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界的大地震

这片在全国范围内引来了骂声一片。什么商业痕迹浓重,煽情戏份过多,故事线路不详,冯小刚太吊。。。。说什么的都有。算是也震了一下中国的电影圈。
原本我也没有计划要去看,极少看主流电影,对这些东西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同事搞了两张免费的,想想左右无事,就去了。
临进影院还问我要不要准备好纸巾啥的,我都一口回绝了。但是看完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认为这电影拍出来还是可圈可点的。
一。
那些说拿国难说事,赚国难钱的应该好好想想再说话。别一惊一乍的,别人说啥就跟着起哄。国内外拍这种题材的有的是,国内的那些抗战片儿,哪个不是国难?哪个没赚钱?为什么近年来少,还不是因为大环境不允许你随便拿来拍,稍微不主流旋律一些就是被封杀,被黑的风险。
抗美援朝,抗日,越战,2战,《华氏911》,甚至《泰坦尼克号》都算是拿灾难说事儿。那咋也没见有人吱一声啊。唐山大地震没人拍,冯小刚拍了,就群起而攻之。咱别这么片面成不?要骂一起骂成不?
冯小刚有这个胆从唐山政府那边接这个活儿,人家就有勇气来把电影做大。有自己的金刚钻儿,才敢揽瓷器活儿。要说中国这些第几几几代导演们,哪个都没有冯小刚更适合拍这个电影。张艺谋除了在画面色彩,大型群众齐头并上这些方面上有些本事,让他拍这电影,他成吗?
二。
如果从普通国民的角度上来看,我认为商业痕迹有就有了吧。赚钱的事情,又不是违法的,那我都可以理解。只要不是过火就行。
《唐山大地震》这片儿里面,也没有像别人抨击的那样商业化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每个人在社会混着,谁都有点儿关系啥的,人在江湖,就不得不妥协一些。何况,混得是这个黑色的电影圈儿。
你不要赚钱,那人家投资商还要求商业回报呢。说白了,就是硬性指标。要想继续做导演,就不得不圆滑一些。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导演来说,冯小刚还算是比较坚持自己东西的人。就别鸡蛋里挑骨头,看人赚钱你眼红了。
三。
唐山大地震难道就一定得全片都给你做满满的特效,让你亲身感受那种震感?那你不如去游乐场呢,更有效果。看纪录片儿也成。
对细节的描述,把情节细化并集中到某一个典型身上,是最基本的手段。你不懂就罢了,但也别拿拍纪录片的标准去要求叙事性电影啊。
如果没有这个故事,那这电影铁定不会感情丰满。到处死人,到处挣扎的,你自己想想拍出来算个啥!顶多另一个教育频道的教育片儿。
唯一的缺点就是故事叙述上有些欠缺,需要交代的事情太多了,没有一一给说明。编导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那要说《泰坦尼克号》更露骨,那么大一灾难,主线还是俩私奔的主儿呢。更不堪。
为什么灾难片就不能着重刻画人的心理,不能刻画一个家庭在经历过灾难后的历程?我认为这么做太正常了!不这样反而奇怪。
四。
煽情。。。。这我就不说了。一般电影里面,不是人家哭我也会跟着哭的。这毕竟是发生在自己国家里的灾难。毕竟是关系一个个家庭妻离子散的事儿。毕竟都是中国人都是你亲人。你感动了,哭了,哭完之后骂人家,你凭什么让我哭?你干嘛弄这些东西出来让我哭?
人家招你惹你了啊?不是冯小刚硬逼你哭,是他妈的咱国家的人经历的这些事儿让你哭!
为什么那么多骂这电影,骂冯小刚的?这些人都是谁呀 - - 电影界同行,“所谓的”影评人士,这些个老油条子们,自以为看过很多电影就有资格棒击别人了呢。您觉得唐山大地震被冯小刚毁了,那对不起,迄今为止,我还真不知道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剧本有哪些,又是个什么样。如果真那么有想法的话,早干嘛不把你的意见跟想法分享出来,要真那么好这钱你赚了我也不会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怎么没有多少唐山人站出来说这电影不行呢?你们丫都没经历过,你们都来指手画脚。唐山人都没意见,你们的那些个意见都算个球啊。
这电影里面徐帆的表演是过硬的。感情很到位。张静初(我看完之后才知道是谁)的演技还太嫩,内心矛盾和心理活动的激烈都表现的不尽人意。我一开始不知道是她,感觉这人谁啊,怎么这么木啊。目光一直都比较呆滞。线条也生硬。很让我失望。
陈道明是一贯的出色。把那种家长式的无私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我爸,去世那么久,我还一直能回想起来他因为我逃课,成绩不好而大发脾气的那个儿劲儿。很一家之主,很军人,很爷们儿。爸爸就该这样。
我希望冯小刚能继续坚持他的原则。继续拍电影。最好能移民国外,在国外没有条条框框的环境下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原本我也没有计划要去看,极少看主流电影,对这些东西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同事搞了两张免费的,想想左右无事,就去了。
临进影院还问我要不要准备好纸巾啥的,我都一口回绝了。但是看完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认为这电影拍出来还是可圈可点的。
一。
那些说拿国难说事,赚国难钱的应该好好想想再说话。别一惊一乍的,别人说啥就跟着起哄。国内外拍这种题材的有的是,国内的那些抗战片儿,哪个不是国难?哪个没赚钱?为什么近年来少,还不是因为大环境不允许你随便拿来拍,稍微不主流旋律一些就是被封杀,被黑的风险。
抗美援朝,抗日,越战,2战,《华氏911》,甚至《泰坦尼克号》都算是拿灾难说事儿。那咋也没见有人吱一声啊。唐山大地震没人拍,冯小刚拍了,就群起而攻之。咱别这么片面成不?要骂一起骂成不?
