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秒,32年”,

让久未动笔的我,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唐山大地震》,初闻片名,便不自觉的将它归属到灾难片一类,其实不然,地震只是电影故事情节的背景,影片要讲述的故事用原著的书名“余震”二字即可概括。23秒的天崩地裂留下的是32年心灵的余震,被摧毁的房屋可以重建,满目的废墟可以被清理干净,时间可以让这城重建复兴,只是内心世界的崩溃与坍塌是无法重建的,正如主题歌里唱的:
“23秒32年,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挖开记忆的那捧土,
就像经历一场没有麻醉的手术。”
三十多年过去了,生者就守着这些心灵深处的废墟过日子。灾难过后,失去亲人的痛苦如刀绞般,伴随着那些活下来的人,伴随他们日后每一天的支离破碎,唯有亲情,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也是让我们泪流不止的原因。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原本平凡幸福的四口之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救孩子,父亲被压死在坍塌的楼板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被同一块水泥板压在两边,年轻的母亲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无论如何只能救一个孩子。就是这个选择,让这位母亲自责了32年,让“被牺牲”的姐姐怨恨了32年,让幸存的弟弟背负了32年,32年的日夜煎熬,内心的伤口永远都在流血,这伤、这痛、这恨,要如何平复呢?姐姐地震后被收养,从此失忆,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实际上是记得太清楚,母亲说的“救弟弟”这三个字长在她耳朵里,绝望时滑落的泪水原本以为可以洗去伤痛的记忆,哪知这被遗弃的恨却越发清晰,犹如铁水般浇注于心。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又何尝不是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挣扎。她也有恨,满腔的恨,只不过她的“恨”是遗憾,她恨地震中死去的是深爱自己的丈夫而不是自己,她恨关键时刻没有能力拯救一双儿女而不得不舍弃女儿,她恨辜负了家人的期望没能把儿子送进大学,她恨………这恨无从提起,无人倾诉,亦无法释怀。有多恨,就有多爱;有多坚持,就有多痛苦。到头来会发现,血浓于水,亲人永远是亲人。爱,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幸好故事有个完美的结局,姐姐回到了出生地唐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完美的结局是好的,让所有的坚持都变得值得,让所有美好的心愿都能有个好的归宿。
“感恩、博爱、开放、超越”八个字被印在一块毛巾上,发放给在唐山观看首映的观众,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抚慰与安慰。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我们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生命,“感恩、博爱、开放、超越”!
“23秒32年,
耳朵塞满了孤独,
我听不见幸福,
挖开记忆的那捧土,
就像经历一场没有麻醉的手术。”
三十多年过去了,生者就守着这些心灵深处的废墟过日子。灾难过后,失去亲人的痛苦如刀绞般,伴随着那些活下来的人,伴随他们日后每一天的支离破碎,唯有亲情,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也是让我们泪流不止的原因。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原本平凡幸福的四口之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救孩子,父亲被压死在坍塌的楼板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被同一块水泥板压在两边,年轻的母亲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无论如何只能救一个孩子。就是这个选择,让这位母亲自责了32年,让“被牺牲”的姐姐怨恨了32年,让幸存的弟弟背负了32年,32年的日夜煎熬,内心的伤口永远都在流血,这伤、这痛、这恨,要如何平复呢?姐姐地震后被收养,从此失忆,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实际上是记得太清楚,母亲说的“救弟弟”这三个字长在她耳朵里,绝望时滑落的泪水原本以为可以洗去伤痛的记忆,哪知这被遗弃的恨却越发清晰,犹如铁水般浇注于心。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又何尝不是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挣扎。她也有恨,满腔的恨,只不过她的“恨”是遗憾,她恨地震中死去的是深爱自己的丈夫而不是自己,她恨关键时刻没有能力拯救一双儿女而不得不舍弃女儿,她恨辜负了家人的期望没能把儿子送进大学,她恨………这恨无从提起,无人倾诉,亦无法释怀。有多恨,就有多爱;有多坚持,就有多痛苦。到头来会发现,血浓于水,亲人永远是亲人。爱,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幸好故事有个完美的结局,姐姐回到了出生地唐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完美的结局是好的,让所有的坚持都变得值得,让所有美好的心愿都能有个好的归宿。
“感恩、博爱、开放、超越”八个字被印在一块毛巾上,发放给在唐山观看首映的观众,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抚慰与安慰。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我们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生命,“感恩、博爱、开放、超越”!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