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写在《闪亮的风采》旁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闪亮的风采》这个片子我是一直在看的,从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捡起。
然后这些年,看了很多遍。可能是在不同的国度里,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心情下,和不同的朋友一起,或者一个人。很难说明白,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了我,因为我自己也想不明白。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经想过要写下一些相关的文字记录心得,却往往不能完成。这次也是这样。有四五天了吧,重看了好几次,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写了三个开始,但都不是我想要的,就像我不明白为什么David的父亲为什么要一直冷酷残忍的对待自己的爱子。
剧中有这么一幕场景,David的父亲坐在家里老式留声机旁静静的品味《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背后的阳光淡淡的透过窗帘辉映在他身上。就那么低着头安静的品味,家人也都悄无声息。这样静谧的画面和温情时刻,让我想起的却是纳粹集中营、二战、人皮灯罩、堆积如山的金牙齿,还有那纷纷扬扬如同雪花一样飘落的焚化炉的灰烬……犹太民族经历的血腥与苦难和千年以来的颠沛流离,在整个人类的兴盛发展史上是一个最不理性的标记。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民族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和顶尖学者,却遭遇了这么多的挫折,更险遭种族灭绝的厄运!在二战之后的时代大背景里,我不知道有多少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是默默生存着的,他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感悟是怎样?我又想,一个如此钟爱甚至崇敬《拉三》的人,是不是一个没有良知和修养的莽夫?如果是有这样的一个莽夫,他对自己的爱子有怎样的仇恨,欲残之而后快呢?很难讲明白。
其实很难讲明白是因为出发点错了。他父亲无疑是爱David,而且是最深沉最厚重的父爱。他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自己对社会、政治、国家的认识,有自己对生命、幸福的感悟,更有最深重的生存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根植于犹太民族的血脉里边并且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思考方式。他所信奉的理念坚持的原则,是他度过难关的依靠,自然是成功的经验。他以这样的理解教育自己的孩子,寄托的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这其中有坚强、理性的一面,也有强权和罔顾反抗的暴戾——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这位老人其实是不公平的。无论是谁,经历了二战中的那段朝不保夕的,生命比牲畜还低贱的日子之后,还能活着已经是幸运,毕竟,能活着经历那种阴影是多少人曾经期盼的啊,而期盼的人中绝大的多数早被同种的人类加工成了日用品。
在如此苍凉的背景里书写生命,还在创伤中的人们自然把所有继承自历史的经验传递给了下一代,这也便造就了David不一样的童年。和父辈比起来饱暖安稳的生活是他童年的基调,天赋和后天的教育则让他过早的闪烁出夺目的光彩。他无疑有着特别的感受事物的方式,这种特殊的触觉让他能够比其他人更快的抓住音乐的本质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来,同时在世俗的层面他又是迟钝的:礼法、人情世故、正常的沟通统统不懂,他甚至欠缺正常社交所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天好像是为了印证公平吧。
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在他专注热爱的领域里沉醉磨练感悟,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大量的勤奋练习,达到了人类技巧的巅峰,成功挑战了《拉三》。然后,在大众的掌声中以颓然倒下告别舞台谢幕。
David真正的幸福人生其实是从远离人群开始。生理上的病态掩盖了他健康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给了他机会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经历物质上的困顿饥馑,经历人情冷暖。没有了掌声鲜花环绕,没有了尊敬爱戴的眼神,没有了亲情和友情,他在不同的环境里生存,在一家一家收容者之间流浪,仰仗别人的怜悯生活,甚至连弹琴的自由也没有。然后,上帝做了一件经常做的事情,他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一扇窗——David在一个雨夜偶遇的朋友提供了他住处和演奏的地方,从此他可以随时有食物,随时弹钢琴,有了很多的观众和爱慕者聚集在周围。这些人不嘲笑他颠倒啰嗦的语言怪诞的举止,为他的才华真诚的鼓掌。而他终于也可以只是为了对音乐的热爱而自由弹奏,不是为了比赛或是达成什么目标,纯粹是享受音乐享受生命。这个时期的David已经没有了俗世的一切名利枷锁的束缚,他的心灵回到了最原始纯真的状态,剩下的只有最纯粹简单的情绪,还有音乐,或者说还有爱。在自我的世界里他是自由的君王。
