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是乔治·W·布什
《W.》(汉译片名《小布什传》)是美国大牌导演奥利弗·斯通第三部关于总统的电影。与1991年《JFK刺杀肯尼迪》和1995年《Nixon尼克松》的严肃认真不同,这部关于刚刚卸任的布什总统的传记电影更带有一些喜剧色彩。当然,斯通完成这部电影的时候,布什还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正牌总统。
美国人是有一点娱乐精神的,甚至连总统都可以拿过来奚落、调侃一下,——当然,被娱乐化也是公众人物逃脱不了的宿命。不涮你涮谁?幸好幸好,这是在美国,如果这类题材放在我们这边,按斯通的拍法,估计不仅过不了广电总局的审查关,甚至连剧本都通不过“重大题材”的审查。
当然,美国总统是美国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是美国人民的一种选择,因此,他不得不也不能不忍受美国人民的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是嬉笑怒骂,——就算砸你几个臭鸡蛋或者烂西红柿你也得受着,甚至包括被伊拉克人民掷鞋。也正因为如此,布什这样的人才能当上美国总统,而且连任两届。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这家伙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且还真的是敢做敢当,有点儿德州牛仔的意思。布什已经卸任,他的功过是非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无论褒贬,最终历史都会做出公正的评价,还是那句老话,让时间去说话吧。现时的评价只是急就章,若干年之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布什在任时的所作所为,或许评价会更公正公平一些,毕竟作为美国总统,他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企图和作为都可以理解,——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牛逼哄哄、在当今的世界上拥有话事权呢?何况人家布什领导的那个国家叫做美利坚。
依我看,布什这个总统当得有点儿生不逢时,——上任不久就遭逢911,然后就是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至今都没完没了的战争,临到卸任又遇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说老实话,我都替他累。虽然很多人不以布什为然,但我觉得这八年的总统生涯他能挺下来就不易,更何况人家布什同志似乎还活得有滋有味,该养狗养狗,该挤眉弄眼挤眉弄眼,嘻嘻哈哈地也过来了。
斯通的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奚落调侃,但其中却不乏诚恳和同情。与描写肯尼迪和尼克松时的悲观和阴暗不同,这部小布什的传纪片相对明朗、欢快了许多。影片的重头戏是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策过程,其一生的重要片断穿插其中,包括他年轻时酗酒、荒唐、不成器,以及戒酒与皈依卫理公会的“改过自新”,同时,从斯通的角度揭示了他与父亲老布什总统、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夫人劳拉等人之间关系。应当承认,影片中布什的形象是较为丰满、立体的,这可以让远离美国的我们对布什有一些新的理解。
按斯通的说法,影片中除了少数梦境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有可靠的事实和资料依据,都基于对布什的详细研究。虽然斯通并非布什的支持者,但在奚落和调侃中还是有一些同情,——譬如,影片中把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因归结于布什及其幕僚对自由和和平的真诚渴望与理想主义,而非人们广泛认为的基于野心和欺骗;又譬如,对布什与父亲老布什关系的描写,我们从中既看到一个成功的父亲给年轻的布什带来的压力和阴影,也看到了他试图超越甚至不惜反抗父亲的努力。从影片中,你还可以看出,那个以自信甚至自负、强硬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布什,似乎始终都被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布什其实更像一个“人”而非Mr.President,当你看到他在媒体的镜头面前挤眉弄眼扮鬼脸儿,看到他混不吝地跟人勾肩搭背套近乎,你会感到这不是Mr.President而是胡同里的三叔二大爷。斯通的这部电影加深了这种印象,含着银勺子出生的布什其实非常平民化,甚至有些粗俗,而这也恰恰拉近了布什以一般民众之间的距离,虽然中间隔着防弹玻璃和特勤处的大群保镖。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年轻的布什身穿运动夹克站在空无一人、阳光灿烂的棒球场上,面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高高举起双臂,此时,画外音是布什总统就职典礼上主持人介绍布什出场和群众的欢呼声;结尾,布什悠闲地坐在沙发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甜甜圈一边逗弄着他的爱犬一边看电视中的棒球比赛直播,电视里击球手击出球来,镜头立刻切换到棒球场上,仍然空无一人,只是阳光不再,夜里的球场灯光明晃刺眼,西装革履的布什带着棒球手套,眼盯着棒球飞来的方向,快速地倒退奔跑准备接球,然而,球却消失在天空里,再也没有落下来,此时,已经退到场地边缘的布什一脸茫然,他先是仰望无尽的夜空,然后平视镜头,镜头迅速地推向他的眼睛,那双蓝眼睛里满是迷惑不解,充满彷徨茫然。此时无声,数秒钟过后,轻快地歌声响起,“The End”,白字黑屏。好吗?好,奥利弗·斯通不愧是奥利弗·斯通。
