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少年
比起吴宇森等众弟子,张彻的恶趣味是如此的直白明晰。
剥了壮男的衣衫,秀尽肌肉的线条,再刀枪棍棒,剑箭钩叉的轮番SM一番,接着便是鲜血盘肠,挣扎惨呼,痛苦的特写定格,死亡的定格特写。
张彻镜头里的肌肉森林,就好比剧情中的RPG闯关一样常见。
众男配一半是没了前襟,晃晃的胸肌和腹肌大片大片,另一半没了袖子,鼓鼓的肩膀和上臂成排成列。
王羽,狄龙,傅声的健身功夫更是从不会白费的。
打前若是没脱,打着打着便脱了。
打前若是没脱光,打着打着就脱光了。
我相信张导对壮男的衣服没仇,只是对壮汉的躯干过于有爱。
当然,例外是有的。
这例外独一无二,是张彻最最偏爱的阿尊,姜大卫。
张导自己开辟了香港电影的壮男审美,却又偏偏捧出个姜大卫来打破它。
阿尊的身板放到普通人里也是过于瘦弱,丢入了张彻的壮汉班底,就简直是薄如纸片。
当整个片场都剥得比花生米还干净时,姜大卫却从来包得比粽子还严实。扣子连脖子也锁住,短衣里也要套长衣,小臂都露不出一小截。 《拳击》里当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全程赤膊,阿尊却从头到尾换了无数套衣服,简直可作七十年代男装时尚目录。
最最过分的是《刺马》。便是入小溪,都连袖子都不挽一挽,整整齐齐便下去了。
最后的凌迟挖心,我总想这无论如何得脱衣了。谁知这边听着衣襟撕响,那边张导的镜头就转到后面去了。无语啊无语,对阿尊的惜肉如金。
无怪乎当初亦舒说,若有人能看见姜大卫穿短衫,就可赢得五百块。
阿尊是张彻如此钟爱的演员,片子里又少了脱衣秀的环节,SM和挣扎死亡的部分自然时间加倍。
于是阿尊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死法。
极致就是《十三太保》里张彻自认为“最最浪漫”的五马分尸。
然而最多的还是紧紧白衣裹着消瘦的身体,鲜血染尽,苦苦挣扎,嘴角带着一丝鲜血,气绝而亡的超慢镜头,超大特写。
有时他是为理想而死,有时为大义而死,但最多最多的,是为朋友而死。
《报仇》里没有铺垫玉楼(狄龙)和小楼(姜大卫)友情,而阿尊坚毅如石头的嘴角,冷酷如冰霜的眼神,对比看两人合影时那微微的笑,不顾一切的为对方报仇身死,不突兀,只动情。
张彻的最爱就是让两个少年的相见知心,倾倒折服,再先后把他们双双杀死。少年的纯真侠情,毁灭在阴谋与小人之中。
张彻对在鲜血中挣扎而死的少年倾注了无比的热情,几乎胜过了希区柯克钟爱金发女郎。
他不顾一切的想在这些死亡和鲜血中升华出许些的哲学意味的美感,沉醉又狂热。
于是《新独臂刀》的观后感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咦?这次张彻为何转性了?阿尊竟然没死!”
