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略特勤组》有感

关于价值观
哈佛法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http://www.justiceharvard.org/),第一节就提出一个问题“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另外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作为火车司机的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 ”
(引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299407/,价值观的代价)
如果不是5:1,而是3:1呢?2:1呢?1000:1呢?5000:1呢?
或者换个假设,如果你是亲手直接杀一个而间接救活5个,或者直接放一个而间接导致另5个死呢?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会不会导致选择的不同?
正义与公平听起来总是一件美好的东西,可正义与公平总是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
在这部电影中,恐怖分子Y选择了53条人命换取穆斯林国家更多的人命,当然他也明白他的条件十有八九得不到满足,代价会远远不止53。当然这些额外的损失将被他认为是对罪恶的美国人的惩罚,因而他觉得他是正义的。刑讯逼供者H,他选择虐待恐怖分子,甚至伤害他的无辜的亲人,来获取炸弹的位置,他同时牺牲的还有自己,他清楚自己将被认定为恶魔,他清楚自己将为人所不齿,他清楚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但他认为用这些代价来拯救上百万生命是值得的,他的行为是正义的。FBI探员B及其它几人,他们尽管有些细微差别,尽管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表达价值观,但总体来说我觉得他们属于一类人,代表着我们这些一般的普罗大众们,这几个人才是本片讨论的主角。他们的价值观矛盾复杂,发生了几次转变,先是其所谓宪法道义人权排第一位,因而无法忍受虐待恐怖分子的行为,而后转变为亲手用刀割在恐怖分子身上,然后看到女人和孩子的时候又心软了,然后得知有第四枚炸弹后,又想把孩子带进来,在然后听了H逼到尽头的一席话,最终选择放弃百万人生命来拯救两个小孩。(当然最后一幕Y也做了另一个选择,明知炸弹爆炸无法挽回,于是选择自杀来拯救自己和H的孩子们)
矛盾而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就是一般大众们的价值观。其实话说回来,我们本来都是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而是在社会,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事,有正面,有负面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同时,价值观也是由我们主观决定的,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就像是一条公理,可以因此衍生出N多定理,但其本身却是没有理由的。比如女性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比如恶法非法的争论,比如同性恋逐渐被认可等等。当然你活在现代社会对这些问题也许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对于异议表示不理解,这是正常的,要知道从既定的价值观出发来试图理解任何由于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行为,永远是无法理解的,而且如果争论起来,是永远争不出对错的。而以前那些与现时不同的社会的人们,也不理解我们。举个例子,古人非常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毁伤,因而当时剃光头是一种非常令人羞耻的极刑,而今天光头随处可见,平常大家也会习以为常的按时剪头发。价值观本没有对错,只是我们选择了哪一种对,哪一种错而已。
(此段涉及政治观点,政治立场较强者请避之)
前几天看中大学生会立雕像的时候听到一句话,民主不需要理由。听起来义正言辞冠冕堂皇的一句话,此言一出全场叫好。我100%支持民主,但我不同意这句话。设想一个情况,一边是民主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边不民主但生活自由幸福,如何选择?其实不论如何选择,甚至不做选择,只要开始分析这个问题,就说明民主需要理由了。因为个人认为,追求生活自由幸福可以不需要理由,民主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在理想情况下,在完美的假设中,精英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体系(当然理想情况完美假设是永远达不到的,所以民主往往还是必须的)。当然也许有人认为为了民主可以牺牲生活幸福,关于这个,我自己的看法是为了长远利益做短暂牺牲是可取的,但最终目标还是生活幸福而民主是手段。试想当年日本金融受到美国狙击,当绝大多数民众对局势发生错误判断时,假设政府是看清了形势的,应该如何处理?民意并不总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民意也很容易受到媒体与舆论的影响。就算是民主如美国,也不能说完全就是民意的结果。当选的总统往往与华尔街以及钢铁工会的意志不无关系,而美国的总统选举看起来甚至有点像造星运动,而资金能给这种造星带来更大的优势。民主的本质不是在于选出最好的领导人,而是一种保证人民赋予政府的权力与人民的利益一致的手段,是一种监督,激励和反馈的机制,换言之你不为民着想人民就可以让你滚蛋。只要保证了利益一致,不靠投票来选人又有何不可?利益不一致,一人一票做做样子又有什么意义?扯远了,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民主需要理由。而我支持民主,是因为按照我的价值观有充分的理由支持民主。
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价值观体系下,也许并不一定所有人都会觉得民主理所当然。如在古代人们推崇忠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时候,人们更多需要的是一位明君,而不是民主。
