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的不只是风尘,是人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先说个题外话,打“恋恋风尘”
一开始多打了个g,于是搜狗拼音出来“连连奉承”
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
一开始是抱好看闷片的心态来的,毕竟之前经受了艾德伍德那些片子的不知所云的洗礼,想着说 好歹有点故事情节 ,我就能耗下去,
的确我耗下去了。
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片子,我硬是用了4天看完。
刚开始,是火车前进的景象,哐当哐当,接着过地洞,接近洞口,黑暗光圈扩大,似乎是在提醒“风尘”的开始,接着火车在山间穿行光线明明暗暗,冷色调的电影,火车节奏现实的昏昏欲睡。
然后男女主出现了,男的寸头,女的齐耳短发,一对都着学生装,站得很近,从他们的对话不难看出,打小一个村甚至是两扇门隔着长大的,彼此很熟悉,熟悉到自然流露出亲昵而责备的语气。
他们一起走过长长的铁轨,回到住的村,很穷,所以穷的连饭都有些吃不饱的人们匠气沉沉,没有人有跟孩子因材施教,鼓励教育的闲心,小孩调皮或者贪吃,大人满大街追着叫骂和打,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侯孝贤的处理的镜头是以一个村中人的视角看着这一切,在我们眼里未免会显得日子太过冗长,单调,但我们生活的世界何尝不是让我们感觉日复一日呢?正因为这是生养他的地方,没有批判,没有刻意矫情或抬高,没有文绉绉的书面语,人与人之间用闽南语谈论的话题永远围绕“生活费”,“饭钱”,所以阿远和阿云远去,在台北的打工显得那么自然,年轻人不都是这样吗?
真实的令人感叹。
其实他们一群偏远山村里走出来的少年少女在台北能发生什么呢?在遵纪守法的框架下,也就是当份低薪又偶尔受点欺负的学徒,有空了年轻人聚在一起。路边摊聚聚餐,喝喝啤酒,虽然脸庞仍然溢着青春的油光,但言谈间已多了父辈间的腔调。
就是在这样淡而无味,现实的生活里,仍是能看出阿云和阿远的感情在微微发酵。
分享家中来信,相约买鞋,再一起回家,日子就是这么过着,偶尔有的小插曲都似乎比片外的我的生活还要平淡。
比现实,你赢了啊,侯导。
就这么相互扶持着在台北这个城市底层活着,年少的青涩甜蜜此时又酝酿出一股相依为命的味道,有了些回甘。
阿远的脸神情变的坚毅,原本清瘦的身体渐渐有了男子汉的线条,阿云的头发长长了,披肩直发,用发箍箍起,两人成长着,并行着,像是两株同类的生长得相近植物,枝条有时轻拂过对方,从叶片将无声心意传入对方的脉络,而地底下根早已相连。
如果能这样下去,当然也很好,平和而宁静幸福的人生。
只是阿远当了兵,暂时离开了阿云,于是两人靠书信沟通。
此时已入夜,阿远在暖色调的昏黄灯光反复的读着阿云的信:“阿远,你当兵过得还好吗?。。。。。。我和朋友去看了电影,这是影票。。。。。。你还有387天回来,倒过来数真的很漫长。”
昏黄的灯光,泛黄的信纸,柔和的闽南语将远方的恋人的思念和淡愁渲染的满室柔情,阿远的眼帘低垂,眼神温和,半空的拳的指端拈着信纸,他低着头,却虔诚的像是膜拜一种尘埃里的花。
但尘世之间的我们怎么会相信最美好的就是那一刻的满足,而甘愿将最美的感情流滞?