好吧,没有死是没有死,那断臂翻滚的镜头却也太过冗长了吧,而且还放了两次……
姜大卫一部部的排片,一部部的死,一次次的染红身上的白衫。
有影迷笑道,阿尊拍游侠儿的时候还死的生涩,越往后越熟练,随便那么一死都奇酷奇帅,无比招人疼爱。
这便也是姜大卫的魅力之一了。
他不用耍酷就酷得无以复加的同时,又有一种荒野孤狼的冷冽气质,如《报仇》。而他更杀人的是一缕的轻微的寂寞天真孩子气,无比能激发女性影迷的母性。
看过《新独臂刀》,《保镖》的女影迷几乎都在惊呼,这就是古龙笔下的阿飞完美人选啊。略有些稚气的冷酷,太招人疼。和女演员碰碰手,都反像是被占了便宜。古龙说他的戏要给狄龙姜大卫来拍,邵氏武侠片启发了他的灵感。也许李寻欢阿飞,叶开傅红雪这一对对的侠客浪子,正是以他们的形象写得吧。
多年之后楚原拍古龙,狄龙不负众望的是永远的大侠,第一主角,而只比狄龙小两岁,同样年逾三旬的阿尊,已错过了少年阿飞,傅红雪的年龄。好好歹歹演了沈浪,身材发福还事小,对角色却理解有误。阿尊与沈浪最相似的就是那懒洋洋的笑,而楚原导演却总让他一脸严肃,味道全无。
他的亲弟弟尔东升最终成为了阿飞。尔东升的却也是一个上佳人选,只是在我眼里,那个冷冷的阿飞永远比他哥哥差了那么一味料。
姜大卫要冷则冷,要痞则痞。《十三太保》,《刺马》,《无名英雄》里灵气十足,似笑非笑那懒洋洋的一勾嘴角,更是勾魂的招牌。又有人说,看到了他觉得见到了完美的小鱼儿。无怪张彻得意万分的说,荧幕上姜大卫笑一笑,荧幕下女影迷心跳一跳。
从当年的亦舒,李碧华快到肉麻程度的叙述,姜大卫对文艺女青年尤其还有着闪电般的杀伤力,一劈即中,瞬时间就满眼冒星动弹不得了。
他的小身板和消瘦脸颊,不完美却总是光彩夺目,无比抢镜。随随便便一站就气压全场。
张彻的戏就不要说了,随便给谁捉个刀,风光都要盖过主角。李翰祥的《倾国倾城》,他本来只是演一个不起眼的串场小太监,导演却喜爱得一再加戏,成为主角之一,两场高潮的顶点。
年老了去演电视剧,抢戏得让一众年少主角几乎透明。据说在他还未出道,只是当串场武师只是,群战特写就要风压主角,被众人一致感叹实在“camera face”。
镜头太爱他了,抢戏无商量。
无关乎二三十年后看《报仇》的影评人都要说,有人纵使挑得出再多缺点,也生来就是明星气质,一点办法也无。
后面演员有这种气质的,便是梁朝伟了。他一出道便被叫“小姜大卫”,两人外型味道的确非常相似,尤其是眼神。对比阿尊《倾国倾城》里的小太监装扮,和梁朝伟《鹿鼎记》里的小宝,简直就是双生兄弟两个,更似乎是同一个人过了十多年也不见老。
狄龙有着无可挑剔的外形条件,高大英武不用说,一张脸简直就是为“丰神如玉”四个字做注解而生的。为人谦虚勤勉,演技也了得。
亦舒林奕华迈克这些个刻薄的文人的笔,总爱把狄龙写得勤勉入世,把姜大卫写得出世脱俗。其实不过是龙哥很努力,阿尊极散漫罢了。
然而比起姜大卫的复杂气质,狄龙的确太过于浩然正气了些,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单一,耽误了一身好演技。其实比起古龙,也许金庸的角色更适合他才是。
自从出现了姜大卫,张导的镜头仿佛就生了强力胶,狄龙这个完美大侠纵使做了主角,阿尊也总有更讨巧的戏份。
所有的镜头总是热爱着阿尊的,张彻的镜头更是变本加厉。一个导演该有多么钟爱一个演员,才能将他的每一桢镜头都拍摄得如此完美。哪怕他只是客串,镜头也被拍得比主角还精致。
狄龙姜大卫这对绝代双骄里,张彻是偏袒得如此极端,两人最终的反目实在是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近几年翻拍邵氏老片的十分时髦。最新的便是陈可辛的将张彻的《刺马》翻拍成为《投名状》。
陈可辛也是我挺欣赏的一个导演,但对于他这个选择,我实在觉得很不明智。
张彻虽为经典导演,但其实放到现在来看,大部分片子虽然镜头叙事仍然震撼,但倪匡当年的剧本其实窘得很,许多地方漏洞百出,改进余地很大,有翻拍的价值。
但独独这部《刺马》,却是放到今天仍然趋近完美的一部作品。除了道具简陋些,剧本台词,取景镜头,演员表演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没有张彻一贯那种RPG的闯关模式,剧本对人性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狄龙,姜大卫和陈观泰与角色完全融为一体。
