揶揄的艺术——简评《2012》的文化内涵及其他

话说去年十一月份,中国电影界已经是万马奔腾、人山人海、彩旗飘飘、狗熊撒欢......最后一个词大家可以忽略,冬天它们是不会出来撒欢的。
言归正传,我要说的是电影《2012》及其他。笔者看来,电影通常意义上是属于人类的造梦行为,这其中尤以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片为代表。所以《2012》既属好莱坞正宗,又是冲着票房而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元素使用的相当不过分。去年同时期的内地所谓贺岁档电影《桃花运》也是冲着票房,相比这下,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老美比较把电影观众当回事。无论《2012》里面柔和了多少像一些人所谓的《后天》和《海神号》的东西,毕竟特技这种东西还是要靠真材实料的电脑技术搞的,何况谁也没有经历过世界末日,人类的想象力又是跟年岁成反比,所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该被好莱坞的制片人们打在片头。就像十一运翻版奥运会,网民们大呼没创意,但纳税人的大洋可是的的确确的花进去了,而现场的观众似乎也没有少给掌声。
在《2012》中,倒是电影的主创者们表现出了一种就算世界末日也不忘黑色幽默一下的“娱乐至死”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让人觉出好莱坞的魅力所在的地方。在《2012》里面我们看到的自然还是美国的价值观,这从片中反复强调人类的生存权、知情权之类的可见一斑。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种美国拯救全世界的故事显然不是第一次摆在观众们面前了,等到大家发现好莱坞的制片人们为了配合他们的白宫和国会的政策特别照顾了一下中国人民和俄罗斯(其实已是前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的飞机制造业的时候,大家显然有点不知所措。欣喜者有之,貌似看破个中玄妙而大呼上当的亦不少。电影史上,好莱坞曾有过一段电影审查比较黑暗的时期(是不是很有感触),专业一点叫做非美委员会,这个组织对电影界大兴“文字狱”,比较著名的就是把我们亲爱的卓别林大叔逼去了瑞士。等到1967年的《邦尼和克莱德》出来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艺术家们反英雄主义的黑色幽默,这种幽默我喜欢称之为“揶揄的艺术”。《2012》的娱乐精神就是充分表达了电影创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揶揄,那位俄罗斯大亨对着AN225(影片中被打上antonov500)傲慢的说“这是俄罗斯造的”,还有解放军叔叔对着一堆惊魂未定的人说“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令我想起艾米丽的那句“欢迎来到地球”),这种手法看上去显然充满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不过我不是很想去揣测导演让演员这样说的意味,说白了这仅仅是娱乐和市场需要。
剥开这些,似乎没有多少人对个中文化意味和末世情结花过多少心思。首先是故事的出处,2012年人类灭亡说是指玛雅文明中,与玛雅日历2012年12月21日冬至之时相关连的终末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玛雅文明,或是玛雅日历等等。还有就是《圣经创世纪》中关于诺亚方舟的记载,相关的电影也有很多,比较有娱乐精神的比如《冒牌天神2》(里面有我所敬爱的摩根弗里曼大叔)。非基督教文明的国家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末世论存在于世,像2000年地球毁灭之类的——最后都被证明是子虚乌有。要知道在基督教的经典阐述中,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时候就注定是有原罪的,这种原罪情结就像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传统道德一样,深入人的骨髓。原罪的核心就是人自己——我们的身体。导演在电影里就狠狠地揶揄了人类的丑陋,诸如意大利总理决定与他的人民一起度过世界末日而不去喜马拉雅山避难,这明显是对贝卢斯科尼赤裸裸的讽刺揶揄。还有英国女王上船时带着两条自己钟爱的狗,沙特、阿联酋的石油富豪们悠闲着聊天步入方舟。主角们似乎很气愤,但是导演觉得这样还不够,他让无数没能上船的人们站在四号闸门那拥挤着呼喊,时不时的再掉下去几个,等到船上的高层们开完会决定开门的时候,那些外面挤着的人竟然呼喊了起来,这种不明所以的欢乐显然也成了揶揄的对象——犬儒主义显然是跨国存在于世界各地的。
决策者们自然成了主要的揶揄对象,不过在电影里他们不是唯一的矛盾对立面,事实是,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之中。片中主角们显然都是犯了错的,所以对导演安排一些人的死去和一些人的苟活观众大可不必斤斤计较,重要的是作为揶揄的对立面。比如那个被认作疯子的电台主播,他的演技完全配得上明年三月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他的死充满了歌颂的意味。