于是 我看着,“查无此人”的信件被退回,阿远的等待落了空,阿云嫁给了传递他们信件的邮差。
是我,也会最终妥协嫁给一个能把爱天天带到身边的男人吧,即使,那份爱原本不出自于他。
此剧的高潮是在阿远收到自家弟弟的来信,得知阿云结婚的消息后。
他只是躺在曾经读着阿云的信的木板床上,空空的看着上铺的木板,看着看着,突然痛苦的紧闭眼睛,脸上脖子上,手背上青筋突起,愤怒而绝望的锤击着床,一拳一拳,质问着,发泄着,陪伴着自己的长久以来的隐隐的信念崩塌的,只是,一拳拳砸向模板的声,
“嘭!嘭嘭!嘭!”介于少年尾梢的阿远,终于情绪爆发的流下了泪,泪涌向床板,被拳头砸进被褥,枕席。
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
生有所恋,即使生活晦暗平淡流露腐朽,即使作为一抹亮色和一段早已铭心刻骨的被恋的你已远去
我仍然会有我现世安稳,平淡宁静的人生。
一开始多打了个g,于是搜狗拼音出来“连连奉承”
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
一开始是抱好看闷片的心态来的,毕竟之前经受了艾德伍德那些片子的不知所云的洗礼,想着说 好歹有点故事情节 ,我就能耗下去,
的确我耗下去了。
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片子,我硬是用了4天看完。
刚开始,是火车前进的景象,哐当哐当,接着过地洞,接近洞口,黑暗光圈扩大,似乎是在提醒“风尘”的开始,接着火车在山间穿行光线明明暗暗,冷色调的电影,火车节奏现实的昏昏欲睡。
然后男女主出现了,男的寸头,女的齐耳短发,一对都着学生装,站得很近,从他们的对话不难看出,打小一个村甚至是两扇门隔着长大的,彼此很熟悉,熟悉到自然流露出亲昵而责备的语气。
他们一起走过长长的铁轨,回到住的村,很穷,所以穷的连饭都有些吃不饱的人们匠气沉沉,没有人有跟孩子因材施教,鼓励教育的闲心,小孩调皮或者贪吃,大人满大街追着叫骂和打,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侯孝贤的处理的镜头是以一个村中人的视角看着这一切,在我们眼里未免会显得日子太过冗长,单调,但我们生活的世界何尝不是让我们感觉日复一日呢?正因为这是生养他的地方,没有批判,没有刻意矫情或抬高,没有文绉绉的书面语,人与人之间用闽南语谈论的话题永远围绕“生活费”,“饭钱”,所以阿远和阿云远去,在台北的打工显得那么自然,年轻人不都是这样吗?
真实的令人感叹。
其实他们一群偏远山村里走出来的少年少女在台北能发生什么呢?在遵纪守法的框架下,也就是当份低薪又偶尔受点欺负的学徒,有空了年轻人聚在一起。路边摊聚聚餐,喝喝啤酒,虽然脸庞仍然溢着青春的油光,但言谈间已多了父辈间的腔调。
就是在这样淡而无味,现实的生活里,仍是能看出阿云和阿远的感情在微微发酵。
分享家中来信,相约买鞋,再一起回家,日子就是这么过着,偶尔有的小插曲都似乎比片外的我的生活还要平淡。
比现实,你赢了啊,侯导。
就这么相互扶持着在台北这个城市底层活着,年少的青涩甜蜜此时又酝酿出一股相依为命的味道,有了些回甘。
阿远的脸神情变的坚毅,原本清瘦的身体渐渐有了男子汉的线条,阿云的头发长长了,披肩直发,用发箍箍起,两人成长着,并行着,像是两株同类的生长得相近植物,枝条有时轻拂过对方,从叶片将无声心意传入对方的脉络,而地底下根早已相连。
如果能这样下去,当然也很好,平和而宁静幸福的人生。
只是阿远当了兵,暂时离开了阿云,于是两人靠书信沟通。
此时已入夜,阿远在暖色调的昏黄灯光反复的读着阿云的信:“阿远,你当兵过得还好吗?。。。。。。我和朋友去看了电影,这是影票。。。。。。你还有387天回来,倒过来数真的很漫长。”
昏黄的灯光,泛黄的信纸,柔和的闽南语将远方的恋人的思念和淡愁渲染的满室柔情,阿远的眼帘低垂,眼神温和,半空的拳的指端拈着信纸,他低着头,却虔诚的像是膜拜一种尘埃里的花。
但尘世之间的我们怎么会相信最美好的就是那一刻的满足,而甘愿将最美的感情流滞?
于是 我看着,“查无此人”的信件被退回,阿远的等待落了空,阿云嫁给了传递他们信件的邮差。
是我,也会最终妥协嫁给一个能把爱天天带到身边的男人吧,即使,那份爱原本不出自于他。
此剧的高潮是在阿远收到自家弟弟的来信,得知阿云结婚的消息后。
他只是躺在曾经读着阿云的信的木板床上,空空的看着上铺的木板,看着看着,突然痛苦的紧闭眼睛,脸上脖子上,手背上青筋突起,愤怒而绝望的锤击着床,一拳一拳,质问着,发泄着,陪伴着自己的长久以来的隐隐的信念崩塌的,只是,一拳拳砸向模板的声,
“嘭!嘭嘭!嘭!”介于少年尾梢的阿远,终于情绪爆发的流下了泪,泪涌向床板,被拳头砸进被褥,枕席。
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
生有所恋,即使生活晦暗平淡流露腐朽,即使作为一抹亮色和一段早已铭心刻骨的被恋的你已远去
我仍然会有我现世安稳,平淡宁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