影片的后半段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剧情,David遇到了爱他懂他的人并喜结连理,然后复出演奏获得成功,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皆大欢喜。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是没有意见的,或者觉得无所谓。从常理来说David应该在哪个疗养院之类的地方穷困潦倒得病而死,终生不得重见天日什么的。真的没有关系。我始终能够记得和被感动的是这样一些瞬间:他穿着风衣在公园里边疯跑,一直一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跑着像个孩子;他全身赤裸只穿一件敞开的风衣在蹦床上跳着,听着音乐,微闭眼睛张开双臂好像在飞翔;他独自一人在海边赤裸裸的冲浪……还有那个瞬间他唯一的一次勇敢的抬起头用正常的语气怯懦但坚定的看着自己的爱人说:嫁给我。这些镜头在向人们重复的表达着表达了无数次的理念:坚持自由、平等、纯真的赤子之心,坚持爱、相信美好。在震撼人心的音乐杰作衬托之下(《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野蜂飞舞》、《拉三》、《热情》、《钟》、《匈牙利狂想曲2》、华丽的花腔女高音),这样的理念融合了音乐的力量深入人心。
细细品味,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按着既定的“自我”模式在走着。从表象上评价,有固执傲慢的父亲,胆小沉默的母亲,善良正义的餐馆女招待,孤单而充满神性的基督徒,历尽沧桑宽容慈爱的女星象师,当然还有纯真偏执自闭的天才男主角。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聚合在一个环境里边,因为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时点切入故事,让剧情沿着导演期望的轨迹发展,直到影片结尾夫妻两人站在David父亲的墓前。妻子问:what do you feel? 这个问题引发的讨论很有趣也很写实:
没什么。
什么都没有吗?
也许是我的错。也许是因为我。
你不能总是这样责怪自己
恩…对的,是不能责怪自己,对啊…不能责怪爸爸因为他已经不在了
但是你在。
哈哈,是啊我在。生活在继续,不是吗?……不能放弃。
……
分离多年的父子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达成了和解,彷佛彼此心有戚戚。其实他们分开过吗?他们彼此从未停止过思念。他们是相互憎恨吗?即便有了也早就淡了。没有什么仇恨不满能跑的过时间,更何况是父子之间。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句话并非解说善恶,其实是在讲:一念执着,一念解脱。有烦恼是为苦,才以得解脱为乐。当我们明白命运和缘分的既定,不在执着于自我感受和所谓原则,那么多个其他的“自我”才能映在心间,才能渐渐明白:那么些的“别人”,那么些的情孽牵连利益纷争,皆有因果。
如何?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_^
——这篇文字不是影评,就当做看片小记留下一点点感悟,给有共同喜欢的人。
然后这些年,看了很多遍。可能是在不同的国度里,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心情下,和不同的朋友一起,或者一个人。很难说明白,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了我,因为我自己也想不明白。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经想过要写下一些相关的文字记录心得,却往往不能完成。这次也是这样。有四五天了吧,重看了好几次,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写了三个开始,但都不是我想要的,就像我不明白为什么David的父亲为什么要一直冷酷残忍的对待自己的爱子。
剧中有这么一幕场景,David的父亲坐在家里老式留声机旁静静的品味《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背后的阳光淡淡的透过窗帘辉映在他身上。就那么低着头安静的品味,家人也都悄无声息。这样静谧的画面和温情时刻,让我想起的却是纳粹集中营、二战、人皮灯罩、堆积如山的金牙齿,还有那纷纷扬扬如同雪花一样飘落的焚化炉的灰烬……犹太民族经历的血腥与苦难和千年以来的颠沛流离,在整个人类的兴盛发展史上是一个最不理性的标记。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民族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和顶尖学者,却遭遇了这么多的挫折,更险遭种族灭绝的厄运!在二战之后的时代大背景里,我不知道有多少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是默默生存着的,他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感悟是怎样?我又想,一个如此钟爱甚至崇敬《拉三》的人,是不是一个没有良知和修养的莽夫?如果是有这样的一个莽夫,他对自己的爱子有怎样的仇恨,欲残之而后快呢?很难讲明白。
其实很难讲明白是因为出发点错了。他父亲无疑是爱David,而且是最深沉最厚重的父爱。他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自己对社会、政治、国家的认识,有自己对生命、幸福的感悟,更有最深重的生存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根植于犹太民族的血脉里边并且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思考方式。他所信奉的理念坚持的原则,是他度过难关的依靠,自然是成功的经验。他以这样的理解教育自己的孩子,寄托的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这其中有坚强、理性的一面,也有强权和罔顾反抗的暴戾——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这位老人其实是不公平的。无论是谁,经历了二战中的那段朝不保夕的,生命比牲畜还低贱的日子之后,还能活着已经是幸运,毕竟,能活着经历那种阴影是多少人曾经期盼的啊,而期盼的人中绝大的多数早被同种的人类加工成了日用品。
