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那绝美的断背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知为什么,一直想看《断背山》。在2005年该片热播的时候,不记得因为什么原因没看成。
对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没什么偏见,反而觉得与普通题材相比,值得看的比率比较高。好像我也不是从来如此,年轻时对同性恋还是很抵触的,听到这三个字都觉得恶心。转变是在十一年前第一次去美国时,下班后无聊,又有着提高英语的热情,于是去小镇上的图书馆借来一盒盒的电影录影带(还不是VCD,更别说DVD了)。几乎看遍了图书馆书架上所有的电影。也看到书架上赫然摆着《Philadelphia》,这部同志电影。犹豫再三,可我是电影里的两位男主角的Fans,那两张面孔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加上这部影片获得了Oscar奖,而我当时任职的公司又有专门的“同性恋日”,于是就借来一看究竟。汤姆 汉克斯和丹泽尔 华盛顿的表演没有让我失望,我也象片中的乔一样,一开始对同性恋、艾滋病厌恶、不可接受,随着对安德鲁了解的加深,渐渐明白了,同性之间的爱恋也是一种爱,也一样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也是美好的,就象片中安德鲁向乔介绍的那段歌剧,优美又充满了激情。可惜我对片中那年轻的西班牙帅哥,安东尼奥 班德拉斯的印象却比较模糊了,只记得他对安德鲁的关切的眼神,毕竟年代太久远了。
后来,无可避免地从这里那里知道了《断背山》的情节片断,知道片中两个西部牛仔迫于传统的压力,最终没有在一起,也知道了影片最后那两件叠挂在一起的衬衫….. 于是心里升起不忍去看的感觉,但电影海报上两个微微颔首、眼睑低垂、身影相错的英俊牛仔在绝美、悠远、粗旷的风景衬托下,带有不出的忧愁和浪漫,至今萦绕脑际,挥之不去。不知为何,最近特别想看这部电影,可如今,这电影的video已很难寻到。于是找了剧本来看。终于率性的杰克和更循规蹈矩的恩尼斯跃然纸上。
恩尼斯的生活哲学是一定要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或许是年幼时父亲的暴力、残忍的暴力在他身上奏效了,他从不敢公然对抗主流文化。因此,他不敢、不想公开与杰克之间的关系,所以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正常与和谐”的现实与丰富而隐秘的内心的两个世界里。杰克,更加感性,但也知道面临的是多么巨大的障碍,在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支持时,只好尊重他的选择,也过着现实与内心这两个不同的生活。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63-1981年。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断背”已被西方世界宽容、理性地接受。在如今这个岁月,也许只有由李安,这个有深厚中国背景的导演拍这部片子,才能更好地诠释这种不得不屈服于主流文化,只好默默地隐忍、悄悄于内心忠实自我真实呼唤的生活状态的得与失。因为,在华人文化里,这种抑制内心的渴望,以求得主流文化认同的事还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内地,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里,还鲜有为了心中的珍爱,而不顾周围所有人的反对、异样眼光,不顾及“良心道德的谴责”,寻内心的召唤而动的。也许在港台,情形会好些,但华人文化原本就讲求“克己复礼”,这该就是片中恩尼斯的坚持。我也知道,在他的坚持中,孤独、痛苦、彷徨一定不会比杰克少的。不同之处在于,尼恩斯的坚持是自己选择的,杰克的坚持是不得不的。有时候想,这部电影之所以美丽是被他和他用内心对最初那份情感、激情、那份曾经的共鸣的忠实守候,用那种永恒,对抗了流失的时间、嬗变的世界和脆弱的生命而激发出来的。
《断背山》中让我唏嘘的还有杰克的那段经典台词,Tell you what, we coulda had a good life together! Fuckin' real good life! Had us a place of our own. But you didn't want it, Ennis! So what we got now is Brokeback Mountain! Everything's built on that! That's all we got, boy, fuckin' all. 我之所以无法quit 你, 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的绝美的最初!尤其是杰克最后的那句心声: How I wish I know how to quit you! 他用生命回答、实践了自己的问题。
另一个曾让我震惊的是一篇报道:
2008年1月22日,希斯•莱杰(Heath Ledger)被发现死于纽约曼哈顿集资楼的家中,年仅二十八岁。报导说,警察到场的时候,希斯莱杰已经死亡。美国纽约调查部门日前确认,希斯死因为过量混合服用止痛、镇静和抗抑郁等多种处方药。
