吻,让玛莲娜明白裴特拉对自己没有感情。裴特拉要玛莲娜说说自己,让玛莲娜明白裴特拉对自己始终无视。明白这两点后,玛莲娜才明白如此付出毫无意义。要追寻“自由和快乐”,只有离开:离开裴特拉的家——现实的牢笼;离开对裴特拉无望的爱——心灵的牢笼。
三人的感情纠葛是两段注定无望的爱情,两个悖论。其一,玛莲娜愿意为爱人付出一切,而她爱的人恰恰是崇尚自由独立的成功女性裴特拉。裴特拉自然不会对情愿成为爱情奴隶的玛莲娜有丝毫同情,更别提爱情。其二,裴特拉爱上同样自私自利、逍遥自在的美女卡琳。同样的利己主义将她们推向一条线的两端。一方面,利己主义的观念将裴特拉的爱变为占有欲。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让卡琳无视裴特拉的付出,更别提被占有。
裴特拉是一个有趣的角色,她既是被爱者,又是爱人者;既是被付出者,又是付出者。她处在这两个悖论的连结点。两个悖论连接在一起变成一个环,牢牢捆绑住她们。而悖论存在的前提,恰是三人错误的爱情观推导而出的逻辑。因此,只有当她们各自意识到观念的错误,才能打破这个环,获得解放。
另:
玛莲娜的表演者:爱玛·贺曼
“她(爱玛·贺曼)身材高大,乌黑的小眼睛深深陷下去,不漂亮,却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力量。在所有跟法斯宾德过从甚密的女人中,恐怕没有比贺曼更爱更崇拜他的了,也正是这“爱”使她在法斯宾德眼里变得轻贱。法斯宾德为她打造的角色都是不起眼的,这次也不例外,是个机器般的工作狂女秘书,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转自网络
如果上述为实情,爱玛·贺曼就是现实中的玛莲娜,法斯宾德找爱玛·贺曼来演这个角色也再自然不过。只是不知爱玛·贺曼演到电影结尾处是否明白法斯宾德的用意所在?
场景
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整部影片只有一个场景,而且还是摄影棚搭出来的内景。整部电影更像一出话剧,而不是电影。以人物对话为重,情节为轻。但不知是否是翻译原因,对话读来有些不知所云,不免让人昏昏欲睡。
演员
幸好片中美女如云,颇能提神。两位台词最多的主要演员演技极佳,均为法斯宾德御用女演员:玛姬特·卡特和汉娜·许古拉。我看过前者主演的《玛尔塔》,后者主演的《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两部电影都十分吸引人。两位女主角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相比之下,我得说还是玛姬特·卡特在《玛尔塔》中的形象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汉娜·许古拉是标准的美人,颇有风韵。但玛姬特·卡特的长相却十分特别,尤其那双眼睛、那张嘴和她的骨瘦嶙峋,让我过目不忘。《玛尔塔》中她的出色演出(我觉得她比男主角演得还要好,也许是因为男主角看上去还是没有她特别),让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裴特拉以自我为中心,玛莲娜以爱人为中心。这是对比的核心所在。此核心即是她们各自的牢笼。影片结尾,她们分别认识到此核心的荒谬之处,核心破坏,内心的牢笼打开,最终两人分别得到解脱。
裴特拉是利己主义的代表。她离了婚,事业有成。她认为只要努力追求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她不明白爱情并非物质。她对卡琳百依百顺,想以此留住卡琳。她的愚蠢显而易见:玛莲娜因为爱她而做了她的佣人,可她却不爱玛莲娜。既然她自己无法回报玛莲娜的付出,她又凭什么认为卡琳对她的付出就会有回报呢?
