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给子弹一个飞翔的理由

影评该是个什么东西,这一直是我写作时会时不时冒出来的念头。放在现代的环境中,影评早就不再是一小撮学院派玩文字游戏摆出高端姿态唬人的东西,当你的观点被放置到最大化的环境下被阅读被揣摩,你也就不再拥有具有一定建设性的甚至私人的看法,你被人追逐,被人口水,甚至被恶意攻击,这在当今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东西。其实电影也是一样的,商品性的电影注定了被五花八门各色人等注入极大的社会性,你再也无法作为一个单纯的电影人而存在,越来越市场化的国产电影尤其如是。所以给《让子弹飞》盖棺定论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依然只能给出我的观点,是否具有参考价值,那还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让子弹飞》的杂糅性,在姜文电影来说该算是最显眼的一出。从开场的微缩西部片剪辑,到连贯而紧凑的直线叙事,直到最后那悲天悯人的仰天凝望,整个热闹的故事里融合了多种类型片的特质:喜剧,枪战,悬念,英雄,讽刺,爱情等等。给出最大限度可看性,也是最具娱乐效应的,就是影片的喜剧特征。从动作到剪辑的干脆利落让剧情的戏剧张力始终维持在一个高度压迫感官的状态,你不知道下一个镜头另一个场景会给你怎样意想不到的情节,更对每一处让人捧腹的地方始料未及;而精心提炼的台词以大量短句的方式在配合每一个简短的镜头高速切换的同时,又以文字的通俗和幽默拉近了作者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是这样吗?这真的不是一出喜剧,甚至你笑到最后可能会心头微微泛酸。尽管远非完美,但我认为本片突破的东西我们在不久之前还只能在少数地下性质的华语电影中看到。汤师爷死了,死在银子堆里;黄四郎也死了,死在他引以为傲固若金汤的碉堡上;小六死了,死在自己意气风发的年岁里;夫人也死了,死在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那张床上,仅就这四个主要角色的死便能从多重角度印证这个故事的宿命论口吻,而充斥全片的种种揶揄讽刺更让我有种目不暇接的恍惚(请自由联想)。若要套用辩证法的理论,如果说《让子弹飞》的生猛与豪气在贯穿全片的喜剧元素带动下能让观众高呼过瘾,那么其实本片的悲剧性远比这些表象的娱乐性更深沉。窃以为,才在这些笑点下面那些,才是姜文要表达的。如果说一部充斥着明星的电影是为了市场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那这些属于悲剧的元素就是姜文的熟练与技巧的最固执表达。
诚然,我们都不能否认影片一些叙事环节上的失控和突兀,周韵和老二老三之间的接触只用开头城门打鼓时一两个镜头铺垫显然不够,姜武这个人物的疯癫结局显然与开头的为虎作伥相去甚远,那个太原老婆与巨人儿子的点缀等等,就故事片而言这些都是让故事性失分的环节。而且作为群戏为主的故事片,影片在绝对主角之外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形象刻画,对峙双方的类脸谱化表达依然明显。但这些,并不明显妨碍大的电影语境下影片的可看性和娱乐特质。这是影片创作团队妥协于商业性不得已而为之,抑或导演在最大程度的想要表现个人风格同时所注入的元素,我真的无从判断。
表演而言,想必看过的人都认为,一线演员的表现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恣意而富有感染力,略微可惜的是我没有看到突破或者更多新鲜的细节。若是银幕上这些人都老了,我们从谁那里信心满满的看到这样的表演?这真的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吗?也许吧。放低浮躁的姿态,是不是会更好。比如陈坤,当那张英俊的脸写满了凶神恶煞,给人的感觉远非悲恸中一声“木兰!”那样让人诧异。就这点而言,我始终相信,没有演不好的人,只有导不好的戏。所有人张扬到极点的表演,也是本片最有趣的特点,无论男女老幼,但凡入了《让子弹飞》,都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夸张而嚣张的方式在演戏,仿似宣泄而不在表演。