电影中,亲情被导演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影片中三位老父亲对子女的悔恨都随着世界末日而得到了解决。这种故事安排颇有中国人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观念,在新好莱坞和欧洲现代电影的导演镜头语言下,这种现代性的难题被一再表现,如伯格曼、安东尼奥尼以及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导演的的电影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难以维系等等。误解的消除和弥合看起来很难做到,但往往可能是人们不愿意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还好导演在影片最后让三位老父亲都获得了救赎,也体现了导演对人的揶揄之外一点点的期待。
电影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实现自我救赎,我们可能会恨那个总统国家安全助理,但是如果把另外一个人摆在他的位置呢?不要忘了他也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他难道不想造一艘船能把全世界都装进去?他说自己不会把票给任何人,其实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妻子的背叛似乎伤透了他的心,所以他选择残忍的工作。而那个老喇嘛的向死之心或许有我们并不熟悉的内情也未可知。导演可能在高科技的电脑特技包裹下看似简单的把故事呈现于观众,但不能说他就没有什么思考。我们有时候并不是很喜欢和山姆大叔讨论人权,但事实上,生存与毁灭的问题自人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就被这个问题困扰: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人类应该学会忏悔,“娱乐至死”的揶揄精神显然只能无力地告诉世人世界污浊不堪的事实,导演也仅仅是资本包裹下的一个艺术家,他做了他该做的。但是我们看完电影以后呢?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被一阵冷风吹得直打了几个喷嚏:“哦!我还确确实实的活着。”
假如人类还在纠缠于气候谈判、核问题、恐怖主义之类的问题而毫无成就,假如人类只知傲慢的生活于自己的小世界里,那么毁灭不会在2012年冬至发生,而会发生于生活的每一天,所以:“地球太危险了,还是回火星吧!”
言归正传,我要说的是电影《2012》及其他。笔者看来,电影通常意义上是属于人类的造梦行为,这其中尤以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片为代表。所以《2012》既属好莱坞正宗,又是冲着票房而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元素使用的相当不过分。去年同时期的内地所谓贺岁档电影《桃花运》也是冲着票房,相比这下,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老美比较把电影观众当回事。无论《2012》里面柔和了多少像一些人所谓的《后天》和《海神号》的东西,毕竟特技这种东西还是要靠真材实料的电脑技术搞的,何况谁也没有经历过世界末日,人类的想象力又是跟年岁成反比,所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该被好莱坞的制片人们打在片头。就像十一运翻版奥运会,网民们大呼没创意,但纳税人的大洋可是的的确确的花进去了,而现场的观众似乎也没有少给掌声。
在《2012》中,倒是电影的主创者们表现出了一种就算世界末日也不忘黑色幽默一下的“娱乐至死”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让人觉出好莱坞的魅力所在的地方。在《2012》里面我们看到的自然还是美国的价值观,这从片中反复强调人类的生存权、知情权之类的可见一斑。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种美国拯救全世界的故事显然不是第一次摆在观众们面前了,等到大家发现好莱坞的制片人们为了配合他们的白宫和国会的政策特别照顾了一下中国人民和俄罗斯(其实已是前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的飞机制造业的时候,大家显然有点不知所措。欣喜者有之,貌似看破个中玄妙而大呼上当的亦不少。电影史上,好莱坞曾有过一段电影审查比较黑暗的时期(是不是很有感触),专业一点叫做非美委员会,这个组织对电影界大兴“文字狱”,比较著名的就是把我们亲爱的卓别林大叔逼去了瑞士。等到1967年的《邦尼和克莱德》出来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艺术家们反英雄主义的黑色幽默,这种幽默我喜欢称之为“揶揄的艺术”。《2012》的娱乐精神就是充分表达了电影创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揶揄,那位俄罗斯大亨对着AN225(影片中被打上antonov500)傲慢的说“这是俄罗斯造的”,还有解放军叔叔对着一堆惊魂未定的人说“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令我想起艾米丽的那句“欢迎来到地球”),这种手法看上去显然充满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不过我不是很想去揣测导演让演员这样说的意味,说白了这仅仅是娱乐和市场需要。