张彻拍男人的友情动天动地,戏里的女人常常连花瓶都算不上,傻里傻气,莫名其妙,总是一些不着调的桥段,简直碍眼。以至于无数影评人说他实质在拍同志爱,张彻高龄写书还专程为此辟谣。
但《刺马》里的女主角,却是剧情至关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井莉的表演和剧本安排,镜头调度,却将女人心得转变演得可信可叹,有血有肉。
张家班的这帮演员,张彻每个都用熟到数得清楚眉毛,演员的特质把握达到百分之百,狄龙姜大卫好兄弟之间的默契更是无以复加。刘德华和金城武虽然也是不错的演员,但想超越这样的经典,实在太难太难了。
*老文,写在《投名状》上映之前
剥了壮男的衣衫,秀尽肌肉的线条,再刀枪棍棒,剑箭钩叉的轮番SM一番,接着便是鲜血盘肠,挣扎惨呼,痛苦的特写定格,死亡的定格特写。
张彻镜头里的肌肉森林,就好比剧情中的RPG闯关一样常见。
众男配一半是没了前襟,晃晃的胸肌和腹肌大片大片,另一半没了袖子,鼓鼓的肩膀和上臂成排成列。
王羽,狄龙,傅声的健身功夫更是从不会白费的。
打前若是没脱,打着打着便脱了。
打前若是没脱光,打着打着就脱光了。
我相信张导对壮男的衣服没仇,只是对壮汉的躯干过于有爱。
当然,例外是有的。
这例外独一无二,是张彻最最偏爱的阿尊,姜大卫。
张导自己开辟了香港电影的壮男审美,却又偏偏捧出个姜大卫来打破它。
阿尊的身板放到普通人里也是过于瘦弱,丢入了张彻的壮汉班底,就简直是薄如纸片。
当整个片场都剥得比花生米还干净时,姜大卫却从来包得比粽子还严实。扣子连脖子也锁住,短衣里也要套长衣,小臂都露不出一小截。 《拳击》里当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全程赤膊,阿尊却从头到尾换了无数套衣服,简直可作七十年代男装时尚目录。
最最过分的是《刺马》。便是入小溪,都连袖子都不挽一挽,整整齐齐便下去了。
最后的凌迟挖心,我总想这无论如何得脱衣了。谁知这边听着衣襟撕响,那边张导的镜头就转到后面去了。无语啊无语,对阿尊的惜肉如金。
无怪乎当初亦舒说,若有人能看见姜大卫穿短衫,就可赢得五百块。
阿尊是张彻如此钟爱的演员,片子里又少了脱衣秀的环节,SM和挣扎死亡的部分自然时间加倍。
于是阿尊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死法。
极致就是《十三太保》里张彻自认为“最最浪漫”的五马分尸。
然而最多的还是紧紧白衣裹着消瘦的身体,鲜血染尽,苦苦挣扎,嘴角带着一丝鲜血,气绝而亡的超慢镜头,超大特写。
有时他是为理想而死,有时为大义而死,但最多最多的,是为朋友而死。
《报仇》里没有铺垫玉楼(狄龙)和小楼(姜大卫)友情,而阿尊坚毅如石头的嘴角,冷酷如冰霜的眼神,对比看两人合影时那微微的笑,不顾一切的为对方报仇身死,不突兀,只动情。
张彻的最爱就是让两个少年的相见知心,倾倒折服,再先后把他们双双杀死。少年的纯真侠情,毁灭在阴谋与小人之中。
张彻对在鲜血中挣扎而死的少年倾注了无比的热情,几乎胜过了希区柯克钟爱金发女郎。
他不顾一切的想在这些死亡和鲜血中升华出许些的哲学意味的美感,沉醉又狂热。
于是《新独臂刀》的观后感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咦?这次张彻为何转性了?阿尊竟然没死!”
好吧,没有死是没有死,那断臂翻滚的镜头却也太过冗长了吧,而且还放了两次……
姜大卫一部部的排片,一部部的死,一次次的染红身上的白衫。
有影迷笑道,阿尊拍游侠儿的时候还死的生涩,越往后越熟练,随便那么一死都奇酷奇帅,无比招人疼爱。
这便也是姜大卫的魅力之一了。
他不用耍酷就酷得无以复加的同时,又有一种荒野孤狼的冷冽气质,如《报仇》。而他更杀人的是一缕的轻微的寂寞天真孩子气,无比能激发女性影迷的母性。
看过《新独臂刀》,《保镖》的女影迷几乎都在惊呼,这就是古龙笔下的阿飞完美人选啊。略有些稚气的冷酷,太招人疼。和女演员碰碰手,都反像是被占了便宜。古龙说他的戏要给狄龙姜大卫来拍,邵氏武侠片启发了他的灵感。也许李寻欢阿飞,叶开傅红雪这一对对的侠客浪子,正是以他们的形象写得吧。