因此,对于“民主”等判断,是需要理由的,而且是基于个人先天后天的价值观的,而对于价值观,如“民主需不需要理由”的选择,却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有时,价值观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深远很多。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我们的行为都是经过有意无意价值观选择后的结果。雷锋叔叔乐于助人,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假设他看到一位过马路老太太需要帮助的场景。这时,雷锋同志有两种选择:一、帮;二不帮。如果他选择帮,成本是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精力付出(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额外做一个决定及其执行此决定所带来的人称“麻烦”的东西也是有成本的,比如很多人看到老人上车不是不想让座,而是不想出这个风头,懒得多个事),而收益是良心的安稳和愉悦。如果他不帮,成本是良心的谴责与难过,而收益是时间与精力机会成本的节省。对于雷锋同志来说,在他的价值观体系里,帮助别人的收益比他人高,而成本比他人低,于是他往往选择执行帮助。关于这种逻辑,在金融/经济里有一套专门的理论叫Utility Theory。
当然影片是虚假的,我们也许用不着做如此人命关天的选择,而本片关于价值观的讨论的意义却正是在于,将这些我们懒于想,没想过要去想的东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强迫我们去思考。
关于价值观啊,正义公平等等的评论在豆瓣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多,其他的很多很好的观点就不重复了,接下来说说除此之外对影片的一些其他感受。
关于虚伪
这部电影深刻而丝毫不留情面的表现出了人虚伪的一面。在这部电影中,谁才是恶魔?炸了一座商场并杀了53个平民的恐怖分子?还是刑讯逼供甚至拿无辜的小孩开刀的H?或者他们都是恶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之前说了,这只是不同价值观的反映而已。就像古埃及人不觉得祭祀残忍,而现代人则觉得是。你说他们都不是恶魔都行,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正义服务而支付着自己认为值得或者必须的代价。
而重点在于,除了Y与H,在场其他人的反应。一言以蔽之,叫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肮脏的事情自己下不了手,就扔给别人做,别人做了,又骂别人是恶魔而对其表示不齿。就像拿把刀杀人,自己能圣人君子般高高在上的大骂刀子凶残一样。禽兽中最禽兽的一批,总是衣冠楚楚的。Y看透了,H看透了,在场的B们都被耍了,被Y和H两个人都耍了。看看本片中H的表现吧,就看最后一幕,要把两个孩子带进来的时候。也许他不提条件,两个孩子也就真给他带上来了,可最后时刻他变卦了,不做刀子了,他让B自己把两个孩子带进来,最终逼出了“救两个小孩,让那一百万人去死吧”的决定(看到这,我无耻的乐了。看本片我笑了两次,还有一次是在B真信了没有炸弹的时候)。
明许,默许这些残忍的事情发生,与亲手做这些事情果然还是不同的。可以自我欺骗,可以自我安慰,可以逃避责任,甚至愤怒的谴责施暴者。随着剧情的发展,B们的底线一次又一次的受到了挑战,而一次又一次的,他们都在这些挑战中妥协了,知道最后,H撒手不干,才出现了变化。这让人想起了Milgram实验。只要有那么点心理安慰(在此实验中是责任的转移),人类残忍的程度是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的,你我都逃不了。有趣的是对于H有一种理解是与B们一样。他自己也许也在不停的超越自己的底线,就像他一开始所说的,他必须要让Y相信他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而要超越自己的底线,他也需要B的支持。
总之就是,虚伪。
关于感官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双慧眼。这也将对价值观和人性的讨论串在了一起。
人是一种感官动物,感性往往影响着理性的判断。因而导致"it should be"和"it turns out to be"往往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B目睹的是核弹爆炸一百万人惨死的场景,而看不到H虐待两个无辜小孩的场景,也许他做的选择又会不同吧。那一百万中,得有多少这样的小孩儿们啊。切身感受到的,自己熟悉了解的,往往对人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闻里报道死了几千几万人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无关痛痒的一个数字,也许过个几天几年就没啥感觉了,而自己亲眼目睹一场死了一两个人的车祸,却可能会记一辈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偷了自己100块钱的小偷的憎恨,也许会远远超过一个贪污了100万公款出逃的官员,尽管那100万里面可能有100块钱就是你交的税金。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中国铁矿石谈判间谍案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收了八千万的四个人,而不关心7000亿的亏损是如何来的。如此等等等等。
总结一下,《战略特勤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五星推荐之。
哈佛法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http://www.justiceharvard.org/),第一节就提出一个问题“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另外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作为火车司机的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 ”
(引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299407/,价值观的代价)
如果不是5:1,而是3:1呢?2:1呢?1000:1呢?5000:1呢?
