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不下疯子 受不住变革

《Revolutionary Road》中的revolution不是国家与民族的革命,是个人和婚姻的起义。男人准备辞去大机构的稳定工作,在巴黎游手好闲,赚钱谋生交由女方负责。在50年代的美国,这当然是兀突破格,然而现在也没有进步多少。
世俗人会怎样看待这种出格的想法呢?邻居同事表面上会说mavelous,背后只会觉得你不是疯子就是傻瓜,放长双眼等着看你这部在变革路上的婚姻列车何时出轨,何时车毁人亡。
世俗人能在俗世中存活下来,自然掌握着民间智慧。民间智慧告诉我们,除非你是天才,否则还是安分守己吧,不要幻想自己是非凡的艺术家。电影有个悲惨的结局,观众自然要追究,是谁把婚姻和人生弄成如斯田地。只要你稍为一问,Kate Winslet饰演的April Wheeler自然难辞其咎。对啊,她害人害物,她要负上最大责任。然后再想,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Frank Wheeler也好不了多少,他只是个装作老好人的大嘴巴,实质是个庸才,明明是覆辙可循的车夫,却去扮没有脚的雀仔,他实在是自食其果,罪有应得。
如果我们就纯粹是这样想的话,如果我们以为我们那么容易就能批评别人的爱情和家事的话,我们跟Kathy Bates饰演的Helen不就是同一路人,欣赏或否定一个人以结果或当时形势为依归。Helen当然可以发表她的妇人之见,Kathryn Hahn饰演的邻居也Milly也有她的盖棺定论,但她们的丈夫却不认同。Helen的丈夫悄悄关掉他的助听器,不忍卒闻,我甚至可以想像Helen的数学天才儿子为何会变成了疯子。Milly的丈夫没有耳聋,他走开不想再听。他虽然有愧于Milly,也要向她表明底线,请她不要再“说三道四”。
因为这种世俗人的“说三道四”,是非常残忍的自我安慰,足以把稍为有不想安分守己想法的人赶上疯子的道路。50年代的美国也好,今时今日的香港也好,他们容不下半点不设实际的想法。结了婚有了小孩有份安定工作有房地产按揭的人如果仍然有不设实际的想法,就更是罪加一等。
为什么April有移民巴黎的想法?为什么当丈夫的Frank会附和呢?因为他们都明白对方是个怎样的人,因为他们都希望挽救他们那一段危在旦夕的婚姻。
April当了多年演员,都只能在三流戏班中演出,然后自己的不快却把体贴的丈夫迫到把车子停在公路一旁,悲愤地拳打车身。April冷静过后心存疚歉,觉得自己的情绪是原因,觉得多年来牺牲的丈夫也真的受够了,自己也不能太自私,所以她就把自己的不设实际演艺理想放在一旁,让丈夫也来不设实际一下,所以她就想到丈夫提过那美好的巴黎。她甚至可能想到,初相识时还带点不设实际的丈夫最charming,后来生活迫人他就变得讨厌了。April大概以为,去到巴黎她自己和丈夫都会变回昔日的可爱,她们的婚姻就有救了。
Frank对巴黎有些犹豫,但他也觉得这个险是值得一冒的,至少在妻子再怀孕前绝对值得一试。他毫不怠慢地马上订好邮轮票,准备“You jump, I jump.”在怀孕事件前,Frank主动向同事邻居宣告移居,又拒绝公司的重金挽留,他绝对是比Kate雀跃和期待。Kate的巴黎革命动议,说到底都是为了Frank而提出的。Kate若是不提出,Frank也没有这个勇气。
然后Kate的意外怀孕就把他们揭竿起义的计划打乱了。Frank虽然英俊潇洒,是秘书们的甜心,但他显然是有着常一般小男人的一般缺点:爱面子、工作上讲话比行动优胜、逢场作兴视作等闲。他其实是个出色的推销员,但却缺乏艺术家的决志和胆色,所以Kate的意外怀孕正好给予取消革命一个体面的下台阶。
电影中有个字字珠玑的疯子(Michael Shannon饰演的John Givings),他的一语道破令观众看得拍手称庆,但他那不(用)负责任的口不择言,说的虽然是真话,但却没有(也不会)考虑到当时的真话对一对临近崩溃边缘的婚姻会造成多大的破坏。疯子的真话间接令Kate决志要把孩子拿掉,最后造成悲剧。April心想,革命如果因为自己的腹中块肉而告吹了实在太可耻了。事到如今,丈夫的婚外情都表白了,自己的一夜性要好好收藏。假若装着无事,婚姻最终有日还是要走上绝路,又或者只是虚假的太平,革命是唯一的出路,革命的成功总要有所牺牲的,更何况疯子的真话说,连疯子也不愿做她肚中的孩子。
疯子的真话要当事人自己去领会,当头棒喝看来是有害无益。作为疯子的母亲不但没有感到难过,反而可以侃侃而谈。
婚姻革命以失败告终,夫妻(特别是妻子)成了谴责和嘲讽的对象,但这种成王败寇的评论是作品的本意吗?我不知道,但我不在意革命的成败,也不介怀移民巴黎的想法有多傻瓜,我尊敬他们努力都尝试过为对方设想,都尽力包容过彼此的不足,甚至希望以一已之力,补足对方的缺失。他们可能是没有艺术家的天资,但要成为艺术家是要冒无数的险,承受无比的孤寂,如果一方面赞叹艺术家的非凡,一方面否定现实中一切不设实际的想法,这是自相矛盾自打嘴巴的,这跟 Helen没有分别,是典型经纪的性格写照。
