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俗社会容不下道德先生

2009年陈可辛讲过一个很刺激我的话,每每想来都如鲠在喉。就是《十月围城》中孙中山关于民族大义的口白,在港台地区本是顺理成章之事,反而在大陆却时常听到反面意见,大体是讲这些道德宣讲会让人听起来肉麻,觉得很傻。陈可辛对于正派价值观在大陆难行其道很不理解,我听后无比羞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矫枉过正也是电影市场的年轻化浮躁化,在虚伪的主旋律分崩离析之后,新的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电影人还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思想工作做得多了,纯真的故事反倒不会讲了。
当下的年轻人很讨厌道德先生,不喜欢说教,《孔子》这样一部电影,显得很不合时宜。如同电影里孔子坚持的周礼受到了侍卫的讥笑一样,走在神与非神之间的“人”路上的《孔子》和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孔丘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于我看,作为传记电影的《孔子》,除了在某些桥段上处理不佳,大场面特技比较水之外,情节设置与叙事手法都属中规中矩,对白大段直接引用《论语》的白话版,说教味虽浓,但周润发的表演足以令人信服,其他演员表演也都传神,作为孔子的银幕初见,真的还不错。
对于孔子这个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解读方法,但只要从公利的角度上去阐释他,都难免与其设初衷背道而驰。就如电影中南子所言:“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孔子不是圣人,不是救世主,更不是宗教领袖,他只是一个追求古法的失意政客,一个言传身教的优秀导师,与我而言,他最伟大之处是总结了一套严格的道德体系,亲身实践成为一名道德楷模,规范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他的理想国是周礼之国,是一个崇尚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只有相信乌托邦的人才能实践他的思想,离开了这个语境,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反而被当权者利用成为禁锢文化的枷锁。理想主义者难以苟活世上,世俗社会容不下道德先生,但孔夫子的言行却永远流传下去,这套价值观至今还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孔子也曾说过从众心理的问题,大意是讲众人皆说好也未必是好,众人皆说恶也未必是恶,要判断大众的意见,往往看群众中的善人所拥护的和恶人所反对的,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少数服从多数,如何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实在是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关于网上的评分系统,我建议把看过影片的和没有看过影片的网友分开体现,《孔子》作为2010年的开年大戏,质量未必上乘,但非要在《阿凡达》的热情下加入对当权者反抗的感情色彩进来,给个将将4分,也未免有失公允吧。
当下的年轻人很讨厌道德先生,不喜欢说教,《孔子》这样一部电影,显得很不合时宜。如同电影里孔子坚持的周礼受到了侍卫的讥笑一样,走在神与非神之间的“人”路上的《孔子》和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孔丘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于我看,作为传记电影的《孔子》,除了在某些桥段上处理不佳,大场面特技比较水之外,情节设置与叙事手法都属中规中矩,对白大段直接引用《论语》的白话版,说教味虽浓,但周润发的表演足以令人信服,其他演员表演也都传神,作为孔子的银幕初见,真的还不错。
对于孔子这个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解读方法,但只要从公利的角度上去阐释他,都难免与其设初衷背道而驰。就如电影中南子所言:“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孔子不是圣人,不是救世主,更不是宗教领袖,他只是一个追求古法的失意政客,一个言传身教的优秀导师,与我而言,他最伟大之处是总结了一套严格的道德体系,亲身实践成为一名道德楷模,规范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他的理想国是周礼之国,是一个崇尚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只有相信乌托邦的人才能实践他的思想,离开了这个语境,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反而被当权者利用成为禁锢文化的枷锁。理想主义者难以苟活世上,世俗社会容不下道德先生,但孔夫子的言行却永远流传下去,这套价值观至今还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孔子也曾说过从众心理的问题,大意是讲众人皆说好也未必是好,众人皆说恶也未必是恶,要判断大众的意见,往往看群众中的善人所拥护的和恶人所反对的,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少数服从多数,如何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实在是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关于网上的评分系统,我建议把看过影片的和没有看过影片的网友分开体现,《孔子》作为2010年的开年大戏,质量未必上乘,但非要在《阿凡达》的热情下加入对当权者反抗的感情色彩进来,给个将将4分,也未免有失公允吧。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