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的剧情设计与人物塑造

《死亡诗社》(Dead Poet Society)的另一个译名是“春风化雨”,但这个名字过于温文尔雅,也不符合事实。毕竟故事并不是说的美国的花朵从此沐浴在阳光中。Neil的自杀,Keating的被逐,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阴郁的结局。这不是一幕喜剧,但也不是一幕纯粹的悲剧。因为人们不会深陷其中的哀苦而难以自拔,孩子们和Keating先生都会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尽管很多时候他们仍然必须在现实的屋檐下俯首徐行。
这里不想多谈其反映的教育观和哲理之类,其实最终的悲剧是相当个人化的一个事件,Neil的對其不幸的責任其實不必他父親更小。虽然校方最后罗织罪名找替罪羊的手法確實恶劣,但我總是在想如果今日的中國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會有什麽結果呢?一個諷刺性的結果也许是中國的其他家長不會像美國的家長那樣感到不安,於是學校也不需要費勁找替罪羊來安撫大家了。不過,如果學校在特定的社會氛圍中,在家长的质疑声中,不可能通過無所表示而完身而退的話,早已被校长视为异类的Keating所遭受的厄運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情。難道校長還能向家长们爭辯說是Neil父子自身的問題?
所以,家長和公衆有这么一個期待之时,如果有人认为Keating确实要为Neil的死负责,我也不会太惊讶,毕竟孩子们的确由于“卡匹迪恩”而变得不一样了,而真正让人叹息的悲剧往往是无人非常错误,大祸已然铸成。这部电影本身的结构是开放的,导演并没有真正刻意的要讲述两条教育路线的斗争,Keating虽然大胆创新,但他并不想做革命者和破坏者。他并不曾鼓励孩子们重建死亡诗社,也认真劝诫Neil和父亲沟通、甚至在毕业前放弃理想,还严肃的告诫Charlie不要把对抗和开除当勇敢。他只是想给学生更多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而不是造反和刻意背离传统。他是个和校长谈话前还记得随手弄正领带的人,但是却被一次未曾预料的惨案而裹挟。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一道沉重的挫折和叹息。
谈点其艺术手法吧。作为电影,该片剧情设置颇有山高水低的回转之妙,没有落入窠臼。古老刻板的名校来了矫健而儒雅的年轻教师,他热爱生活,不拘陈规,讲述新学,但如前所述,并不真正刻意要革故鼎新,还常显得的保守谨慎,出人意表之一。只是谁料,年轻的心灵有如丰腴的土壤,奔放的新芽在他的意料之外窜生了,出人意表之二。可是,山洞里的夜间聚会虽然刺激冒险,却不曾发生过任何问题,反而是后半场才露出端倪的Neil心底压抑已久的表演梦想达致了剧情的高潮。嫩芽的旁抑斜出,获得了绽放的机会,出人意表之三。观众如雷的掌声和欢呼中,相信许多人会期望老Perry心中的坚冰也会融化,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然而,这个睡觉前也要坚持把拖鞋放正的人,却决意把儿子从此送往军校再教育。於是,Neil这个全剧最阳光的男孩,在他見證了人生的最高幸福、最高榮耀的那天夜裏,在天亮之前選擇結束了自己的人生。這第四重出人意表使得最后半小时的剧情演绎急速发展,與前半程的略显緩慢形成了強烈對比,使观众心为之扣。
从故事设计上看,这种高潮的突然迭起的安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Knox难以预测的爱情搁置到了一边,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全剧纷繁的情节中,Knox的名花松土计划本来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线索,爾Chris从来警告他到和他一起笑意靥靥的去看戏也是全剧最为妙趣横生的段落之一(不过有个bug,其他人本来不应该认识Chris的)。愚蠢的单相思出现了重大转机,Chirs男友与她缺乏对艺术共同爱好的弱點也似乎暗示了一丝缝隙,那双玉手还会继续让Knox抓着么?这本来几乎是Neil的表演落幕后观众最关注的问题,却被猝然发生的枪响驱散。奇祸之余,追问这个问题似乎也变得不道德了。但从技巧上看,这是剧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重要的是Knox had seized the day ,过多的再去描摹这个三角恋的解法,終究是在政治不正確和愛情好遺憾之間的艱難選擇。現在最后半小时裏间不容发的总摊牌,把這個問題通過取消的方式解決了。
电影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塑造。开头一堆大男孩,一样的西装、一样的青春,似乎也没什么区别。但人和人的不同,终究会体现出来。