原文: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1946
世俗人会怎样看待这种出格的想法呢?邻居同事表面上会说mavelous,背后只会觉得你不是疯子就是傻瓜,放长双眼等着看你这部在变革路上的婚姻列车何时出轨,何时车毁人亡。
世俗人能在俗世中存活下来,自然掌握着民间智慧。民间智慧告诉我们,除非你是天才,否则还是安分守己吧,不要幻想自己是非凡的艺术家。电影有个悲惨的结局,观众自然要追究,是谁把婚姻和人生弄成如斯田地。只要你稍为一问,Kate Winslet饰演的April Wheeler自然难辞其咎。对啊,她害人害物,她要负上最大责任。然后再想,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Frank Wheeler也好不了多少,他只是个装作老好人的大嘴巴,实质是个庸才,明明是覆辙可循的车夫,却去扮没有脚的雀仔,他实在是自食其果,罪有应得。
如果我们就纯粹是这样想的话,如果我们以为我们那么容易就能批评别人的爱情和家事的话,我们跟Kathy Bates饰演的Helen不就是同一路人,欣赏或否定一个人以结果或当时形势为依归。Helen当然可以发表她的妇人之见,Kathryn Hahn饰演的邻居也Milly也有她的盖棺定论,但她们的丈夫却不认同。Helen的丈夫悄悄关掉他的助听器,不忍卒闻,我甚至可以想像Helen的数学天才儿子为何会变成了疯子。Milly的丈夫没有耳聋,他走开不想再听。他虽然有愧于Milly,也要向她表明底线,请她不要再“说三道四”。
因为这种世俗人的“说三道四”,是非常残忍的自我安慰,足以把稍为有不想安分守己想法的人赶上疯子的道路。50年代的美国也好,今时今日的香港也好,他们容不下半点不设实际的想法。结了婚有了小孩有份安定工作有房地产按揭的人如果仍然有不设实际的想法,就更是罪加一等。
为什么April有移民巴黎的想法?为什么当丈夫的Frank会附和呢?因为他们都明白对方是个怎样的人,因为他们都希望挽救他们那一段危在旦夕的婚姻。
April当了多年演员,都只能在三流戏班中演出,然后自己的不快却把体贴的丈夫迫到把车子停在公路一旁,悲愤地拳打车身。April冷静过后心存疚歉,觉得自己的情绪是原因,觉得多年来牺牲的丈夫也真的受够了,自己也不能太自私,所以她就把自己的不设实际演艺理想放在一旁,让丈夫也来不设实际一下,所以她就想到丈夫提过那美好的巴黎。她甚至可能想到,初相识时还带点不设实际的丈夫最charming,后来生活迫人他就变得讨厌了。April大概以为,去到巴黎她自己和丈夫都会变回昔日的可爱,她们的婚姻就有救了。
Frank对巴黎有些犹豫,但他也觉得这个险是值得一冒的,至少在妻子再怀孕前绝对值得一试。他毫不怠慢地马上订好邮轮票,准备“You jump, I jump.”在怀孕事件前,Frank主动向同事邻居宣告移居,又拒绝公司的重金挽留,他绝对是比Kate雀跃和期待。Kate的巴黎革命动议,说到底都是为了Frank而提出的。Kate若是不提出,Frank也没有这个勇气。
然后Kate的意外怀孕就把他们揭竿起义的计划打乱了。Frank虽然英俊潇洒,是秘书们的甜心,但他显然是有着常一般小男人的一般缺点:爱面子、工作上讲话比行动优胜、逢场作兴视作等闲。他其实是个出色的推销员,但却缺乏艺术家的决志和胆色,所以Kate的意外怀孕正好给予取消革命一个体面的下台阶。
电影中有个字字珠玑的疯子(Michael Shannon饰演的John Givings),他的一语道破令观众看得拍手称庆,但他那不(用)负责任的口不择言,说的虽然是真话,但却没有(也不会)考虑到当时的真话对一对临近崩溃边缘的婚姻会造成多大的破坏。疯子的真话间接令Kate决志要把孩子拿掉,最后造成悲剧。April心想,革命如果因为自己的腹中块肉而告吹了实在太可耻了。事到如今,丈夫的婚外情都表白了,自己的一夜性要好好收藏。假若装着无事,婚姻最终有日还是要走上绝路,又或者只是虚假的太平,革命是唯一的出路,革命的成功总要有所牺牲的,更何况疯子的真话说,连疯子也不愿做她肚中的孩子。
疯子的真话要当事人自己去领会,当头棒喝看来是有害无益。作为疯子的母亲不但没有感到难过,反而可以侃侃而谈。
婚姻革命以失败告终,夫妻(特别是妻子)成了谴责和嘲讽的对象,但这种成王败寇的评论是作品的本意吗?我不知道,但我不在意革命的成败,也不介怀移民巴黎的想法有多傻瓜,我尊敬他们努力都尝试过为对方设想,都尽力包容过彼此的不足,甚至希望以一已之力,补足对方的缺失。他们可能是没有艺术家的天资,但要成为艺术家是要冒无数的险,承受无比的孤寂,如果一方面赞叹艺术家的非凡,一方面否定现实中一切不设实际的想法,这是自相矛盾自打嘴巴的,这跟 Helen没有分别,是典型经纪的性格写照。
原文: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1946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