对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没什么偏见,反而觉得与普通题材相比,值得看的比率比较高。好像我也不是从来如此,年轻时对同性恋还是很抵触的,听到这三个字都觉得恶心。转变是在十一年前第一次去美国时,下班后无聊,又有着提高英语的热情,于是去小镇上的图书馆借来一盒盒的电影录影带(还不是VCD,更别说DVD了)。几乎看遍了图书馆书架上所有的电影。也看到书架上赫然摆着《Philadelphia》,这部同志电影。犹豫再三,可我是电影里的两位男主角的Fans,那两张面孔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加上这部影片获得了Oscar奖,而我当时任职的公司又有专门的“同性恋日”,于是就借来一看究竟。汤姆 汉克斯和丹泽尔 华盛顿的表演没有让我失望,我也象片中的乔一样,一开始对同性恋、艾滋病厌恶、不可接受,随着对安德鲁了解的加深,渐渐明白了,同性之间的爱恋也是一种爱,也一样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也是美好的,就象片中安德鲁向乔介绍的那段歌剧,优美又充满了激情。可惜我对片中那年轻的西班牙帅哥,安东尼奥 班德拉斯的印象却比较模糊了,只记得他对安德鲁的关切的眼神,毕竟年代太久远了。
后来,无可避免地从这里那里知道了《断背山》的情节片断,知道片中两个西部牛仔迫于传统的压力,最终没有在一起,也知道了影片最后那两件叠挂在一起的衬衫….. 于是心里升起不忍去看的感觉,但电影海报上两个微微颔首、眼睑低垂、身影相错的英俊牛仔在绝美、悠远、粗旷的风景衬托下,带有不出的忧愁和浪漫,至今萦绕脑际,挥之不去。不知为何,最近特别想看这部电影,可如今,这电影的video已很难寻到。于是找了剧本来看。终于率性的杰克和更循规蹈矩的恩尼斯跃然纸上。
恩尼斯的生活哲学是一定要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或许是年幼时父亲的暴力、残忍的暴力在他身上奏效了,他从不敢公然对抗主流文化。因此,他不敢、不想公开与杰克之间的关系,所以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正常与和谐”的现实与丰富而隐秘的内心的两个世界里。杰克,更加感性,但也知道面临的是多么巨大的障碍,在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支持时,只好尊重他的选择,也过着现实与内心这两个不同的生活。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63-1981年。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断背”已被西方世界宽容、理性地接受。在如今这个岁月,也许只有由李安,这个有深厚中国背景的导演拍这部片子,才能更好地诠释这种不得不屈服于主流文化,只好默默地隐忍、悄悄于内心忠实自我真实呼唤的生活状态的得与失。因为,在华人文化里,这种抑制内心的渴望,以求得主流文化认同的事还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内地,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里,还鲜有为了心中的珍爱,而不顾周围所有人的反对、异样眼光,不顾及“良心道德的谴责”,寻内心的召唤而动的。也许在港台,情形会好些,但华人文化原本就讲求“克己复礼”,这该就是片中恩尼斯的坚持。我也知道,在他的坚持中,孤独、痛苦、彷徨一定不会比杰克少的。不同之处在于,尼恩斯的坚持是自己选择的,杰克的坚持是不得不的。有时候想,这部电影之所以美丽是被他和他用内心对最初那份情感、激情、那份曾经的共鸣的忠实守候,用那种永恒,对抗了流失的时间、嬗变的世界和脆弱的生命而激发出来的。
《断背山》中让我唏嘘的还有杰克的那段经典台词,Tell you what, we coulda had a good life together! Fuckin' real good life! Had us a place of our own. But you didn't want it, Ennis! So what we got now is Brokeback Mountain! Everything's built on that! That's all we got, boy, fuckin' all. 我之所以无法quit 你, 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的绝美的最初!尤其是杰克最后的那句心声: How I wish I know how to quit you! 他用生命回答、实践了自己的问题。
另一个曾让我震惊的是一篇报道:
2008年1月22日,希斯•莱杰(Heath Ledger)被发现死于纽约曼哈顿集资楼的家中,年仅二十八岁。报导说,警察到场的时候,希斯莱杰已经死亡。美国纽约调查部门日前确认,希斯死因为过量混合服用止痛、镇静和抗抑郁等多种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