剥开这些,似乎没有多少人对个中文化意味和末世情结花过多少心思。首先是故事的出处,2012年人类灭亡说是指玛雅文明中,与玛雅日历2012年12月21日冬至之时相关连的终末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玛雅文明,或是玛雅日历等等。还有就是《圣经创世纪》中关于诺亚方舟的记载,相关的电影也有很多,比较有娱乐精神的比如《冒牌天神2》(里面有我所敬爱的摩根弗里曼大叔)。非基督教文明的国家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末世论存在于世,像2000年地球毁灭之类的——最后都被证明是子虚乌有。要知道在基督教的经典阐述中,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时候就注定是有原罪的,这种原罪情结就像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传统道德一样,深入人的骨髓。原罪的核心就是人自己——我们的身体。导演在电影里就狠狠地揶揄了人类的丑陋,诸如意大利总理决定与他的人民一起度过世界末日而不去喜马拉雅山避难,这明显是对贝卢斯科尼赤裸裸的讽刺揶揄。还有英国女王上船时带着两条自己钟爱的狗,沙特、阿联酋的石油富豪们悠闲着聊天步入方舟。主角们似乎很气愤,但是导演觉得这样还不够,他让无数没能上船的人们站在四号闸门那拥挤着呼喊,时不时的再掉下去几个,等到船上的高层们开完会决定开门的时候,那些外面挤着的人竟然呼喊了起来,这种不明所以的欢乐显然也成了揶揄的对象——犬儒主义显然是跨国存在于世界各地的。
决策者们自然成了主要的揶揄对象,不过在电影里他们不是唯一的矛盾对立面,事实是,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之中。片中主角们显然都是犯了错的,所以对导演安排一些人的死去和一些人的苟活观众大可不必斤斤计较,重要的是作为揶揄的对立面。比如那个被认作疯子的电台主播,他的演技完全配得上明年三月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他的死充满了歌颂的意味。
电影中,亲情被导演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影片中三位老父亲对子女的悔恨都随着世界末日而得到了解决。这种故事安排颇有中国人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观念,在新好莱坞和欧洲现代电影的导演镜头语言下,这种现代性的难题被一再表现,如伯格曼、安东尼奥尼以及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导演的的电影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难以维系等等。误解的消除和弥合看起来很难做到,但往往可能是人们不愿意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还好导演在影片最后让三位老父亲都获得了救赎,也体现了导演对人的揶揄之外一点点的期待。
电影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实现自我救赎,我们可能会恨那个总统国家安全助理,但是如果把另外一个人摆在他的位置呢?不要忘了他也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他难道不想造一艘船能把全世界都装进去?他说自己不会把票给任何人,其实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妻子的背叛似乎伤透了他的心,所以他选择残忍的工作。而那个老喇嘛的向死之心或许有我们并不熟悉的内情也未可知。导演可能在高科技的电脑特技包裹下看似简单的把故事呈现于观众,但不能说他就没有什么思考。我们有时候并不是很喜欢和山姆大叔讨论人权,但事实上,生存与毁灭的问题自人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就被这个问题困扰: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人类应该学会忏悔,“娱乐至死”的揶揄精神显然只能无力地告诉世人世界污浊不堪的事实,导演也仅仅是资本包裹下的一个艺术家,他做了他该做的。但是我们看完电影以后呢?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被一阵冷风吹得直打了几个喷嚏:“哦!我还确确实实的活着。”
假如人类还在纠缠于气候谈判、核问题、恐怖主义之类的问题而毫无成就,假如人类只知傲慢的生活于自己的小世界里,那么毁灭不会在2012年冬至发生,而会发生于生活的每一天,所以:“地球太危险了,还是回火星吧!”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