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之名: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巴金
1974年,伦敦市郊的一起爆炸案,导致康龙等四名无辜的年轻人被处以重刑,连带康龙的父亲锒铛入狱。
作为一部以爱尔兰和平为背景的电影,个人认为其最大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在具备一定政治化影射的同时,却并不妨碍其包容更多的体验价值。比如人性固有的矛盾症结,生活与人的互动影响,生存之道的无奈单选,还有无与伦比的信仰之力,体制个人的无情碰撞。。。、每个角度又给以足够的空间扩大外延,使得本片内涵丰富张力十足,既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启迪思路。
这里重点想谈的,就是信仰的强大力量。
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理解,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以牙还牙极力对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达态度,而水滴石穿守得云开见月明见则是与之截然相反,前者注重实效立足当下做起,后者默默努力着眼有朝一日。前者恩怨分明有仇必报,后者独善其身忍辱负重,前者睚眦必报却不择手段,后者寄意他人却代价重大。前者让人膜拜追随却简单实用,后者让人同情尊敬却不甚重视。前者让人惧怕但是无人欺压,后者让人称好却乏善可陈。
个人或许是有对错,但是一旦上升到集体,不仅没有对错,就连正义邪恶都无从划分,道德上可以有倾向,可是现实从来不管这么多。
康龙的父亲约瑟,来到儿子的牢房,穿着一样的衣服,静静的问是你做的吗?儿子说不是的。父亲的神情放松下来。
父亲是一个规矩到有些刻板的人,始终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踏实的人,走上一条规矩的道路,因为那样安全,让人放心。但是这也导致他不自觉间拿成人的标准衡量他,忽略了儿子其实还只是个孩子,进一步加深了儿子性格的叛逆和激进。于是两人进入了冲突、和解、冲突再和解的恶性循环,亲情成为了唯一的维系。
此时,父亲的信仰已定,而孩子的尚未成型,加速孩子成熟定型的,是来自真正的爱尔兰共和军的强烈对比。
蒙冤入狱,父亲的选择是走法律途径,如果可以跳出影片的特殊情节,客观的看待,那么这条路显而易见是走不通的。他们之所以走到吃牢饭的地步,就是因为当时爱尔兰共和军四处制造恐怖事件,而英国警方则需要做出一些成绩来平息民众汹涌激愤的情感浪潮,他们又恰好是爱尔兰人,“在错误的时间去了错误的地方”(辩护律师语),他们就此成为了夹缝里的泄愤垃圾桶,但是父亲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维权方式,一名弱者的维权方式。
他们第一次在饭厅吃饭,父亲坦荡的说,我们是被冤枉的。迎接他们的是英格兰囚徒们的侮辱和谩骂,父亲有些不知所措,和儿子回到囚室里吃饭。可以看出,儿子感觉很屈辱,很无奈。按照我们今天的社会主流看法,父亲其实是一名庸碌而窝囊的人,他的反抗动力不过源于对基本公道的要求,和今日的上访人群无异。所以,他们在放风活动时间,连操场都不能去。
父亲的信仰法则,有些似曾相识,善良有责,本分守法,有些随波逐流,却也明哲保身。
而爆炸案的真正制造者,爱尔兰共和军的头目,乔,是怎么做的呢?
在被捕的第一天,他就主动对探长声明,爆炸案是他策划实施的,“是我做的,你却抓了无辜的人坐牢。”眼里是不尽的鄙视。
入狱后的第一天,他从容的走到饭厅的集体餐桌前,坐下,吃饭。面对其他囚犯营造出的紧张氛围毫不顾忌,当有人把土豆泥丢到他身上的时候,他低头看看,然后平静从容的向最近的一个人发起攻击。
父子同时目睹了这一切,父亲说我们回去,儿子则毅然下去帮手。直到和头目一起被拖走。
“因为你从来不敢反抗,一辈子都是。”儿子如此回答父亲的质疑,而父亲忍不住让儿子滚出去。父亲只有以权威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可是儿子并不在乎。毕竟“一战立威,从此再也没人阻拦我们去操场活动了”。
而接下来乔的动作,证明他确实无愧于爱尔兰共和军的领导。他告诉康龙类似革命的意义所在,告诉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斗争,“他们只有吃了败仗才会走。”,乔找到“狱霸”,告诉他“我,康龙,这里的任何一个爱尔兰人,如果出了事,那么我们就会把贺西路54号炸成平地,包括你的家小。”
“你这么威胁我,我会把你的头砍下来。”狱霸兀自强硬的说。
“我不威胁人,我只执行命令。”乔说话的时候。
“乔,你错在想统治整个世界。”狱霸说。
乔轻蔑的略带笑意的表情,表示他压根都不想解释对方的误解,他只要效果。
“别碰爱尔兰人。”狱霸当即下令。
乔告诉约瑟父子,他的供词证明了他们无罪,乔组织犯人对抗监狱,却不想康龙参与“这会破坏你们的上诉平反。”
“你干你的,我们干我的。”康龙说。这是他第一次给人感觉像是个男人的时候。活动最后虽然被镇压,但是乔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战斗。”直到最后设计把典狱长烧的终身残废,而自己被转狱。同时这也让康龙对他改观,重回父亲的身边。
儿子叛逆,但是并不想采取极端暴力的方式。“我今天才知道杀人是什么感觉。”他对父亲说。