裴特拉的利己主义将爱变成占有欲。片中,裴特拉不止有一句台词表明要占有卡琳。她满足占有欲的方式就是给予卡琳物质享受。她不明白,只要卡琳不爱她,即使卡琳留下,她仍会痛苦。而爱情,是不可能用物质换取的。
裴特拉生日当天苦等卡琳。最终痛苦至极而大发雷霆,直闹腾得精疲力竭,倒在床上。此时卡琳真的来了电话,她反而平静了。
我想反复折磨裴特拉的,不是卡琳,而是“占有欲”的不能满足。想要占有他人的念头,最终捆绑的是自己。裴特拉最后意识到,卡琳对自己不重要。正是此刻,她获得了自由。
裴特拉是一个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就是玛莲娜。
玛莲娜爱裴特拉,为她付出一切,包括尊严。最终,她的清醒源自裴特拉的两句话。
影片的结局是,裴特拉从失恋的痛苦中清醒过来,才注意到玛莲娜。她说要让玛莲娜得到“自由和快乐”。玛莲娜笑了,要亲吻裴特拉的手,裴特拉立刻抽回手,说“别这样!”,接着安慰似地说道:“说说你自己吧……”。玛莲娜无语,收拾行李,离开。
裴特拉果断拒绝玛莲娜的亲吻,让玛莲娜明白裴特拉对自己没有感情。裴特拉要玛莲娜说说自己,让玛莲娜明白裴特拉对自己始终无视。明白这两点后,玛莲娜才明白如此付出毫无意义。要追寻“自由和快乐”,只有离开:离开裴特拉的家——现实的牢笼;离开对裴特拉无望的爱——心灵的牢笼。
三人的感情纠葛是两段注定无望的爱情,两个悖论。其一,玛莲娜愿意为爱人付出一切,而她爱的人恰恰是崇尚自由独立的成功女性裴特拉。裴特拉自然不会对情愿成为爱情奴隶的玛莲娜有丝毫同情,更别提爱情。其二,裴特拉爱上同样自私自利、逍遥自在的美女卡琳。同样的利己主义将她们推向一条线的两端。一方面,利己主义的观念将裴特拉的爱变为占有欲。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让卡琳无视裴特拉的付出,更别提被占有。
裴特拉是一个有趣的角色,她既是被爱者,又是爱人者;既是被付出者,又是付出者。她处在这两个悖论的连结点。两个悖论连接在一起变成一个环,牢牢捆绑住她们。而悖论存在的前提,恰是三人错误的爱情观推导而出的逻辑。因此,只有当她们各自意识到观念的错误,才能打破这个环,获得解放。
另:
玛莲娜的表演者:爱玛·贺曼
“她(爱玛·贺曼)身材高大,乌黑的小眼睛深深陷下去,不漂亮,却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力量。在所有跟法斯宾德过从甚密的女人中,恐怕没有比贺曼更爱更崇拜他的了,也正是这“爱”使她在法斯宾德眼里变得轻贱。法斯宾德为她打造的角色都是不起眼的,这次也不例外,是个机器般的工作狂女秘书,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转自网络
如果上述为实情,爱玛·贺曼就是现实中的玛莲娜,法斯宾德找爱玛·贺曼来演这个角色也再自然不过。只是不知爱玛·贺曼演到电影结尾处是否明白法斯宾德的用意所在?
场景
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整部影片只有一个场景,而且还是摄影棚搭出来的内景。整部电影更像一出话剧,而不是电影。以人物对话为重,情节为轻。但不知是否是翻译原因,对话读来有些不知所云,不免让人昏昏欲睡。
演员
幸好片中美女如云,颇能提神。两位台词最多的主要演员演技极佳,均为法斯宾德御用女演员:玛姬特·卡特和汉娜·许古拉。我看过前者主演的《玛尔塔》,后者主演的《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两部电影都十分吸引人。两位女主角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相比之下,我得说还是玛姬特·卡特在《玛尔塔》中的形象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汉娜·许古拉是标准的美人,颇有风韵。但玛姬特·卡特的长相却十分特别,尤其那双眼睛、那张嘴和她的骨瘦嶙峋,让我过目不忘。《玛尔塔》中她的出色演出(我觉得她比男主角演得还要好,也许是因为男主角看上去还是没有她特别),让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