多年之后楚原拍古龙,狄龙不负众望的是永远的大侠,第一主角,而只比狄龙小两岁,同样年逾三旬的阿尊,已错过了少年阿飞,傅红雪的年龄。好好歹歹演了沈浪,身材发福还事小,对角色却理解有误。阿尊与沈浪最相似的就是那懒洋洋的笑,而楚原导演却总让他一脸严肃,味道全无。
他的亲弟弟尔东升最终成为了阿飞。尔东升的却也是一个上佳人选,只是在我眼里,那个冷冷的阿飞永远比他哥哥差了那么一味料。
姜大卫要冷则冷,要痞则痞。《十三太保》,《刺马》,《无名英雄》里灵气十足,似笑非笑那懒洋洋的一勾嘴角,更是勾魂的招牌。又有人说,看到了他觉得见到了完美的小鱼儿。无怪张彻得意万分的说,荧幕上姜大卫笑一笑,荧幕下女影迷心跳一跳。
从当年的亦舒,李碧华快到肉麻程度的叙述,姜大卫对文艺女青年尤其还有着闪电般的杀伤力,一劈即中,瞬时间就满眼冒星动弹不得了。
他的小身板和消瘦脸颊,不完美却总是光彩夺目,无比抢镜。随随便便一站就气压全场。
张彻的戏就不要说了,随便给谁捉个刀,风光都要盖过主角。李翰祥的《倾国倾城》,他本来只是演一个不起眼的串场小太监,导演却喜爱得一再加戏,成为主角之一,两场高潮的顶点。
年老了去演电视剧,抢戏得让一众年少主角几乎透明。据说在他还未出道,只是当串场武师只是,群战特写就要风压主角,被众人一致感叹实在“camera face”。
镜头太爱他了,抢戏无商量。
无关乎二三十年后看《报仇》的影评人都要说,有人纵使挑得出再多缺点,也生来就是明星气质,一点办法也无。
后面演员有这种气质的,便是梁朝伟了。他一出道便被叫“小姜大卫”,两人外型味道的确非常相似,尤其是眼神。对比阿尊《倾国倾城》里的小太监装扮,和梁朝伟《鹿鼎记》里的小宝,简直就是双生兄弟两个,更似乎是同一个人过了十多年也不见老。
狄龙有着无可挑剔的外形条件,高大英武不用说,一张脸简直就是为“丰神如玉”四个字做注解而生的。为人谦虚勤勉,演技也了得。
亦舒林奕华迈克这些个刻薄的文人的笔,总爱把狄龙写得勤勉入世,把姜大卫写得出世脱俗。其实不过是龙哥很努力,阿尊极散漫罢了。
然而比起姜大卫的复杂气质,狄龙的确太过于浩然正气了些,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单一,耽误了一身好演技。其实比起古龙,也许金庸的角色更适合他才是。
自从出现了姜大卫,张导的镜头仿佛就生了强力胶,狄龙这个完美大侠纵使做了主角,阿尊也总有更讨巧的戏份。
所有的镜头总是热爱着阿尊的,张彻的镜头更是变本加厉。一个导演该有多么钟爱一个演员,才能将他的每一桢镜头都拍摄得如此完美。哪怕他只是客串,镜头也被拍得比主角还精致。
狄龙姜大卫这对绝代双骄里,张彻是偏袒得如此极端,两人最终的反目实在是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近几年翻拍邵氏老片的十分时髦。最新的便是陈可辛的将张彻的《刺马》翻拍成为《投名状》。
陈可辛也是我挺欣赏的一个导演,但对于他这个选择,我实在觉得很不明智。
张彻虽为经典导演,但其实放到现在来看,大部分片子虽然镜头叙事仍然震撼,但倪匡当年的剧本其实窘得很,许多地方漏洞百出,改进余地很大,有翻拍的价值。
但独独这部《刺马》,却是放到今天仍然趋近完美的一部作品。除了道具简陋些,剧本台词,取景镜头,演员表演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没有张彻一贯那种RPG的闯关模式,剧本对人性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狄龙,姜大卫和陈观泰与角色完全融为一体。
张彻拍男人的友情动天动地,戏里的女人常常连花瓶都算不上,傻里傻气,莫名其妙,总是一些不着调的桥段,简直碍眼。以至于无数影评人说他实质在拍同志爱,张彻高龄写书还专程为此辟谣。
但《刺马》里的女主角,却是剧情至关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井莉的表演和剧本安排,镜头调度,却将女人心得转变演得可信可叹,有血有肉。
张家班的这帮演员,张彻每个都用熟到数得清楚眉毛,演员的特质把握达到百分之百,狄龙姜大卫好兄弟之间的默契更是无以复加。刘德华和金城武虽然也是不错的演员,但想超越这样的经典,实在太难太难了。
*老文,写在《投名状》上映之前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