最英俊,最積極面對生活的Neil,乍一看似乎是不应该寻短见的,但实际上,因爲他曾最努力地追求美好,故而最不能接受轉入軍校帶來的急速的生活窒息。他在学校里俨然是一名领袖,能够自信的发出重建死亡诗社的号召,并半强迫的要求Todd、Pitts等人加入。但他在家中却恰好相反,几乎没有和他父亲争辩一句的空间。他在学校里能巧言安慰Todd,但在家中,她的母亲只能用吸烟和沉默来排遣自己对丈夫的不满,而不能给儿子提供什么奥援。戏剧之夜本是Neil自信人生的新高峰,却忽然闻听了从此要与众人歧途的噩耗。舞台妙境依稀犹在,灯下此愁无人能解。作为一个在同龄人中一呼百应的全A生,却因为自己难得的一点个人爱好的发挥而要被逐往未知的苦寂环境中去,也难怪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感受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了。
内向、害羞甚至有些自閉的Todd,這个仿佛總是在哭鼻子边缘行走的男孩卻勇敢的當著校長的面對Keating喊出了“是他们逼我的”,並率先用站上了課桌的方式表達對“我的船長”的敬意,也是符合情理的,因爲脆弱的他,正是最不能接受的事實的人,当其他人世故而冷靜的大腦面對現實、控制衝動的時候,最不能適應生活的人會衝破生活的束縛,而還成爲最勇敢的人。全局的一条次要的主线正是Todd被Keating和Neil改造的更乐观、更自我的过程。因此这两个人的先后离去对他是无以伦比的打击。Neil猝死,万无他法。所以Todd只能勉强用雪地的呜咽来排抑积蓄难发的愤懑。而Keating的受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给了他的心灵逐步叠累能量和勇气的余地。在杂货间朝Cameron吼叫:“你知道那不是真的”,是他一次异于平日的表现。而当众生的签名赫然在目,Meeks的颓唐、Charlie的开除已经被他所知的时候,能颤抖着当着他一向敬畏的父母和校长的面追问“Keating先生会怎么样”,对Todd来说也是一种勇敢的初放。最后,Keating不经意的返回教室取东西,又正值校长在推倒重算的讲述“鉴赏诗歌坐标法”之时,数月来的快乐教育无疑又历历涌上众人的心头,Todd此时的惊人之举也就符合逻辑。他并没有被塑造成为一位英雄,在这些重重因素叠加之下,他的爆发可谓事出有因,却格外显得真挚。
再说说“叛徒”Cameron,他是一个积极成人化的小孩,固然还保留着一点童心,但更主流的风格是有意识的努力控制着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业是他始终念兹在兹的,纪律是他时常小心不逾越的,包括走路时候他也还想着这步对不对,那步错不错。任何可能过火的行为如Charlie的举措,他都反应最为激烈。Keating的一些前卫教法,他也表现得不是很感冒。事实上,他对诗社的参与,恐怕在相当程度上是对领袖Neil的一贯追随和显得合群罢了(瞧瞧他在好友纷纷站上课桌之时的不安神情)。他的室友Charlie看的很准,大难临头之际,Cameron准会招供而且觉得理所当然,不枉他一额的皱纹了。
《死亡詩社》的最後一幕“课桌致敬”,也可谓第五重的出人意表已然成爲電影史上的經典(而且很难被模仿为桥段),記得若干年前我正好在CCAV6偶然看到此片結尾,雖然对之前的劇情一無所知,但這樣對峙的氣氛还是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這樣的抗爭实际上对现状不会有所改变,也沒有形成全班集體站上課桌的偉大學生運動盛況(儘管其他一半人本來都被“春風化雨”過),並必定會為參與者特別是Todd帶來後續的麻煩。但是觀衆還是會為之感懷,因爲“傳統”和“紀律”旗帜下的孩子們終于給了Keating一個公道。公道本身固然不能起到任何實際的作用,但是它帶來的溫暖,必將回蕩在身負惡名、即将浪跡天涯的Keating的心中。新生活的探索在Welton學校暫時歸入了寂滅。甚至情況可能會變得比之前更爲暗淡。孩子們也大约會更爲規矩的行走的奔赴大學的道路上。但回首往事的時候,他們不会忘记那个对惠特曼的诗句出口成章的男人,他们会回想起那個在夜色的山洞中打着手电筒吟詠《剛果河》的日子,“卡匹迪恩”的召唤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再次响起。
这里不想多谈其反映的教育观和哲理之类,其实最终的悲剧是相当个人化的一个事件,Neil的對其不幸的責任其實不必他父親更小。虽然校方最后罗织罪名找替罪羊的手法確實恶劣,但我總是在想如果今日的中國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會有什麽結果呢?一個諷刺性的結果也许是中國的其他家長不會像美國的家長那樣感到不安,於是學校也不需要費勁找替罪羊來安撫大家了。不過,如果學校在特定的社會氛圍中,在家长的质疑声中,不可能通過無所表示而完身而退的話,早已被校长视为异类的Keating所遭受的厄運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情。難道校長還能向家长们爭辯說是Neil父子自身的問題?
