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作你,该怎么做?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刚看完奥斯卡获奖影片《生死朗读》,很受触动。故事看似讲述一段不伦之恋,实际上却是以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映射出那段惨绝人寰的往事。
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伯格无意中结识了售票员汉娜,这位比他年纪大得多的漂亮女人和他发生了一段感情,这段情究竟是一种情欲还是爱情,一时很难说清。但在汉娜的影响下,迈克变得越来越自信。汉娜由一个独特的爱好,她总是让迈克带来不同的书籍读给他听,读完书后两人才开始ML。两个人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但终于还是发生了矛盾,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迈克上大学时选择了法学专业,也结交了新的女朋友。毕业之前,迈克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汉娜!原来,汉娜曾经做过奥斯维斯集中营的看守。法庭上,一名幸存者讲述了案件经过:汉娜等6名看守押送几百名囚犯转移,晚上休息时囚犯被锁进一个教堂。忽然有飞机轰炸,教堂着了火,门反锁开不开,绝大多数囚犯烧死了。对于法官提出的为什么不开门的问题,汉娜的解释是,她是一个看守,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如果放出来,囚犯会全部跑光,她会受到严重处罚甚至被处决。
其他5名看守为了推脱罪责,一致称汉娜是主谋,并就此事执笔写了报告。汉娜起初极力否认,然而等到法官要求她签名以验证笔迹时,汉娜沉默了,然后她承认了全部指控,为此被判终身监禁。迈克此时才恍然大悟,汉娜原来是一个文盲,为了隐瞒真相她宁可选择坐牢。她可能没想过,正是为了隐瞒真相,她才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人生悲剧——在原单位她本来是可以升职,但无可避免地要接触文字工作,这样她才辞职去当看守。
汉娜坐牢时,迈克不断给她寄录音带,渐渐的,汉娜根据录音带学会了认字和阅读。20年后,汉娜即将出狱,但在出狱前她上吊自杀了。
全片始终处于一种阴郁、深沉的基调,汉娜的悲惨命运令人扼腕。汉娜对那场战争和屠杀并没有多少自己的认识,她只是被裹挟其中,愚昧地忠于自己的职责。对她而言,当看守不过是一个工作而已,每周挑选10个人去处决只是为了腾空监狱,不开锁也只是为了不让囚犯逃跑。对于那些囚犯的死,汉娜自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我始终觉得,汉娜最多只是胁从。法西斯政府被推翻了,胜利者固然可以趾高气扬地审判战败者,在道义上占据着绝对的制高点。可在法西斯政府的极权统治下,能有多少人站出来说不,又何况汉娜这样一个不通文墨的弱女子。正如汉娜反问法官的那句话:如果换作你,该怎么做?是啊,看影片的我也不由自主地问自己:如果我站在汉娜的位置,这把锁开还是不开?为了一群不相干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不值得?这样的两难选择每个人都会遇到,迈克只要出面作证汉娜不识字,汉娜的罪责就可以大为减轻,可是担心自己的不伦之恋曝光,迈克退却了。人性本就是自私的,保护自己是出于天性,也正因为此,无私和牺牲才会变得宝贵。
牢中的汉娜起初十分自闭,迈克的录音带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对生活充满希望。然而出狱前和迈克的谈话又让她感到绝望,迈克不可能再为她朗读了,当然这里面包含着更深远的含义。失去了希望,活着也就索然无味。于是,汉娜在出狱的前一天走了,在遗嘱中,她要求迈克把她全部的钱交给那个指控她的幸存者。
迈克来到美国找到了幸存者,告诉她汉娜其实不识字。按照中国影片的传统思路,幸存者或许应该为自己的误解感到愧疚,原谅且道歉。但是,幸存者似乎无动于衷,不肯接受这笔钱。她对迈克说,如果她把钱捐给反灭绝犹太人的组织,就意味着她宽恕了汉娜。这个情节看似不近人情,细想也在情理之中,幸存者也有她的立场,一个人类种族对另一个人类种族制造了如此巨大的人类灾难,怎能一下子消弭呢。迈克提出把钱捐给犹太人扫盲组织,幸存者同意了,也同意以汉娜的名字捐献,还留下了汉娜装钱的盒子,这一刻我已是泪流满面,我能感觉的到,幸存者外表虽然保持平静,但心里却是暗流汹涌,上述两件事其实已经表明她对汉娜的某种谅解,而且她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影片最后,迈克带着女儿来到汉娜的墓地,给她讲述他和汉娜当年的经历……
性与生死,是人类面对的最原始最根本的问题,也最容易触及人性的本质。中国电影之所以始终被奥斯卡挡在门外,就是因为“没人性”,因为“没人性”,所以总也无法让人感到震撼,也无法让人反思自己和剖析自己。而中国电影之所以“没人性”,正是因为它在刻意回避讨论这些事关性与生死的问题。《集结号》有所涉及,但最终的落脚点只是为了讨一个名分,还是比较肤浅。去年中国居然派了《筑梦2008》这样一个主旋律去竞争奥斯卡,导演顾筠居然说,之所以落选是因为和奥斯卡评委没混熟,还说奥斯卡和中国口味不一致,奥斯卡喜欢现实题材批判题材,中国观众喜欢正面题材,真真叫人笑掉大牙了。
