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精神”的痉挛——观《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爱情这个话题,古老如生物化石,仿佛坚固而不朽,但在生命永恒的痛苦和孤独中,在时间这个短命鬼的金箍里炽烈到苍白、丰艳到扭曲的爱情让两具心灵如如丧胆游魂般羸弱易碎。破碎中又寻求圆满。在恋爱中从一而终、买椟还珠或是趔趄跛行的人们从来都不知如何更好解构或拾整爱情的妍姿秀貌。在各个时空的弹道里,爱的流弹以不同的偏向力给春心荡漾初尝“禁果”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内伤:有死生相契却因奸邪构陷而不得善终的伉俪,如《桃花扇》里侯、李之姻;有风光万里却因伦理礼教挞伐而支离破碎的情缘,如《雷峰塔》里的许、白之恋。永远那么神秘而耐人寻味,在爱情的身上,似乎持久地散发着大理石的清寒高贵的光辉,又混融青草的柔熟混茫的气息,黏糊交错着距离,亲密孕育着陌生。正像人们所说的,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陌生,如果说爱情带给初次体验者的是新奇和惶乱那么在激情的逐步升温和“攻防”逐渐撇开理性转为白热化的时候,矛盾和折磨也随之而来。从现代诗执牛耳者穆旦的《诗八首》到刚看过不久的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关于爱情悖论的问题深深震动着我,被赋予了美好愿望的神性的爱和现实的琐碎乖戾面孔似乎永不调和,它们的角力如地震波般在记忆和心灵上留下裂痕。执迷于爱情童话的人们想象一切从未发生,然而记忆里的裂缝是纵使时间也无法弥合的。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透过它朴拙、纯净而幽颐的细节传导出这一信号。
电影的中文译名有其他几个个版本,因其俗气级数均高于这一雅号而被我国观众的审美眼光歼灭了,留下这缕“永恒阳光”费人思量。一是,从影片人物来看,
我看不出从何拾得美丽心灵,再者是永恒阳光从何处来,或掉过头来,和题目相对的平庸、短暂和晦暗又在哪里?
影片的情节不算太复杂,讲的是约耳和克莱门汀这对贫贱鸳鸯在蒙塔克海滩一见倾心,在一段甜蜜期后因为情感罅隙,女方到一名著名精神病教授管辖的公司里消除了和约耳的这段回忆。尔后被昔日女友陌生化的约耳在得知事情原委后也找到该教授实施手术。影片的关节在于主人公约尔在手术过程中拼命想拦截住一掠而逝的珍贵记忆,那种既厌腻又渴望复燃的对恋情的复杂心理。导演采用倒叙的叙事结构和意识流的方法将思考的维度纵深到主人公的童年和孤独、遗忘和被遗忘的空白中去。约耳在手术终结之前再三嘱咐克莱在蒙塔克海滩不见不散当记忆里的一切如浓雾消散,约耳又被发落到怅然的现实中,镜头被撤回摇移到开片时的一幕,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和每天搭乘同一班次列车的约耳清晨在列车上撞见了发型炫酷举止乖张性情火爆的克莱,他们再度无法自拔地陷进恋爱里。最后结局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们听见了彼此在做记忆删除手术前的独白录音(录音的来源是那间精神病实验公司的护士,她因一次毫不知情的删除记忆经历而错过了与自己心爱博士的爱情,明白真相后她为了挽回被扼杀的爱情而将录音带寄回给当事人们),他们无法忍受对方在当时的怨毒和毁谤及那段相互背叛的历史而彻底掰断关系。在走廊里,克莱说他们必须结束,转身离开,约耳喊了声“等等”,然后耸了耸肩,道了声 OK,预示着默认和尚存希望。
影片到此给我们留下疑问和惊叹号。为了了解影片情节和题目的联系,我搜索了这个故事的前身。片名出自英国18世纪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的一首诗《艾洛伊斯致亚伯拉德》(Eloisa to Abelard)。而蒲柏的这首诗又是根据法国12世纪时的一个爱情悲剧创作的。诗文如下
纯洁的维斯塔处女是多么快乐!
遗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遗忘,
美丽的心灵闪烁永恒阳光!