或者换个假设,如果你是亲手直接杀一个而间接救活5个,或者直接放一个而间接导致另5个死呢?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会不会导致选择的不同?
正义与公平听起来总是一件美好的东西,可正义与公平总是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
在这部电影中,恐怖分子Y选择了53条人命换取穆斯林国家更多的人命,当然他也明白他的条件十有八九得不到满足,代价会远远不止53。当然这些额外的损失将被他认为是对罪恶的美国人的惩罚,因而他觉得他是正义的。刑讯逼供者H,他选择虐待恐怖分子,甚至伤害他的无辜的亲人,来获取炸弹的位置,他同时牺牲的还有自己,他清楚自己将被认定为恶魔,他清楚自己将为人所不齿,他清楚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但他认为用这些代价来拯救上百万生命是值得的,他的行为是正义的。FBI探员B及其它几人,他们尽管有些细微差别,尽管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表达价值观,但总体来说我觉得他们属于一类人,代表着我们这些一般的普罗大众们,这几个人才是本片讨论的主角。他们的价值观矛盾复杂,发生了几次转变,先是其所谓宪法道义人权排第一位,因而无法忍受虐待恐怖分子的行为,而后转变为亲手用刀割在恐怖分子身上,然后看到女人和孩子的时候又心软了,然后得知有第四枚炸弹后,又想把孩子带进来,在然后听了H逼到尽头的一席话,最终选择放弃百万人生命来拯救两个小孩。(当然最后一幕Y也做了另一个选择,明知炸弹爆炸无法挽回,于是选择自杀来拯救自己和H的孩子们)
矛盾而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就是一般大众们的价值观。其实话说回来,我们本来都是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而是在社会,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事,有正面,有负面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同时,价值观也是由我们主观决定的,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就像是一条公理,可以因此衍生出N多定理,但其本身却是没有理由的。比如女性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比如恶法非法的争论,比如同性恋逐渐被认可等等。当然你活在现代社会对这些问题也许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对于异议表示不理解,这是正常的,要知道从既定的价值观出发来试图理解任何由于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行为,永远是无法理解的,而且如果争论起来,是永远争不出对错的。而以前那些与现时不同的社会的人们,也不理解我们。举个例子,古人非常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毁伤,因而当时剃光头是一种非常令人羞耻的极刑,而今天光头随处可见,平常大家也会习以为常的按时剪头发。价值观本没有对错,只是我们选择了哪一种对,哪一种错而已。
(此段涉及政治观点,政治立场较强者请避之)
前几天看中大学生会立雕像的时候听到一句话,民主不需要理由。听起来义正言辞冠冕堂皇的一句话,此言一出全场叫好。我100%支持民主,但我不同意这句话。设想一个情况,一边是民主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边不民主但生活自由幸福,如何选择?其实不论如何选择,甚至不做选择,只要开始分析这个问题,就说明民主需要理由了。因为个人认为,追求生活自由幸福可以不需要理由,民主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在理想情况下,在完美的假设中,精英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体系(当然理想情况完美假设是永远达不到的,所以民主往往还是必须的)。当然也许有人认为为了民主可以牺牲生活幸福,关于这个,我自己的看法是为了长远利益做短暂牺牲是可取的,但最终目标还是生活幸福而民主是手段。试想当年日本金融受到美国狙击,当绝大多数民众对局势发生错误判断时,假设政府是看清了形势的,应该如何处理?民意并不总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民意也很容易受到媒体与舆论的影响。就算是民主如美国,也不能说完全就是民意的结果。当选的总统往往与华尔街以及钢铁工会的意志不无关系,而美国的总统选举看起来甚至有点像造星运动,而资金能给这种造星带来更大的优势。民主的本质不是在于选出最好的领导人,而是一种保证人民赋予政府的权力与人民的利益一致的手段,是一种监督,激励和反馈的机制,换言之你不为民着想人民就可以让你滚蛋。只要保证了利益一致,不靠投票来选人又有何不可?利益不一致,一人一票做做样子又有什么意义?扯远了,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民主需要理由。而我支持民主,是因为按照我的价值观有充分的理由支持民主。
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价值观体系下,也许并不一定所有人都会觉得民主理所当然。如在古代人们推崇忠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时候,人们更多需要的是一位明君,而不是民主。
