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牌剑弩拔张,震到你了没?

一个朋友,年纪比我小,可是蛮有自己的见地,我们当时聊起来过,说中华民族真的是一个很奇特的种族。有文章指说,国人没有一种全民信仰,也没有西方所谓上帝和忏悔之说,如果有宗教,也只是部分层面上的,没有一种全民畏惧的东西,其实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无所畏惧到让另外其他国家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如果畏惧神明,但也总算心有所堪忧,可要没有,真的可怕。此言论也许有失偏颇,但是这个民族果真是很彪悍的,至少在面对自己家园内的事情时候是如此。面对地震,面对洪水猛兽,众多蝼蚁似乎可以瞬间形成一种无比庞大的群体和力量,在所谓没有一种全民信仰的情况下,又能如此地众志成城,实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难题材,冯小刚敢碰,实在是了得,这样的球,就是硬生生砸过去了,也不是一般人敢接的。接了,鼓捣出来的东西要对得起投资商,过得了审核关,引得了观众进影院。从这点上来说,冯导是聪明的,他当然不可能去用原著的名称《余震》,都说了是余震,震出来的威力可想而知,观众不见得只冲着你冯导的面子就进得影院,5亿票房才是重点,冯小刚毕竟不是玩文艺腔玩小众的人。所以,我指看到了“After shock”,的确也只看到了震后的故事,至于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对不起,真的没看到。
有人要质疑了,这样的电影,你哭了吗,你哭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这样不就成功了。我承认,我当时还是看得哭了,当那位苦难的母亲做出这种一生中最为悲惨的抉择,哪个孩子生或死都还不如让她自己去死的状况时,当32年后母亲对着当年她选择不救的女儿下跪时,我是哭了。当时,这些感动远比我想得要少,少很多。其实这又是冯导猛的地方了,当年《天下无贼》出来的时候,就有人在说他在透支他在观众中累计的信用了,现在他更是越发自我地独孤求败了。唐山大地震似乎已经离我们远了点,但是这样的国难我们08年才经历过,冯小刚深知这样的国难,这样的所谓能让观众哭的引发点是必然的,谁可以在这样的灾难前面不会轰然倒塌?所以,甚至在电影公映前的宣传期间大放厥词,原话不得而知,大意就是,我要你们进影院观看的都哭,不哭就不是人,跟混蛋没有差,跟连砍十几个小孩的混蛋没什么差别!关于这点,在还没看电影前,我就比较反感。如果一部电影的好坏标准是能否让人哭,那是不是唐山大地震根本不要紧,好多电影能让人哭得更凶!更何况冯导事先就把观众对电影的反映和态度提高到一个道德层面,混蛋的道德总好不到哪里去吧,你懂的。不哭就变成一个混蛋,太扯!连砍小孩的那谁,那更是一种精神已经被压迫到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只好去消灭更弱小的群体以证明自己的强大,这跟看您这电影哭不哭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然,《唐山大地震》本身还是一部相对不错的电影,只是要从什么角度来看,但它对我而言,不可能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冯导用了如此大的一个名字,以至于如果有人要再拍一部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的话,已然不可能用该名字。《辛特勒名单》这样的电影才能站在伟大的行列,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国内电影真的与真正的好电影差了很多。《唐山大地震》没有关乎到整个民族,我们甚至看不到当时整个社会背景,当时唐山人民的生活状态,震后那些苦难的人的全民状态。这样的题材拍出来,应该会让人对历史有一种敬畏感,历史是不能侵犯的。冯导如果对历史有敬畏感,对观众有敬畏感,对电影有敬畏感,就不会在电影中时不时拿出“剑南春”来喝点小酒,用中国人寿来上点小保,反正“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植入式广告还是随处可见,真是不得不服。
回到电影本身,如果说电影的核心本质讲故事而言,冯小刚一直做得不错。作为一个比较懂本土电影和观影人心态的导演,他很懂得讲故事和处理细节。所以,他要你哭,还是真可以把人弄哭了,只是下次不要有如此过激的言语便好,省得先引人反感。