冯小刚有这个胆从唐山政府那边接这个活儿,人家就有勇气来把电影做大。有自己的金刚钻儿,才敢揽瓷器活儿。要说中国这些第几几几代导演们,哪个都没有冯小刚更适合拍这个电影。张艺谋除了在画面色彩,大型群众齐头并上这些方面上有些本事,让他拍这电影,他成吗?
二。
如果从普通国民的角度上来看,我认为商业痕迹有就有了吧。赚钱的事情,又不是违法的,那我都可以理解。只要不是过火就行。
《唐山大地震》这片儿里面,也没有像别人抨击的那样商业化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每个人在社会混着,谁都有点儿关系啥的,人在江湖,就不得不妥协一些。何况,混得是这个黑色的电影圈儿。
你不要赚钱,那人家投资商还要求商业回报呢。说白了,就是硬性指标。要想继续做导演,就不得不圆滑一些。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导演来说,冯小刚还算是比较坚持自己东西的人。就别鸡蛋里挑骨头,看人赚钱你眼红了。
三。
唐山大地震难道就一定得全片都给你做满满的特效,让你亲身感受那种震感?那你不如去游乐场呢,更有效果。看纪录片儿也成。
对细节的描述,把情节细化并集中到某一个典型身上,是最基本的手段。你不懂就罢了,但也别拿拍纪录片的标准去要求叙事性电影啊。
如果没有这个故事,那这电影铁定不会感情丰满。到处死人,到处挣扎的,你自己想想拍出来算个啥!顶多另一个教育频道的教育片儿。
唯一的缺点就是故事叙述上有些欠缺,需要交代的事情太多了,没有一一给说明。编导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那要说《泰坦尼克号》更露骨,那么大一灾难,主线还是俩私奔的主儿呢。更不堪。
为什么灾难片就不能着重刻画人的心理,不能刻画一个家庭在经历过灾难后的历程?我认为这么做太正常了!不这样反而奇怪。
四。
煽情。。。。这我就不说了。一般电影里面,不是人家哭我也会跟着哭的。这毕竟是发生在自己国家里的灾难。毕竟是关系一个个家庭妻离子散的事儿。毕竟都是中国人都是你亲人。你感动了,哭了,哭完之后骂人家,你凭什么让我哭?你干嘛弄这些东西出来让我哭?
人家招你惹你了啊?不是冯小刚硬逼你哭,是他妈的咱国家的人经历的这些事儿让你哭!
为什么那么多骂这电影,骂冯小刚的?这些人都是谁呀 - - 电影界同行,“所谓的”影评人士,这些个老油条子们,自以为看过很多电影就有资格棒击别人了呢。您觉得唐山大地震被冯小刚毁了,那对不起,迄今为止,我还真不知道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剧本有哪些,又是个什么样。如果真那么有想法的话,早干嘛不把你的意见跟想法分享出来,要真那么好这钱你赚了我也不会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怎么没有多少唐山人站出来说这电影不行呢?你们丫都没经历过,你们都来指手画脚。唐山人都没意见,你们的那些个意见都算个球啊。
这电影里面徐帆的表演是过硬的。感情很到位。张静初(我看完之后才知道是谁)的演技还太嫩,内心矛盾和心理活动的激烈都表现的不尽人意。我一开始不知道是她,感觉这人谁啊,怎么这么木啊。目光一直都比较呆滞。线条也生硬。很让我失望。
陈道明是一贯的出色。把那种家长式的无私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我爸,去世那么久,我还一直能回想起来他因为我逃课,成绩不好而大发脾气的那个儿劲儿。很一家之主,很军人,很爷们儿。爸爸就该这样。
我希望冯小刚能继续坚持他的原则。继续拍电影。最好能移民国外,在国外没有条条框框的环境下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