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伯格无意中结识了售票员汉娜,这位比他年纪大得多的漂亮女人和他发生了一段感情,这段情究竟是一种情欲还是爱情,一时很难说清。但在汉娜的影响下,迈克变得越来越自信。汉娜由一个独特的爱好,她总是让迈克带来不同的书籍读给他听,读完书后两人才开始ML。两个人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但终于还是发生了矛盾,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迈克上大学时选择了法学专业,也结交了新的女朋友。毕业之前,迈克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汉娜!原来,汉娜曾经做过奥斯维斯集中营的看守。法庭上,一名幸存者讲述了案件经过:汉娜等6名看守押送几百名囚犯转移,晚上休息时囚犯被锁进一个教堂。忽然有飞机轰炸,教堂着了火,门反锁开不开,绝大多数囚犯烧死了。对于法官提出的为什么不开门的问题,汉娜的解释是,她是一个看守,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如果放出来,囚犯会全部跑光,她会受到严重处罚甚至被处决。
其他5名看守为了推脱罪责,一致称汉娜是主谋,并就此事执笔写了报告。汉娜起初极力否认,然而等到法官要求她签名以验证笔迹时,汉娜沉默了,然后她承认了全部指控,为此被判终身监禁。迈克此时才恍然大悟,汉娜原来是一个文盲,为了隐瞒真相她宁可选择坐牢。她可能没想过,正是为了隐瞒真相,她才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人生悲剧——在原单位她本来是可以升职,但无可避免地要接触文字工作,这样她才辞职去当看守。
汉娜坐牢时,迈克不断给她寄录音带,渐渐的,汉娜根据录音带学会了认字和阅读。20年后,汉娜即将出狱,但在出狱前她上吊自杀了。
全片始终处于一种阴郁、深沉的基调,汉娜的悲惨命运令人扼腕。汉娜对那场战争和屠杀并没有多少自己的认识,她只是被裹挟其中,愚昧地忠于自己的职责。对她而言,当看守不过是一个工作而已,每周挑选10个人去处决只是为了腾空监狱,不开锁也只是为了不让囚犯逃跑。对于那些囚犯的死,汉娜自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我始终觉得,汉娜最多只是胁从。法西斯政府被推翻了,胜利者固然可以趾高气扬地审判战败者,在道义上占据着绝对的制高点。可在法西斯政府的极权统治下,能有多少人站出来说不,又何况汉娜这样一个不通文墨的弱女子。正如汉娜反问法官的那句话:如果换作你,该怎么做?是啊,看影片的我也不由自主地问自己:如果我站在汉娜的位置,这把锁开还是不开?为了一群不相干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不值得?这样的两难选择每个人都会遇到,迈克只要出面作证汉娜不识字,汉娜的罪责就可以大为减轻,可是担心自己的不伦之恋曝光,迈克退却了。人性本就是自私的,保护自己是出于天性,也正因为此,无私和牺牲才会变得宝贵。
牢中的汉娜起初十分自闭,迈克的录音带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对生活充满希望。然而出狱前和迈克的谈话又让她感到绝望,迈克不可能再为她朗读了,当然这里面包含着更深远的含义。失去了希望,活着也就索然无味。于是,汉娜在出狱的前一天走了,在遗嘱中,她要求迈克把她全部的钱交给那个指控她的幸存者。
迈克来到美国找到了幸存者,告诉她汉娜其实不识字。按照中国影片的传统思路,幸存者或许应该为自己的误解感到愧疚,原谅且道歉。但是,幸存者似乎无动于衷,不肯接受这笔钱。她对迈克说,如果她把钱捐给反灭绝犹太人的组织,就意味着她宽恕了汉娜。这个情节看似不近人情,细想也在情理之中,幸存者也有她的立场,一个人类种族对另一个人类种族制造了如此巨大的人类灾难,怎能一下子消弭呢。迈克提出把钱捐给犹太人扫盲组织,幸存者同意了,也同意以汉娜的名字捐献,还留下了汉娜装钱的盒子,这一刻我已是泪流满面,我能感觉的到,幸存者外表虽然保持平静,但心里却是暗流汹涌,上述两件事其实已经表明她对汉娜的某种谅解,而且她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影片最后,迈克带着女儿来到汉娜的墓地,给她讲述他和汉娜当年的经历……
性与生死,是人类面对的最原始最根本的问题,也最容易触及人性的本质。中国电影之所以始终被奥斯卡挡在门外,就是因为“没人性”,因为“没人性”,所以总也无法让人感到震撼,也无法让人反思自己和剖析自己。而中国电影之所以“没人性”,正是因为它在刻意回避讨论这些事关性与生死的问题。《集结号》有所涉及,但最终的落脚点只是为了讨一个名分,还是比较肤浅。去年中国居然派了《筑梦2008》这样一个主旋律去竞争奥斯卡,导演顾筠居然说,之所以落选是因为和奥斯卡评委没混熟,还说奥斯卡和中国口味不一致,奥斯卡喜欢现实题材批判题材,中国观众喜欢正面题材,真真叫人笑掉大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