所以,家長和公衆有这么一個期待之时,如果有人认为Keating确实要为Neil的死负责,我也不会太惊讶,毕竟孩子们的确由于“卡匹迪恩”而变得不一样了,而真正让人叹息的悲剧往往是无人非常错误,大祸已然铸成。这部电影本身的结构是开放的,导演并没有真正刻意的要讲述两条教育路线的斗争,Keating虽然大胆创新,但他并不想做革命者和破坏者。他并不曾鼓励孩子们重建死亡诗社,也认真劝诫Neil和父亲沟通、甚至在毕业前放弃理想,还严肃的告诫Charlie不要把对抗和开除当勇敢。他只是想给学生更多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而不是造反和刻意背离传统。他是个和校长谈话前还记得随手弄正领带的人,但是却被一次未曾预料的惨案而裹挟。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一道沉重的挫折和叹息。
谈点其艺术手法吧。作为电影,该片剧情设置颇有山高水低的回转之妙,没有落入窠臼。古老刻板的名校来了矫健而儒雅的年轻教师,他热爱生活,不拘陈规,讲述新学,但如前所述,并不真正刻意要革故鼎新,还常显得的保守谨慎,出人意表之一。只是谁料,年轻的心灵有如丰腴的土壤,奔放的新芽在他的意料之外窜生了,出人意表之二。可是,山洞里的夜间聚会虽然刺激冒险,却不曾发生过任何问题,反而是后半场才露出端倪的Neil心底压抑已久的表演梦想达致了剧情的高潮。嫩芽的旁抑斜出,获得了绽放的机会,出人意表之三。观众如雷的掌声和欢呼中,相信许多人会期望老Perry心中的坚冰也会融化,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然而,这个睡觉前也要坚持把拖鞋放正的人,却决意把儿子从此送往军校再教育。於是,Neil这个全剧最阳光的男孩,在他見證了人生的最高幸福、最高榮耀的那天夜裏,在天亮之前選擇結束了自己的人生。這第四重出人意表使得最后半小时的剧情演绎急速发展,與前半程的略显緩慢形成了強烈對比,使观众心为之扣。
从故事设计上看,这种高潮的突然迭起的安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Knox难以预测的爱情搁置到了一边,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全剧纷繁的情节中,Knox的名花松土计划本来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线索,爾Chris从来警告他到和他一起笑意靥靥的去看戏也是全剧最为妙趣横生的段落之一(不过有个bug,其他人本来不应该认识Chris的)。愚蠢的单相思出现了重大转机,Chirs男友与她缺乏对艺术共同爱好的弱點也似乎暗示了一丝缝隙,那双玉手还会继续让Knox抓着么?这本来几乎是Neil的表演落幕后观众最关注的问题,却被猝然发生的枪响驱散。奇祸之余,追问这个问题似乎也变得不道德了。但从技巧上看,这是剧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重要的是Knox had seized the day ,过多的再去描摹这个三角恋的解法,終究是在政治不正確和愛情好遺憾之間的艱難選擇。現在最后半小时裏间不容发的总摊牌,把這個問題通過取消的方式解決了。
电影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塑造。开头一堆大男孩,一样的西装、一样的青春,似乎也没什么区别。但人和人的不同,终究会体现出来。