因此,对于“民主”等判断,是需要理由的,而且是基于个人先天后天的价值观的,而对于价值观,如“民主需不需要理由”的选择,却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有时,价值观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深远很多。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我们的行为都是经过有意无意价值观选择后的结果。雷锋叔叔乐于助人,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假设他看到一位过马路老太太需要帮助的场景。这时,雷锋同志有两种选择:一、帮;二不帮。如果他选择帮,成本是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精力付出(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额外做一个决定及其执行此决定所带来的人称“麻烦”的东西也是有成本的,比如很多人看到老人上车不是不想让座,而是不想出这个风头,懒得多个事),而收益是良心的安稳和愉悦。如果他不帮,成本是良心的谴责与难过,而收益是时间与精力机会成本的节省。对于雷锋同志来说,在他的价值观体系里,帮助别人的收益比他人高,而成本比他人低,于是他往往选择执行帮助。关于这种逻辑,在金融/经济里有一套专门的理论叫Utility Theory。
当然影片是虚假的,我们也许用不着做如此人命关天的选择,而本片关于价值观的讨论的意义却正是在于,将这些我们懒于想,没想过要去想的东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强迫我们去思考。
关于价值观啊,正义公平等等的评论在豆瓣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多,其他的很多很好的观点就不重复了,接下来说说除此之外对影片的一些其他感受。
关于虚伪
这部电影深刻而丝毫不留情面的表现出了人虚伪的一面。在这部电影中,谁才是恶魔?炸了一座商场并杀了53个平民的恐怖分子?还是刑讯逼供甚至拿无辜的小孩开刀的H?或者他们都是恶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之前说了,这只是不同价值观的反映而已。就像古埃及人不觉得祭祀残忍,而现代人则觉得是。你说他们都不是恶魔都行,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正义服务而支付着自己认为值得或者必须的代价。
而重点在于,除了Y与H,在场其他人的反应。一言以蔽之,叫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肮脏的事情自己下不了手,就扔给别人做,别人做了,又骂别人是恶魔而对其表示不齿。就像拿把刀杀人,自己能圣人君子般高高在上的大骂刀子凶残一样。禽兽中最禽兽的一批,总是衣冠楚楚的。Y看透了,H看透了,在场的B们都被耍了,被Y和H两个人都耍了。看看本片中H的表现吧,就看最后一幕,要把两个孩子带进来的时候。也许他不提条件,两个孩子也就真给他带上来了,可最后时刻他变卦了,不做刀子了,他让B自己把两个孩子带进来,最终逼出了“救两个小孩,让那一百万人去死吧”的决定(看到这,我无耻的乐了。看本片我笑了两次,还有一次是在B真信了没有炸弹的时候)。
明许,默许这些残忍的事情发生,与亲手做这些事情果然还是不同的。可以自我欺骗,可以自我安慰,可以逃避责任,甚至愤怒的谴责施暴者。随着剧情的发展,B们的底线一次又一次的受到了挑战,而一次又一次的,他们都在这些挑战中妥协了,知道最后,H撒手不干,才出现了变化。这让人想起了Milgram实验。只要有那么点心理安慰(在此实验中是责任的转移),人类残忍的程度是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的,你我都逃不了。有趣的是对于H有一种理解是与B们一样。他自己也许也在不停的超越自己的底线,就像他一开始所说的,他必须要让Y相信他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而要超越自己的底线,他也需要B的支持。
总之就是,虚伪。
关于感官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双慧眼。这也将对价值观和人性的讨论串在了一起。
人是一种感官动物,感性往往影响着理性的判断。因而导致"it should be"和"it turns out to be"往往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B目睹的是核弹爆炸一百万人惨死的场景,而看不到H虐待两个无辜小孩的场景,也许他做的选择又会不同吧。那一百万中,得有多少这样的小孩儿们啊。切身感受到的,自己熟悉了解的,往往对人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闻里报道死了几千几万人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无关痛痒的一个数字,也许过个几天几年就没啥感觉了,而自己亲眼目睹一场死了一两个人的车祸,却可能会记一辈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偷了自己100块钱的小偷的憎恨,也许会远远超过一个贪污了100万公款出逃的官员,尽管那100万里面可能有100块钱就是你交的税金。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中国铁矿石谈判间谍案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收了八千万的四个人,而不关心7000亿的亏损是如何来的。如此等等等等。
总结一下,《战略特勤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五星推荐之。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