有了故事,影像,以及表演等多方面的高度冲击力,想要《让子弹飞》热闹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加上导演鲜明的个人特征,无论客观镜头的短平快先声夺人,还是主观暗示性画面的重复使用令人费解,这个姜文作品无疑是今年大陆导演公映的电影中蕴含最丰富的一部,想必也将是被讨论被解构的可能性最多元化的一部。尽管数月来(也许更多人认为应该是更久的时间)华语电影里鲜有一部口碑票房双赢的电影,陈凯歌过于强烈的个人趣味让《赵氏孤儿》稍稍变了味,《大笑江湖》让小品和电影失去了各自的贞操,我还是在期待中看到了一部足以令人兴奋的电影:《让子弹飞》,让自由飞。
请跟我一起相信,国产电影,是可以有范儿的。
麦童
2010-12-17
《让子弹飞》的杂糅性,在姜文电影来说该算是最显眼的一出。从开场的微缩西部片剪辑,到连贯而紧凑的直线叙事,直到最后那悲天悯人的仰天凝望,整个热闹的故事里融合了多种类型片的特质:喜剧,枪战,悬念,英雄,讽刺,爱情等等。给出最大限度可看性,也是最具娱乐效应的,就是影片的喜剧特征。从动作到剪辑的干脆利落让剧情的戏剧张力始终维持在一个高度压迫感官的状态,你不知道下一个镜头另一个场景会给你怎样意想不到的情节,更对每一处让人捧腹的地方始料未及;而精心提炼的台词以大量短句的方式在配合每一个简短的镜头高速切换的同时,又以文字的通俗和幽默拉近了作者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是这样吗?这真的不是一出喜剧,甚至你笑到最后可能会心头微微泛酸。尽管远非完美,但我认为本片突破的东西我们在不久之前还只能在少数地下性质的华语电影中看到。汤师爷死了,死在银子堆里;黄四郎也死了,死在他引以为傲固若金汤的碉堡上;小六死了,死在自己意气风发的年岁里;夫人也死了,死在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那张床上,仅就这四个主要角色的死便能从多重角度印证这个故事的宿命论口吻,而充斥全片的种种揶揄讽刺更让我有种目不暇接的恍惚(请自由联想)。若要套用辩证法的理论,如果说《让子弹飞》的生猛与豪气在贯穿全片的喜剧元素带动下能让观众高呼过瘾,那么其实本片的悲剧性远比这些表象的娱乐性更深沉。窃以为,才在这些笑点下面那些,才是姜文要表达的。如果说一部充斥着明星的电影是为了市场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那这些属于悲剧的元素就是姜文的熟练与技巧的最固执表达。
诚然,我们都不能否认影片一些叙事环节上的失控和突兀,周韵和老二老三之间的接触只用开头城门打鼓时一两个镜头铺垫显然不够,姜武这个人物的疯癫结局显然与开头的为虎作伥相去甚远,那个太原老婆与巨人儿子的点缀等等,就故事片而言这些都是让故事性失分的环节。而且作为群戏为主的故事片,影片在绝对主角之外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形象刻画,对峙双方的类脸谱化表达依然明显。但这些,并不明显妨碍大的电影语境下影片的可看性和娱乐特质。这是影片创作团队妥协于商业性不得已而为之,抑或导演在最大程度的想要表现个人风格同时所注入的元素,我真的无从判断。
表演而言,想必看过的人都认为,一线演员的表现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恣意而富有感染力,略微可惜的是我没有看到突破或者更多新鲜的细节。若是银幕上这些人都老了,我们从谁那里信心满满的看到这样的表演?这真的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吗?也许吧。放低浮躁的姿态,是不是会更好。比如陈坤,当那张英俊的脸写满了凶神恶煞,给人的感觉远非悲恸中一声“木兰!”那样让人诧异。就这点而言,我始终相信,没有演不好的人,只有导不好的戏。所有人张扬到极点的表演,也是本片最有趣的特点,无论男女老幼,但凡入了《让子弹飞》,都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夸张而嚣张的方式在演戏,仿似宣泄而不在表演。
有了故事,影像,以及表演等多方面的高度冲击力,想要《让子弹飞》热闹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加上导演鲜明的个人特征,无论客观镜头的短平快先声夺人,还是主观暗示性画面的重复使用令人费解,这个姜文作品无疑是今年大陆导演公映的电影中蕴含最丰富的一部,想必也将是被讨论被解构的可能性最多元化的一部。尽管数月来(也许更多人认为应该是更久的时间)华语电影里鲜有一部口碑票房双赢的电影,陈凯歌过于强烈的个人趣味让《赵氏孤儿》稍稍变了味,《大笑江湖》让小品和电影失去了各自的贞操,我还是在期待中看到了一部足以令人兴奋的电影:《让子弹飞》,让自由飞。
请跟我一起相信,国产电影,是可以有范儿的。
麦童
2010-12-17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