最英俊,最積極面對生活的Neil,乍一看似乎是不应该寻短见的,但实际上,因爲他曾最努力地追求美好,故而最不能接受轉入軍校帶來的急速的生活窒息。他在学校里俨然是一名领袖,能够自信的发出重建死亡诗社的号召,并半强迫的要求Todd、Pitts等人加入。但他在家中却恰好相反,几乎没有和他父亲争辩一句的空间。他在学校里能巧言安慰Todd,但在家中,她的母亲只能用吸烟和沉默来排遣自己对丈夫的不满,而不能给儿子提供什么奥援。戏剧之夜本是Neil自信人生的新高峰,却忽然闻听了从此要与众人歧途的噩耗。舞台妙境依稀犹在,灯下此愁无人能解。作为一个在同龄人中一呼百应的全A生,却因为自己难得的一点个人爱好的发挥而要被逐往未知的苦寂环境中去,也难怪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感受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了。
内向、害羞甚至有些自閉的Todd,這个仿佛總是在哭鼻子边缘行走的男孩卻勇敢的當著校長的面對Keating喊出了“是他们逼我的”,並率先用站上了課桌的方式表達對“我的船長”的敬意,也是符合情理的,因爲脆弱的他,正是最不能接受的事實的人,当其他人世故而冷靜的大腦面對現實、控制衝動的時候,最不能適應生活的人會衝破生活的束縛,而還成爲最勇敢的人。全局的一条次要的主线正是Todd被Keating和Neil改造的更乐观、更自我的过程。因此这两个人的先后离去对他是无以伦比的打击。Neil猝死,万无他法。所以Todd只能勉强用雪地的呜咽来排抑积蓄难发的愤懑。而Keating的受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给了他的心灵逐步叠累能量和勇气的余地。在杂货间朝Cameron吼叫:“你知道那不是真的”,是他一次异于平日的表现。而当众生的签名赫然在目,Meeks的颓唐、Charlie的开除已经被他所知的时候,能颤抖着当着他一向敬畏的父母和校长的面追问“Keating先生会怎么样”,对Todd来说也是一种勇敢的初放。最后,Keating不经意的返回教室取东西,又正值校长在推倒重算的讲述“鉴赏诗歌坐标法”之时,数月来的快乐教育无疑又历历涌上众人的心头,Todd此时的惊人之举也就符合逻辑。他并没有被塑造成为一位英雄,在这些重重因素叠加之下,他的爆发可谓事出有因,却格外显得真挚。
再说说“叛徒”Cameron,他是一个积极成人化的小孩,固然还保留着一点童心,但更主流的风格是有意识的努力控制着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业是他始终念兹在兹的,纪律是他时常小心不逾越的,包括走路时候他也还想着这步对不对,那步错不错。任何可能过火的行为如Charlie的举措,他都反应最为激烈。Keating的一些前卫教法,他也表现得不是很感冒。事实上,他对诗社的参与,恐怕在相当程度上是对领袖Neil的一贯追随和显得合群罢了(瞧瞧他在好友纷纷站上课桌之时的不安神情)。他的室友Charlie看的很准,大难临头之际,Cameron准会招供而且觉得理所当然,不枉他一额的皱纹了。
《死亡詩社》的最後一幕“课桌致敬”,也可谓第五重的出人意表已然成爲電影史上的經典(而且很难被模仿为桥段),記得若干年前我正好在CCAV6偶然看到此片結尾,雖然对之前的劇情一無所知,但這樣對峙的氣氛还是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這樣的抗爭实际上对现状不会有所改变,也沒有形成全班集體站上課桌的偉大學生運動盛況(儘管其他一半人本來都被“春風化雨”過),並必定會為參與者特別是Todd帶來後續的麻煩。但是觀衆還是會為之感懷,因爲“傳統”和“紀律”旗帜下的孩子們終于給了Keating一個公道。公道本身固然不能起到任何實際的作用,但是它帶來的溫暖,必將回蕩在身負惡名、即将浪跡天涯的Keating的心中。新生活的探索在Welton學校暫時歸入了寂滅。甚至情況可能會變得比之前更爲暗淡。孩子們也大约會更爲規矩的行走的奔赴大學的道路上。但回首往事的時候,他們不会忘记那个对惠特曼的诗句出口成章的男人,他们会回想起那個在夜色的山洞中打着手电筒吟詠《剛果河》的日子,“卡匹迪恩”的召唤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再次响起。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