值得一赞的是片子各演员,从小演员到徐帆到陈道明到陈瑾到张静初到李晨,每个人都演得张弛有力。这部电影才让我真正再次看到了一个好的演员是怎么样的,徐帆简直演得无可挑剔,实在是厉害。陈道明则以一贯的入目三分的表演压住了整个电影的基调和气场,老戏骨!张静初,在后半段的表演,情绪控制得很好,功力很好。这个灵性的演员,如今演得越来越自如。
当然,不管电影本身如何,它带给我们总是或多或少的思考。天灾人祸,我们要做的,还是珍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难题材,冯小刚敢碰,实在是了得,这样的球,就是硬生生砸过去了,也不是一般人敢接的。接了,鼓捣出来的东西要对得起投资商,过得了审核关,引得了观众进影院。从这点上来说,冯导是聪明的,他当然不可能去用原著的名称《余震》,都说了是余震,震出来的威力可想而知,观众不见得只冲着你冯导的面子就进得影院,5亿票房才是重点,冯小刚毕竟不是玩文艺腔玩小众的人。所以,我指看到了“After shock”,的确也只看到了震后的故事,至于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对不起,真的没看到。
有人要质疑了,这样的电影,你哭了吗,你哭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这样不就成功了。我承认,我当时还是看得哭了,当那位苦难的母亲做出这种一生中最为悲惨的抉择,哪个孩子生或死都还不如让她自己去死的状况时,当32年后母亲对着当年她选择不救的女儿下跪时,我是哭了。当时,这些感动远比我想得要少,少很多。其实这又是冯导猛的地方了,当年《天下无贼》出来的时候,就有人在说他在透支他在观众中累计的信用了,现在他更是越发自我地独孤求败了。唐山大地震似乎已经离我们远了点,但是这样的国难我们08年才经历过,冯小刚深知这样的国难,这样的所谓能让观众哭的引发点是必然的,谁可以在这样的灾难前面不会轰然倒塌?所以,甚至在电影公映前的宣传期间大放厥词,原话不得而知,大意就是,我要你们进影院观看的都哭,不哭就不是人,跟混蛋没有差,跟连砍十几个小孩的混蛋没什么差别!关于这点,在还没看电影前,我就比较反感。如果一部电影的好坏标准是能否让人哭,那是不是唐山大地震根本不要紧,好多电影能让人哭得更凶!更何况冯导事先就把观众对电影的反映和态度提高到一个道德层面,混蛋的道德总好不到哪里去吧,你懂的。不哭就变成一个混蛋,太扯!连砍小孩的那谁,那更是一种精神已经被压迫到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只好去消灭更弱小的群体以证明自己的强大,这跟看您这电影哭不哭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然,《唐山大地震》本身还是一部相对不错的电影,只是要从什么角度来看,但它对我而言,不可能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冯导用了如此大的一个名字,以至于如果有人要再拍一部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的话,已然不可能用该名字。《辛特勒名单》这样的电影才能站在伟大的行列,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国内电影真的与真正的好电影差了很多。《唐山大地震》没有关乎到整个民族,我们甚至看不到当时整个社会背景,当时唐山人民的生活状态,震后那些苦难的人的全民状态。这样的题材拍出来,应该会让人对历史有一种敬畏感,历史是不能侵犯的。冯导如果对历史有敬畏感,对观众有敬畏感,对电影有敬畏感,就不会在电影中时不时拿出“剑南春”来喝点小酒,用中国人寿来上点小保,反正“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植入式广告还是随处可见,真是不得不服。
回到电影本身,如果说电影的核心本质讲故事而言,冯小刚一直做得不错。作为一个比较懂本土电影和观影人心态的导演,他很懂得讲故事和处理细节。所以,他要你哭,还是真可以把人弄哭了,只是下次不要有如此过激的言语便好,省得先引人反感。
值得一赞的是片子各演员,从小演员到徐帆到陈道明到陈瑾到张静初到李晨,每个人都演得张弛有力。这部电影才让我真正再次看到了一个好的演员是怎么样的,徐帆简直演得无可挑剔,实在是厉害。陈道明则以一贯的入目三分的表演压住了整个电影的基调和气场,老戏骨!张静初,在后半段的表演,情绪控制得很好,功力很好。这个灵性的演员,如今演得越来越自如。
当然,不管电影本身如何,它带给我们总是或多或少的思考。天灾人祸,我们要做的,还是珍惜!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