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的评析——人民大学大课堂大论坛大调研

第492次发表 人民大学 法学院学生 人大五百学子《南京南京》大论坛大调研
陈冠教授主持 二零零九年六月至九月
带着好奇和期待,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电影。可能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不同,《南京!南京!》更能触动我的内心。
《南京!南京!》影片中,给我影响很深刻的是片中击鼓的背景音乐、片尾打鼓祭祀的鼓声。我用两种方式看了这部电影:一种是带音乐、声音的;一种是无声的。音乐确实使影片效果大大加分,我认为,假设影片原本是满分,去掉音乐后会降掉40%。听着鼓声似乎自己的呼吸的频率都跟着鼓声的强弱而变化,心情也随之起伏。以鼓声做音乐背景是极大的成功,古代中国的战场是少不了战鼓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鼓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听到鼓声,观众们应该不会陌生,但是听日本的击鼓声有何感想?一个民族的生存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次不是中国人击鼓作气,而是日本人为自己的胜利而庆祝祈福,1840年以来,中国人从怀疑自己的器物到制度、再到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信心,这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啊!当时的中国不仅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同时面临着文化丢失的危险。中国不仅要保卫自己的国土,还要拯救绵延几千的民族文化、拯救民族的灵魂。
整部影片中给我的感觉都很沉重,画面整个感觉很静,黑白画面感觉很真实。但是看完之后我并没有哭,我想这也不是陆川导演拍摄这部影片所要达到的效果。带着愤怒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感到愤怒的不仅是日本军人的残酷冷血,还有那些面临被屠杀时的中国人的木讷、麻木,竟然没有一点反抗,甚至一点呻吟都没有。不过,这也从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人性已经被消磨殆尽,即使面对死亡,也毫无感觉。这不是死的从容,更多的是心中毫无希望,对现实彻底失望的表态。生和死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存在界限。这也更突出了日本人的残暴已经达到何种境界。刘烨饰演的陆剑雄和一部分对中国抱有一丝希望的民众做着没有希望的斗争、听到同胞们被杀时的回头和脸上表现的愤怒、临死前的呐喊,还有陆剑雄死不瞑目的表情、活下来的小男孩和老陈,让人得到一点心理安慰,中国还有希望。陆剑雄、小男孩在剧中的台词甚少,用表情、眼神和动作来演绎剧中的角色是很成功的。
还有拍摄日本人在江边嬉戏的哪一段在本片中有什么作用?难道是对比他们人性化的一面和对中国人的残忍吗?然而,我感觉角川在最后用枪自杀是非常成功的。日本人切腹自杀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角川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跟角川死前在一起的日本人军人出来的有点突然,前面没有一点伏笔,他为什么允许角川放走他们?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角川自杀?而且,是不是应该在他走后给他一个表情或者内心活动的特写镜头?因为他面对这一切,是什么感受我们不知道。
《拉贝日记》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在视角上,可能是因为和《南京!南京》黑白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原因。我感觉拍摄的太华丽,没有历史的厚重感。《拉贝日记》以德国人拉贝为主线拍摄了整部影片,突出拉贝的作用。与中国没有任何亲族关系的德国人都为日本人的残忍汗颜、为中国人的悲惨遭遇流泪抱不平,可见日本人的行径已经残忍无耻到何种地步。由于本人看的是剪切后的影片,不便对此作出评价。就像张静初饰演的琅书,我感觉这个角色在里面就是多余的,我不知道有什么用意。所以,在此我不对本片作具体评价和分析。
陈冠教授主持 二零零九年六月至九月
带着好奇和期待,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电影。可能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不同,《南京!南京!》更能触动我的内心。
《南京!南京!》影片中,给我影响很深刻的是片中击鼓的背景音乐、片尾打鼓祭祀的鼓声。我用两种方式看了这部电影:一种是带音乐、声音的;一种是无声的。音乐确实使影片效果大大加分,我认为,假设影片原本是满分,去掉音乐后会降掉40%。听着鼓声似乎自己的呼吸的频率都跟着鼓声的强弱而变化,心情也随之起伏。以鼓声做音乐背景是极大的成功,古代中国的战场是少不了战鼓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鼓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听到鼓声,观众们应该不会陌生,但是听日本的击鼓声有何感想?一个民族的生存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次不是中国人击鼓作气,而是日本人为自己的胜利而庆祝祈福,1840年以来,中国人从怀疑自己的器物到制度、再到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信心,这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啊!当时的中国不仅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同时面临着文化丢失的危险。中国不仅要保卫自己的国土,还要拯救绵延几千的民族文化、拯救民族的灵魂。
整部影片中给我的感觉都很沉重,画面整个感觉很静,黑白画面感觉很真实。但是看完之后我并没有哭,我想这也不是陆川导演拍摄这部影片所要达到的效果。带着愤怒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感到愤怒的不仅是日本军人的残酷冷血,还有那些面临被屠杀时的中国人的木讷、麻木,竟然没有一点反抗,甚至一点呻吟都没有。不过,这也从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人性已经被消磨殆尽,即使面对死亡,也毫无感觉。这不是死的从容,更多的是心中毫无希望,对现实彻底失望的表态。生和死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存在界限。这也更突出了日本人的残暴已经达到何种境界。刘烨饰演的陆剑雄和一部分对中国抱有一丝希望的民众做着没有希望的斗争、听到同胞们被杀时的回头和脸上表现的愤怒、临死前的呐喊,还有陆剑雄死不瞑目的表情、活下来的小男孩和老陈,让人得到一点心理安慰,中国还有希望。陆剑雄、小男孩在剧中的台词甚少,用表情、眼神和动作来演绎剧中的角色是很成功的。
还有拍摄日本人在江边嬉戏的哪一段在本片中有什么作用?难道是对比他们人性化的一面和对中国人的残忍吗?然而,我感觉角川在最后用枪自杀是非常成功的。日本人切腹自杀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角川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跟角川死前在一起的日本人军人出来的有点突然,前面没有一点伏笔,他为什么允许角川放走他们?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角川自杀?而且,是不是应该在他走后给他一个表情或者内心活动的特写镜头?因为他面对这一切,是什么感受我们不知道。
《拉贝日记》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在视角上,可能是因为和《南京!南京》黑白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原因。我感觉拍摄的太华丽,没有历史的厚重感。《拉贝日记》以德国人拉贝为主线拍摄了整部影片,突出拉贝的作用。与中国没有任何亲族关系的德国人都为日本人的残忍汗颜、为中国人的悲惨遭遇流泪抱不平,可见日本人的行径已经残忍无耻到何种地步。由于本人看的是剪切后的影片,不便对此作出评价。就像张静初饰演的琅书,我感觉这个角色在里面就是多余的,我不知道有什么用意。所以,在此我不对本片作具体评价和分析。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