但是这是乔的生存方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敢欺负我,我一定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父亲死了,让监狱的囚犯们自发的为这样一位被冤枉的好人以“火泪”的方式进行哀悼,也最终促成了康龙的转变,他看着墙壁上的切格瓦拉一整夜。要知道人对自我和周围的感知,永远都是相互的,你怎么认定自己,往往取决于你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而一旦当你决定改变并且为之付出行动的时候,你的言行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对你的看法的改变。反之亦然,只是看是突破自己,或者被环境所定性。
所幸康龙选择了突破,从最初的绝望、不和律师合作转而积极配合并且还鼓励律师,并且向其传授了乔的斗争方式,扩大影响、发动群众、坚持不懈。。。而正是在他的指导下,身心疲惫的律师最终上诉成功。
当康龙挣开警察,穿越旁听席,甩掉外套从法院的正门走出去的时候,也是父亲与乔的两种信仰完成了各自胜利的时刻。小人物的坚韧生存法则和领导者的无畏战斗精神在他身上完美的结合。
“我不要特赦,因为我无罪,我要的是平反。”“我要坚持为我的父亲平反,以父亲的名义,真理的名义。”
他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并且照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最终父亲得以平反昭雪,可以含笑九泉了。
黑色幽默的是片尾的注解,调查之后,没有任何警察最终为此冤案承担责任。而乔,那位爱尔兰共和军的领导,始终未被起诉,而是就那样监禁狱中。如果体制有信仰的话,这未必也不是一种胜利。
当毁灭性的绝望降临时,你可以选择逆来顺受的蛰伏——示弱以图存,也可以采取强硬有力的回击——恃强以争抗,只要你能够正确的使用它,就不要怀疑它具备将一切碾的粉碎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1974年,伦敦市郊的一起爆炸案,导致康龙等四名无辜的年轻人被处以重刑,连带康龙的父亲锒铛入狱。
作为一部以爱尔兰和平为背景的电影,个人认为其最大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在具备一定政治化影射的同时,却并不妨碍其包容更多的体验价值。比如人性固有的矛盾症结,生活与人的互动影响,生存之道的无奈单选,还有无与伦比的信仰之力,体制个人的无情碰撞。。。、每个角度又给以足够的空间扩大外延,使得本片内涵丰富张力十足,既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启迪思路。
这里重点想谈的,就是信仰的强大力量。
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理解,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以牙还牙极力对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达态度,而水滴石穿守得云开见月明见则是与之截然相反,前者注重实效立足当下做起,后者默默努力着眼有朝一日。前者恩怨分明有仇必报,后者独善其身忍辱负重,前者睚眦必报却不择手段,后者寄意他人却代价重大。前者让人膜拜追随却简单实用,后者让人同情尊敬却不甚重视。前者让人惧怕但是无人欺压,后者让人称好却乏善可陈。
个人或许是有对错,但是一旦上升到集体,不仅没有对错,就连正义邪恶都无从划分,道德上可以有倾向,可是现实从来不管这么多。
康龙的父亲约瑟,来到儿子的牢房,穿着一样的衣服,静静的问是你做的吗?儿子说不是的。父亲的神情放松下来。
父亲是一个规矩到有些刻板的人,始终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踏实的人,走上一条规矩的道路,因为那样安全,让人放心。但是这也导致他不自觉间拿成人的标准衡量他,忽略了儿子其实还只是个孩子,进一步加深了儿子性格的叛逆和激进。于是两人进入了冲突、和解、冲突再和解的恶性循环,亲情成为了唯一的维系。
此时,父亲的信仰已定,而孩子的尚未成型,加速孩子成熟定型的,是来自真正的爱尔兰共和军的强烈对比。
蒙冤入狱,父亲的选择是走法律途径,如果可以跳出影片的特殊情节,客观的看待,那么这条路显而易见是走不通的。他们之所以走到吃牢饭的地步,就是因为当时爱尔兰共和军四处制造恐怖事件,而英国警方则需要做出一些成绩来平息民众汹涌激愤的情感浪潮,他们又恰好是爱尔兰人,“在错误的时间去了错误的地方”(辩护律师语),他们就此成为了夹缝里的泄愤垃圾桶,但是父亲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维权方式,一名弱者的维权方式。
他们第一次在饭厅吃饭,父亲坦荡的说,我们是被冤枉的。迎接他们的是英格兰囚徒们的侮辱和谩骂,父亲有些不知所措,和儿子回到囚室里吃饭。可以看出,儿子感觉很屈辱,很无奈。按照我们今天的社会主流看法,父亲其实是一名庸碌而窝囊的人,他的反抗动力不过源于对基本公道的要求,和今日的上访人群无异。所以,他们在放风活动时间,连操场都不能去。
父亲的信仰法则,有些似曾相识,善良有责,本分守法,有些随波逐流,却也明哲保身。
而爆炸案的真正制造者,爱尔兰共和军的头目,乔,是怎么做的呢?