在如此苍凉的背景里书写生命,还在创伤中的人们自然把所有继承自历史的经验传递给了下一代,这也便造就了David不一样的童年。和父辈比起来饱暖安稳的生活是他童年的基调,天赋和后天的教育则让他过早的闪烁出夺目的光彩。他无疑有着特别的感受事物的方式,这种特殊的触觉让他能够比其他人更快的抓住音乐的本质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来,同时在世俗的层面他又是迟钝的:礼法、人情世故、正常的沟通统统不懂,他甚至欠缺正常社交所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天好像是为了印证公平吧。
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在他专注热爱的领域里沉醉磨练感悟,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大量的勤奋练习,达到了人类技巧的巅峰,成功挑战了《拉三》。然后,在大众的掌声中以颓然倒下告别舞台谢幕。
David真正的幸福人生其实是从远离人群开始。生理上的病态掩盖了他健康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给了他机会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经历物质上的困顿饥馑,经历人情冷暖。没有了掌声鲜花环绕,没有了尊敬爱戴的眼神,没有了亲情和友情,他在不同的环境里生存,在一家一家收容者之间流浪,仰仗别人的怜悯生活,甚至连弹琴的自由也没有。然后,上帝做了一件经常做的事情,他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一扇窗——David在一个雨夜偶遇的朋友提供了他住处和演奏的地方,从此他可以随时有食物,随时弹钢琴,有了很多的观众和爱慕者聚集在周围。这些人不嘲笑他颠倒啰嗦的语言怪诞的举止,为他的才华真诚的鼓掌。而他终于也可以只是为了对音乐的热爱而自由弹奏,不是为了比赛或是达成什么目标,纯粹是享受音乐享受生命。这个时期的David已经没有了俗世的一切名利枷锁的束缚,他的心灵回到了最原始纯真的状态,剩下的只有最纯粹简单的情绪,还有音乐,或者说还有爱。在自我的世界里他是自由的君王。
影片的后半段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剧情,David遇到了爱他懂他的人并喜结连理,然后复出演奏获得成功,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皆大欢喜。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是没有意见的,或者觉得无所谓。从常理来说David应该在哪个疗养院之类的地方穷困潦倒得病而死,终生不得重见天日什么的。真的没有关系。我始终能够记得和被感动的是这样一些瞬间:他穿着风衣在公园里边疯跑,一直一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跑着像个孩子;他全身赤裸只穿一件敞开的风衣在蹦床上跳着,听着音乐,微闭眼睛张开双臂好像在飞翔;他独自一人在海边赤裸裸的冲浪……还有那个瞬间他唯一的一次勇敢的抬起头用正常的语气怯懦但坚定的看着自己的爱人说:嫁给我。这些镜头在向人们重复的表达着表达了无数次的理念:坚持自由、平等、纯真的赤子之心,坚持爱、相信美好。在震撼人心的音乐杰作衬托之下(《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野蜂飞舞》、《拉三》、《热情》、《钟》、《匈牙利狂想曲2》、华丽的花腔女高音),这样的理念融合了音乐的力量深入人心。
细细品味,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按着既定的“自我”模式在走着。从表象上评价,有固执傲慢的父亲,胆小沉默的母亲,善良正义的餐馆女招待,孤单而充满神性的基督徒,历尽沧桑宽容慈爱的女星象师,当然还有纯真偏执自闭的天才男主角。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聚合在一个环境里边,因为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时点切入故事,让剧情沿着导演期望的轨迹发展,直到影片结尾夫妻两人站在David父亲的墓前。妻子问:what do you feel? 这个问题引发的讨论很有趣也很写实:
没什么。
什么都没有吗?
也许是我的错。也许是因为我。
你不能总是这样责怪自己
恩…对的,是不能责怪自己,对啊…不能责怪爸爸因为他已经不在了
但是你在。
哈哈,是啊我在。生活在继续,不是吗?……不能放弃。
……
分离多年的父子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达成了和解,彷佛彼此心有戚戚。其实他们分开过吗?他们彼此从未停止过思念。他们是相互憎恨吗?即便有了也早就淡了。没有什么仇恨不满能跑的过时间,更何况是父子之间。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句话并非解说善恶,其实是在讲:一念执着,一念解脱。有烦恼是为苦,才以得解脱为乐。当我们明白命运和缘分的既定,不在执着于自我感受和所谓原则,那么多个其他的“自我”才能映在心间,才能渐渐明白:那么些的“别人”,那么些的情孽牵连利益纷争,皆有因果。
如何?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_^
——这篇文字不是影评,就当做看片小记留下一点点感悟,给有共同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