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世界--告白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

尽管《告白》看似充满阴郁残酷,是部先锋式的电影。但我却更多的觉得导演在保持一种平衡,没有强调复仇者的合理性,也没有表现因为对加害者所谓的“悲惨经历”而给予的过分原谅,没有强调我们通常奉为圣典的兼爱宽容,也没有表现应该以怨报怨。
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把我们置于一种纠结状态中。
因为根本没有答案。
答案只是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视角与经历得出的东西。
【原谅与讽刺】
美月理解修哉:“他只是想获得妈妈的关注,他太寂寞。”
潜台词是:他这么做事出有因,他也是可怜的受害者,他只是被父母冷落的孩子,他应该被原谅。
但就在美月表明理解的同时,与之交错的,是她被修哉杀害的画面。
他是可怜的,你却被他杀死了,你的死那么突然,既不是他想引起母亲注意的计划,也不是冲动的意外,尽管你没有参与当初的制裁,但你还是死了。
冷静清晰的重击一下又一下,直到最后被肢解,放入冰箱。你以残酷的方式谢幕,而对方只是觉得玩腻了你这个愚蠢的玩具,并不可惜。
你以为你了解他,你为他感世伤怀,但这些在你“无足轻重”的死亡背后,变得讽刺。
“他只是想获得妈妈的关注,他太寂寞”
森口老师不屑地大笑。
在离开的路上,却还是禁不住痛哭起来,“她是在懊悔吧,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们一定会这样想。
我们一定会这样想,修哉虽然可恶,但是家庭的不幸造成的。他也很可怜。
“BAKA”
白痴
森口重新站起来,讽刺地说。
自作聪明地解读别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以高尚的姿态可怜“弱者”,以自以为是的方式救赎别人的心灵
自作多情。
BAKA
【主观世界】
电影里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
以为修哉会害怕地跳楼,
开玩笑的。
修哉高举手臂高呼珍爱生命,
开玩笑的。
现在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
开玩笑的。
前面是表象,后面是自白,没有人能知道别人怎么想。
告白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整部电影用不同人的告白,不同人的视角叙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重主观层叠的自我世界。
几乎在每个视角下,告白的叙述者都冷静聪明,洞察世事,是救世主。觉得幼稚可怜的是别人,有错的是别人,而特别的无辜的是自己。
每当我们被某一个告白所打动,沉浸在某一个视角的故事中,适时插入的另一个告白便会无情地把前者推翻。
在个体视角外还有更多的东西。
修哉并不惧怕艾滋,美月不是寺田眼中那样的乖孩子,直树没你想的脆弱,妈妈没有忘记你。
【是非对错】
导演用不同的主观视角不停地打断重组,修正映入我们脑中的情感,让我们分不清正义罪恶,可怜可怖,是非对错。
或是,刻意不让我们去分是非对错。
在修哉的遗书里说到,“为了不受媒体的刻板映像所影响,我要自己说出告白”。偷偷地给本片点了另一个题。
我们习惯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用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对错,找出那个唯一的答案,让自己在纷繁的世界里得到释怀。
于是当这些视角共同摆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的眼前时,我们迷惑纠结,因为以固有的思维找不到是非对错的答案。
好像在结尾,当我们感慨于森口老师爱恨交织的“原谅”,以为有了终点,开始新生时,黑幕里的那一句“开玩笑的”,又把我们拉回纠结。
尽管《告白》看似充满阴郁残酷,是部先锋式的电影。但我却更多的觉得导演在保持一种平衡,没有强调复仇者的合理性,也没有表现因为对加害者所谓的“悲惨经历”而给予的过分原谅,没有强调我们通常奉为圣典的兼爱宽容,也没有表现应该以怨报怨。
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把我们置于一种纠结状态中。
因为根本没有答案。
答案只是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视角与经历得出的东西。
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把我们置于一种纠结状态中。
因为根本没有答案。
答案只是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视角与经历得出的东西。
【原谅与讽刺】
美月理解修哉:“他只是想获得妈妈的关注,他太寂寞。”
潜台词是:他这么做事出有因,他也是可怜的受害者,他只是被父母冷落的孩子,他应该被原谅。
但就在美月表明理解的同时,与之交错的,是她被修哉杀害的画面。
他是可怜的,你却被他杀死了,你的死那么突然,既不是他想引起母亲注意的计划,也不是冲动的意外,尽管你没有参与当初的制裁,但你还是死了。
冷静清晰的重击一下又一下,直到最后被肢解,放入冰箱。你以残酷的方式谢幕,而对方只是觉得玩腻了你这个愚蠢的玩具,并不可惜。
你以为你了解他,你为他感世伤怀,但这些在你“无足轻重”的死亡背后,变得讽刺。
“他只是想获得妈妈的关注,他太寂寞”
森口老师不屑地大笑。
在离开的路上,却还是禁不住痛哭起来,“她是在懊悔吧,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们一定会这样想。
我们一定会这样想,修哉虽然可恶,但是家庭的不幸造成的。他也很可怜。
“BAKA”
白痴
森口重新站起来,讽刺地说。
自作聪明地解读别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以高尚的姿态可怜“弱者”,以自以为是的方式救赎别人的心灵
自作多情。
BAKA
【主观世界】
电影里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
以为修哉会害怕地跳楼,
开玩笑的。
修哉高举手臂高呼珍爱生命,
开玩笑的。
现在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
开玩笑的。
前面是表象,后面是自白,没有人能知道别人怎么想。
告白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整部电影用不同人的告白,不同人的视角叙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重主观层叠的自我世界。
几乎在每个视角下,告白的叙述者都冷静聪明,洞察世事,是救世主。觉得幼稚可怜的是别人,有错的是别人,而特别的无辜的是自己。
每当我们被某一个告白所打动,沉浸在某一个视角的故事中,适时插入的另一个告白便会无情地把前者推翻。
在个体视角外还有更多的东西。
修哉并不惧怕艾滋,美月不是寺田眼中那样的乖孩子,直树没你想的脆弱,妈妈没有忘记你。
【是非对错】
导演用不同的主观视角不停地打断重组,修正映入我们脑中的情感,让我们分不清正义罪恶,可怜可怖,是非对错。
或是,刻意不让我们去分是非对错。
在修哉的遗书里说到,“为了不受媒体的刻板映像所影响,我要自己说出告白”。偷偷地给本片点了另一个题。
我们习惯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用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对错,找出那个唯一的答案,让自己在纷繁的世界里得到释怀。
于是当这些视角共同摆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的眼前时,我们迷惑纠结,因为以固有的思维找不到是非对错的答案。
好像在结尾,当我们感慨于森口老师爱恨交织的“原谅”,以为有了终点,开始新生时,黑幕里的那一句“开玩笑的”,又把我们拉回纠结。
尽管《告白》看似充满阴郁残酷,是部先锋式的电影。但我却更多的觉得导演在保持一种平衡,没有强调复仇者的合理性,也没有表现因为对加害者所谓的“悲惨经历”而给予的过分原谅,没有强调我们通常奉为圣典的兼爱宽容,也没有表现应该以怨报怨。
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把我们置于一种纠结状态中。
因为根本没有答案。
答案只是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视角与经历得出的东西。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