在被捕的第一天,他就主动对探长声明,爆炸案是他策划实施的,“是我做的,你却抓了无辜的人坐牢。”眼里是不尽的鄙视。
入狱后的第一天,他从容的走到饭厅的集体餐桌前,坐下,吃饭。面对其他囚犯营造出的紧张氛围毫不顾忌,当有人把土豆泥丢到他身上的时候,他低头看看,然后平静从容的向最近的一个人发起攻击。
父子同时目睹了这一切,父亲说我们回去,儿子则毅然下去帮手。直到和头目一起被拖走。
“因为你从来不敢反抗,一辈子都是。”儿子如此回答父亲的质疑,而父亲忍不住让儿子滚出去。父亲只有以权威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可是儿子并不在乎。毕竟“一战立威,从此再也没人阻拦我们去操场活动了”。
而接下来乔的动作,证明他确实无愧于爱尔兰共和军的领导。他告诉康龙类似革命的意义所在,告诉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斗争,“他们只有吃了败仗才会走。”,乔找到“狱霸”,告诉他“我,康龙,这里的任何一个爱尔兰人,如果出了事,那么我们就会把贺西路54号炸成平地,包括你的家小。”
“你这么威胁我,我会把你的头砍下来。”狱霸兀自强硬的说。
“我不威胁人,我只执行命令。”乔说话的时候。
“乔,你错在想统治整个世界。”狱霸说。
乔轻蔑的略带笑意的表情,表示他压根都不想解释对方的误解,他只要效果。
“别碰爱尔兰人。”狱霸当即下令。
乔告诉约瑟父子,他的供词证明了他们无罪,乔组织犯人对抗监狱,却不想康龙参与“这会破坏你们的上诉平反。”
“你干你的,我们干我的。”康龙说。这是他第一次给人感觉像是个男人的时候。活动最后虽然被镇压,但是乔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战斗。”直到最后设计把典狱长烧的终身残废,而自己被转狱。同时这也让康龙对他改观,重回父亲的身边。
儿子叛逆,但是并不想采取极端暴力的方式。“我今天才知道杀人是什么感觉。”他对父亲说。
但是这是乔的生存方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敢欺负我,我一定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父亲死了,让监狱的囚犯们自发的为这样一位被冤枉的好人以“火泪”的方式进行哀悼,也最终促成了康龙的转变,他看着墙壁上的切格瓦拉一整夜。要知道人对自我和周围的感知,永远都是相互的,你怎么认定自己,往往取决于你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而一旦当你决定改变并且为之付出行动的时候,你的言行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对你的看法的改变。反之亦然,只是看是突破自己,或者被环境所定性。
所幸康龙选择了突破,从最初的绝望、不和律师合作转而积极配合并且还鼓励律师,并且向其传授了乔的斗争方式,扩大影响、发动群众、坚持不懈。。。而正是在他的指导下,身心疲惫的律师最终上诉成功。
当康龙挣开警察,穿越旁听席,甩掉外套从法院的正门走出去的时候,也是父亲与乔的两种信仰完成了各自胜利的时刻。小人物的坚韧生存法则和领导者的无畏战斗精神在他身上完美的结合。
“我不要特赦,因为我无罪,我要的是平反。”“我要坚持为我的父亲平反,以父亲的名义,真理的名义。”
他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并且照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最终父亲得以平反昭雪,可以含笑九泉了。
黑色幽默的是片尾的注解,调查之后,没有任何警察最终为此冤案承担责任。而乔,那位爱尔兰共和军的领导,始终未被起诉,而是就那样监禁狱中。如果体制有信仰的话,这未必也不是一种胜利。
当毁灭性的绝望降临时,你可以选择逆来顺受的蛰伏——示弱以图存,也可以采取强硬有力的回击——恃强以争抗,只要你能够正确的使用它,就不要怀疑它具备将一切碾的粉碎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