每次祈祷都被接受,每个愿望都可以放弃。
对于影片来说,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到底是抹去不幸的回忆修复撕裂的灵府,还是忍住永恒精神的痉挛,舔舐那美丽的伤口?编导的意图我不得而知。但我仍试图从片名背后的故事着手,找到它和电影间的节点以及“理想国”中的爱情和俗世力量在胶着间拨转的哀婉余音。
故事讲的是中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和他在天主教学校的学生之间的悲惨爱情及命运。
1118年,负文艺复兴先驱之盛名的亚伯拉德担任巴黎圣母院下属天主教学校的负责人期间,爱上他的学生艾洛伊斯(Heloise)。当时他将近40岁,而艾洛伊斯只有18岁。艾洛伊斯的叔叔是巴黎圣母院的大教士(Canon),她就居住在叔叔家。为了方便见面,亚伯拉德也寄宿到那里。亚伯以辅导功课为名和艾洛伊斯私会,不久两人诞下一个儿子。亚伯拉德怕名誉前途受损,便带着艾洛伊斯和孩子躲到乡下秘密结婚。艾洛伊斯的叔叔知道侄女被勾引又没有公开结婚之后,便雇佣了几个小流氓将亚伯拉德阉割。身心受重创的亚伯当了僧侣,艾洛伊斯也做了修女。两人从此像被打入伙地狱般隔绝往来——尽管后来亚伯拉德以通信的方式宽慰友人时提到他和艾洛伊斯的“姹紫嫣红”的恋情和“断井颓垣”下场。信件偶然转徙到艾洛伊斯手中,她心潮起伏之余执笔给心中的爱神飞去素笺。亚伯和朋友以及亚伯拉德和艾洛伊斯的部分通信如下:(向朋友描述他们相爱的情形)
我们假装在学习,可是所有时间都用来谈情说爱,我们不放过这渴望已久且来之不易的分分秒秒。我们更多的谈论爱情,而不是谈论摊开在面前的书;我们接吻的时间远远多于我们学习的时间。我们的双手很少抚摸书,更多的是在抚摸彼此的胸口。将我们的双眼拉在一起的是爱情,而不是书里的课文。为了避免引起怀疑,我们有时会有一些争执,但是那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不满;它们不代表愤怒,而是代表了一种最甜蜜的温柔。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探索了爱情世界中的角角落落,如果爱情本身还存在未知的部分的话,那么我们就去发现它。我们对这些快乐的无知使我们更乐意去追求它们,以至我们对彼此的饥渴从来没有停息过。
(艾洛伊斯写给亚伯的信:
亲爱的,就像全世界都知道一样,你一定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知道(如果你不再爱我)这对我不啻是一种最深的背叛和最残忍的打击,我失去了你,就好像失去了我自己一样;你也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失去你更让我难过了。悲伤越大,就越需要安慰,只要你才能给我安慰;你是我悲伤的唯一原因,只有你才有安慰我的力量。悲伤、欢笑和安慰,这些你都可以带给我;你对我有巨大的亏欠,尤其是一直以来我无条件的服从了你的所有要求,以至我没有力量在任何事情上反对你,我在你的命令中只找到了摧毁我自己的力量。说来奇怪,我甚至使我的爱变成了一种疯狂,我已经丧失了复原的希望了,这恰恰是我最需要的。只要你一有要求,我立刻就改变自己的服装和思想,只为了证明你既是我身体、也是我意识的拥有者。
上帝知道,除了你这个人以外,我并不寻求从你身上得到其他东西;我只要你这个人,其他都不要。我不要婚姻,不要财产,你知道它们不会带给我快乐和满足,我只要你。妻子的称谓也许更庄重或者更有价值,但是我更喜欢的词永远是爱人,要是你同意的话,情妇和娼妓也可以。我相信为了你,我越使自己显得卑微,我就越能使你高兴,对你声名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小。在那封你写给朋友的信中,你并没有忘记我们的过去;你复述了一些我劝阻你不要进行一场不明智的婚姻的理由。但是,你没有说我的其他想法,我宁愿爱情不愿婚姻,宁愿自由不愿束缚。上帝作证,如果国王愿意娶我,并且让我永久拥有天下的一切,那么对我来说,更珍贵更荣耀的不是成为他的皇后,而是成为你的情妇。[③]
从这两封信中,我如此震惊于一个中年哲学家有如此血气方刚的毛头小子的纯情和充溢于每条脉细血管的青春荷尔蒙。当然,更令人慨叹的还有他和恋人背负的世俗社会的声誉、名望及不可摇撼的伦理规则。在不幸散场后促使他们的命运最终可能相互交叉而最终天各一方的无形力量还应归结于艾洛伊斯在献身上帝忠实于美德和欲罢不能的爱情之间的摇摆和最后走向遗忘。很显然,影片和它名字背后的故事原型都展示了主人公试图斩断与自己生命紧紧相连的思想情感,但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奋力想扒除的是把自己埋葬在悲惨记忆的那个人,也是将他或她赐予对方的爱。而后者则更汲汲于摆脱爱和生活的轮番炙烤给自己灵魂带来的折磨和损耗。
参照对比完了这部电影和这个中古世纪令人泣涕的爱情,我说不出什么程式化的论调。我只想说,不管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多少硬痂,爱本身是没错的。因爱生恨的恋人们也不必过分地相互指责、攻讦,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常说生命只有一次,要倾尽全力演绎属于每个人的精彩,生命的密度不在乎长短,爱情又何尝不是呢?若说生命的无奈源于我们无法选择一个昌明或利于施展抱负的环境,无法选择出生和遗传基因,甚至无法选择不降临人世,那么爱情延伸的瓶颈在哪呢?可以拒绝自己不爱的人却无法推却爱人的个性甚或心理缺陷,可以抛离外力左右倾情去爱,去无法阻止当外力透过爱情边缘的世俗情感(如伦理)进行压迫时双方防线的溃退------林林总总的因由使得爱难以长久。是否可以导出这样一个结论:爱需要在各种推理和阻力间寻求制衡点,看那些执手相契到老仍琴瑟和谐的伴侣或许便是这样走来的吧。毕竟生命终将消逝,一切随即化为尘土,而爱情和它的痛苦也永远敏感而新鲜,一如跳动的脉搏和有节律的血液的潮汐。不论是它旺炙而饱满之时还是它如枯叶气息奄奄。一个形象的支撑就是影片中约耳力图终止删除手术带着克莱逃到记忆深处,最后躲到桌子底下的场景。有着成人面容的约耳渴望扼守在自己纯真简单而孤独的童年时代中和自己爱的人一起(成年容貌代表他具备爱的能力)。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