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on your MIND, not your BRAIN

这个学期颇自不量力地选了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巫老师开的博弈论课程,John Nash这个名字于是就来回地在我们龚老师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堂以及巫老师的博弈论课堂来回地穿梭。我知道这么一部电影,我知道Russell,我知道NASH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知道他貌似得过精神分裂可是后来他们都好了,我知道这部电影貌似感动了很多人,可是从课堂上我只知道这部电影前半部分给出的goes for blonde的那个答案不是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只是符合max-min的一个解。据说此电影放映后大获好评之余教授们写信给NEW YORK TIMES指出这一根本错误,说JOHN NASH根本不可能给出这样一个追褐发美女冷落金发美女之解。
一天没睡,然后下午在网上断断续续地在线看完了A BEAUTIFUL MIND。看一段哭一段,到后来发展到涕泪齐下根本无法控制。影片最后部分,NASH看到一个陌生人,问自己的学生:you see him? so he is real? you are sure? not kidding me?然后转过去正视那个陌生学者,so now I know you are real. Who you are, and what for?
而后者,正是专门来告诉他(当然也是顺便检验他是否正常):John Nash, you are the 1994 Nobel Prize winner on Economy。
[幻觉来自大脑]
从影片看,NASH是一个典型的书生,不善与人交往,沉迷数字,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不免有一些自卑;同时他又天资甚高,于是又不可不勉地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他相信John Nash是与众不同的。这样一种性格的结合走向极端,精神分裂便不可避免。
他进入princeton读研究生时,就已经幻想出了一个浪子室友charles。分裂是他不可避免的生活;能够平衡和驾驭的时候怡然自得,当一切失去了控制时,他便不得不主动走向生活的分裂面。
JOHN NASH习惯在图书馆,宿舍的玻璃上用粉笔演算公式。阳光一照,那些字符仿佛瞬间就有了美好的生命。
[美丽源自心灵]
John Nash由于对数字的迷醉以及自身性格特点,最终陷入每日破译密码为国家做特工的无尽幻想循环。他的妻子,那个他曾经那样温柔的握起他的手,在繁星之间为她画下一把雨伞,一只章鱼棱角坚定的美丽女子,在他最最困难的时候,握起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又放在他的心口:也许我们应该试着靠这里(mind),而不是这里(brain),寻找答案。生活在mind,不在brain。
我觉得犯病的nash就像是倒着长的benjamin,于是nash夫人就和benjamin的夫人处境无异:她要照顾两个孩子——小NASH和大NASH(事实证明,小NASH成为父亲的翻版——数学家,并且精神分裂)。
他不断地和自己做斗争——那个爱面子和渴望出人头地的自己。他从逻辑出发,因为幻觉中的“小女孩从来没有长大”,他知道了她不可能是真的——他第一次分清现实和幻觉。他和幻觉们道别,说“我不能再和你们说话了,我很抱歉”。然后他学会尽量不理会他的幻觉,纵使他们从未消失过。
那天,他获知自己得到诺贝尔奖提名的那一天,他走进了久未进入的教授茶室——他已经远离了那带着教授气味的茶点太久太久。他学识很高,受学生喜欢,可是他在那个地方却弓着身子——有些畏畏缩缩。他知道自己不再属于这里。所以当附近的教授、学者纷纷将自己的钢笔放在他的桌前——那是教授们表示对一个人的学术认可的最高标准动作——时,NASH受宠若惊。
而我泪流满面,涕泪齐下。
[A real JOHN NASH?]
