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其实是一场“非主流”的杀人游戏

伴随着华谊上市的红火场面,掀开了《风声》在国庆节举国欢庆之际上映的篇章。最近,朋友私底下谈论的都是某某演员得到多少股份,某某演员竟然没拿一分股份,还有华谊背后同王中军私交甚好的种种大老板。 不得不佩服,《风声》的炒作几乎天衣无缝。从周迅和李冰冰十年后的一姐彪戏、到黄晓明被华谊封杀、再到无上限投资、紧接着上市。09年华谊的动作已经开始从依赖冯小刚、张纪中转型到开拓了电影资本市场的运作和培植主力新导演。
而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影院里看完整场电影的字幕的时候,我依然高兴不起来。我起身的时候,除了两个清洁人员之外,周围空无一人。中国的票房是升上去了,但是中国电影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尊重却并没有提高多少。都说行内看门道,行外看热闹。看着一堆枯燥无味地人员名单,如此忙碌的中国观众当然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这方面。所以此番景象,依然带给所有人很沉重的话题,中国的电影观众对电影的认知度依然停留在大明星、大制作上。可能多少有些提高,很多观众都知道了“中影”“华谊”这种大众很熟悉的字眼吧。 这些都是题外话,言归正传,来谈谈《风声》 抛开国庆六十周年,抛开社会的公众价值而言,仅就电影本身谈这部电影。
一、 明智之举
没有读过原文小说,但它确实很适合拍成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国电影习惯了用90分钟讲述几十年的故事。这种逆向思维,国外从《罗拉快跑》开始,就已经尝试吸引观众观看的影片结构方式。三天的裘庄炼狱,讲述了十几年来国共两党的地下斗争。如果我是制片人,我也会对这个故事有信心。因此,华谊和上影找到了一个跟中影《建国大业》反其道而为之的突破点,对于民营电影公司而言,实属不易。我想在09年的年尾,华谊打了一个票房的翻身仗。与其比不上中影的国有力量,倒不如实实在在搞创业板的上市弄点实惠。《风声》并不一定是华谊最成功的商业大片,但它代表了华谊的一种思路和对未来与其他电影公司抗衡的决心。
二、 人托戏-戏托人
人托戏——精湛的演技托起了不饱满的人物
选演员也一样,都是很讨巧的演员。英达、王志文都是戏精子,但坦白说,这两个人物的状态都不饱满。英达的懦弱在前奏中铺垫的不好,而且是已经排除了他是老鬼的可能性的情况下。王志文背着将军如此仰仗日本人,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还有他对顾晓梦的感情也很令人费解。这些前戏都不是很足。还有李宁玉为何对她的爱人如此痴情和武田对李宁玉的审讯方式,情节的爆发点上都没有那么到位。
戏托人——人物逻辑决定表演方式
黄晓明饰演的武田,人物塑造从整个电影结构中逻辑性很强,可见创作者对这个人分析得非常透彻。所以演员对这个角色的把握也就比较容易。所以我认为黄晓明在整部片子中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主要还是人物的行为和逻辑是立得起来的。黄氏表演的印记还是有些强烈,黄晓明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游离眼神,还是会看得有些做作。所以说演员固有的表演习惯真的会害死人,而真正的戏子们剖离开自己的习惯,去塑造人物的难能可贵还是中国年轻演员该学习的地方。但是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中国年轻演员还太少太少了。
三、 角色类型化没有突破
苏有朋饰演的白小年这种角色其实已经类型化了,我个人并不认为有什么新意。纵观现在的中国现代电影,同性题材角色比比皆是。都是很表面化的诠释,不是像太监一样说话,会唱戏,弄个兰花指,翻个白眼就叫男gay。同性之间的感情也远远没有那么肤浅,所有体制内的避重就轻,又想用这类角色去讨好观众,都是电影人弄得小把戏欺骗观众的幽默细胞罢了。很多中国电影的群戏中的配角的角色都太固化了,苏有朋作为一名演员总是勇于尝试新的角色还是值得观众欣赏的。但是国内本身的创作思路还是相对僵化。突然间想起了《海角七号》同样是几个人物之间的故事,也是几天之内的故事。每个人却是那么有血有肉,有故事。真正角色的突破在于逻辑,《风声》的逻辑还是传统的逻辑,却想打造一个非传统的故事。这本身的背离是一种艺术的缺憾。
四、“杀人游戏”的败笔之处:
张涵予和顾晓梦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并不聪明,常玩杀人游戏的人都知道,同伙为了保住对方,都会跳出来或者互相反咬。这个大众的道理黄晓明和王志文那么聪明的人不会不知道。在这个关键的地方,导演都把这两个反面人物当傻瓜了。这也是《风声》整个剧本最大的败笔。风声,是一部放大了的杀人游戏。几年前,大学宿舍里一起玩杀人的时候,当时就想要是能把杀人游戏拍成一部电影,一定很好看。不管怎么样,华谊通过风声,传达了一种他们一直以来的品质。他们勇于尝试,勇于大胆地尝试。
五: 风声之后,世间(华谊)再无传奇?
在中国,想拍主流电影,难;想拍质量上乘的创新电影,更难;想与中影等国字辈的竞争者竞争,难上加难。很庆幸,中国还有上影,希望这一切票房的数字都不是泡沫,中国电影的真正繁荣也绝对不是靠数字就能解决的。
风声之后,华谊情归何处呢?希望不要像中影一样再去拍《建党大业》这种模式化的看似繁荣的巨制。人海战术,明星战术都会过去的,电影本身的质量的提高和对大众电影审美的导向依然是重中之重。这两个深刻的命题需要更多的电影人一起去努力,不是一句口号,一个炒作就能完成的。中国的观众看了太多的华而不实的东西,该到了中国电影回归的时候了。五年的票房增长额度不需要像GDP一样保8,挣9。电影商业化工业化也不是一句口号,不成规矩不成方圆。
希望华谊的上市,真的能给中国电影带来新的希望。祝福《风声》!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