我对JOHN NASH本人实在了解不多,无法分辨本电影战线的细节真假;但我着实有点印象的是JOHN NASH本人的样子,和RUSSELL的扮相似乎实在有些出入。我的印象中,JOHN NASH年老后依然很瘦,耳朵稍微有些招风,鼻子尖而高,绝对没有RUSSELL的浮肿和略显风流的双下巴——绝对的智者。百度百科上说,现在国际上一些博弈论的论坛JOHN NASH有时候本人也会去参加,极少发言,一般都是静静的来,静静地走。
我着实有一点点了解的是NASH对博弈论的三个主要贡献,分别是完全信息不合作博弈下的nash equilibrium,完全信息合作博弈下的nash bargain solution和nash program,尤其是nash equilibrium——任意博弈方均无动机偏离的均衡。
他内心深处遭受的所有痛苦,最后凝结成美丽的智慧,指引所有后人靠近那个有些人看得见,有些人看不见的完满世界。
一天没睡,然后下午在网上断断续续地在线看完了A BEAUTIFUL MIND。看一段哭一段,到后来发展到涕泪齐下根本无法控制。影片最后部分,NASH看到一个陌生人,问自己的学生:you see him? so he is real? you are sure? not kidding me?然后转过去正视那个陌生学者,so now I know you are real. Who you are, and what for?
而后者,正是专门来告诉他(当然也是顺便检验他是否正常):John Nash, you are the 1994 Nobel Prize winner on Economy。
[幻觉来自大脑]
从影片看,NASH是一个典型的书生,不善与人交往,沉迷数字,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不免有一些自卑;同时他又天资甚高,于是又不可不勉地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他相信John Nash是与众不同的。这样一种性格的结合走向极端,精神分裂便不可避免。
他进入princeton读研究生时,就已经幻想出了一个浪子室友charles。分裂是他不可避免的生活;能够平衡和驾驭的时候怡然自得,当一切失去了控制时,他便不得不主动走向生活的分裂面。
JOHN NASH习惯在图书馆,宿舍的玻璃上用粉笔演算公式。阳光一照,那些字符仿佛瞬间就有了美好的生命。
[美丽源自心灵]
John Nash由于对数字的迷醉以及自身性格特点,最终陷入每日破译密码为国家做特工的无尽幻想循环。他的妻子,那个他曾经那样温柔的握起他的手,在繁星之间为她画下一把雨伞,一只章鱼棱角坚定的美丽女子,在他最最困难的时候,握起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又放在他的心口:也许我们应该试着靠这里(mind),而不是这里(brain),寻找答案。生活在mind,不在brain。
我觉得犯病的nash就像是倒着长的benjamin,于是nash夫人就和benjamin的夫人处境无异:她要照顾两个孩子——小NASH和大NASH(事实证明,小NASH成为父亲的翻版——数学家,并且精神分裂)。
他不断地和自己做斗争——那个爱面子和渴望出人头地的自己。他从逻辑出发,因为幻觉中的“小女孩从来没有长大”,他知道了她不可能是真的——他第一次分清现实和幻觉。他和幻觉们道别,说“我不能再和你们说话了,我很抱歉”。然后他学会尽量不理会他的幻觉,纵使他们从未消失过。
那天,他获知自己得到诺贝尔奖提名的那一天,他走进了久未进入的教授茶室——他已经远离了那带着教授气味的茶点太久太久。他学识很高,受学生喜欢,可是他在那个地方却弓着身子——有些畏畏缩缩。他知道自己不再属于这里。所以当附近的教授、学者纷纷将自己的钢笔放在他的桌前——那是教授们表示对一个人的学术认可的最高标准动作——时,NASH受宠若惊。
而我泪流满面,涕泪齐下。
[A real JOHN NASH?]
我对JOHN NASH本人实在了解不多,无法分辨本电影战线的细节真假;但我着实有点印象的是JOHN NASH本人的样子,和RUSSELL的扮相似乎实在有些出入。我的印象中,JOHN NASH年老后依然很瘦,耳朵稍微有些招风,鼻子尖而高,绝对没有RUSSELL的浮肿和略显风流的双下巴——绝对的智者。百度百科上说,现在国际上一些博弈论的论坛JOHN NASH有时候本人也会去参加,极少发言,一般都是静静的来,静静地走。
我着实有一点点了解的是NASH对博弈论的三个主要贡献,分别是完全信息不合作博弈下的nash equilibrium,完全信息合作博弈下的nash bargain solution和nash program,尤其是nash equilibrium——任意博弈方均无动机偏离的均衡。
他内心深处遭受的所有痛苦,最后凝结成美丽的智慧,指引所有后人靠近那个有些人看得见,有些人看不见的完满世界。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