而此时,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那尚存有布什屁股余温的椅子上的,是一个叫做奥巴马的黑人。他正领导着这个伟大国家,面对布什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他嘴上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但心里可能也是一片彷徨茫然。Change,说说容易做着难。
美国人是有一点娱乐精神的,甚至连总统都可以拿过来奚落、调侃一下,——当然,被娱乐化也是公众人物逃脱不了的宿命。不涮你涮谁?幸好幸好,这是在美国,如果这类题材放在我们这边,按斯通的拍法,估计不仅过不了广电总局的审查关,甚至连剧本都通不过“重大题材”的审查。
当然,美国总统是美国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是美国人民的一种选择,因此,他不得不也不能不忍受美国人民的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是嬉笑怒骂,——就算砸你几个臭鸡蛋或者烂西红柿你也得受着,甚至包括被伊拉克人民掷鞋。也正因为如此,布什这样的人才能当上美国总统,而且连任两届。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这家伙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且还真的是敢做敢当,有点儿德州牛仔的意思。布什已经卸任,他的功过是非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无论褒贬,最终历史都会做出公正的评价,还是那句老话,让时间去说话吧。现时的评价只是急就章,若干年之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布什在任时的所作所为,或许评价会更公正公平一些,毕竟作为美国总统,他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企图和作为都可以理解,——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牛逼哄哄、在当今的世界上拥有话事权呢?何况人家布什领导的那个国家叫做美利坚。
依我看,布什这个总统当得有点儿生不逢时,——上任不久就遭逢911,然后就是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至今都没完没了的战争,临到卸任又遇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说老实话,我都替他累。虽然很多人不以布什为然,但我觉得这八年的总统生涯他能挺下来就不易,更何况人家布什同志似乎还活得有滋有味,该养狗养狗,该挤眉弄眼挤眉弄眼,嘻嘻哈哈地也过来了。
斯通的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奚落调侃,但其中却不乏诚恳和同情。与描写肯尼迪和尼克松时的悲观和阴暗不同,这部小布什的传纪片相对明朗、欢快了许多。影片的重头戏是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策过程,其一生的重要片断穿插其中,包括他年轻时酗酒、荒唐、不成器,以及戒酒与皈依卫理公会的“改过自新”,同时,从斯通的角度揭示了他与父亲老布什总统、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夫人劳拉等人之间关系。应当承认,影片中布什的形象是较为丰满、立体的,这可以让远离美国的我们对布什有一些新的理解。
按斯通的说法,影片中除了少数梦境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有可靠的事实和资料依据,都基于对布什的详细研究。虽然斯通并非布什的支持者,但在奚落和调侃中还是有一些同情,——譬如,影片中把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因归结于布什及其幕僚对自由和和平的真诚渴望与理想主义,而非人们广泛认为的基于野心和欺骗;又譬如,对布什与父亲老布什关系的描写,我们从中既看到一个成功的父亲给年轻的布什带来的压力和阴影,也看到了他试图超越甚至不惜反抗父亲的努力。从影片中,你还可以看出,那个以自信甚至自负、强硬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布什,似乎始终都被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布什其实更像一个“人”而非Mr.President,当你看到他在媒体的镜头面前挤眉弄眼扮鬼脸儿,看到他混不吝地跟人勾肩搭背套近乎,你会感到这不是Mr.President而是胡同里的三叔二大爷。斯通的这部电影加深了这种印象,含着银勺子出生的布什其实非常平民化,甚至有些粗俗,而这也恰恰拉近了布什以一般民众之间的距离,虽然中间隔着防弹玻璃和特勤处的大群保镖。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年轻的布什身穿运动夹克站在空无一人、阳光灿烂的棒球场上,面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高高举起双臂,此时,画外音是布什总统就职典礼上主持人介绍布什出场和群众的欢呼声;结尾,布什悠闲地坐在沙发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甜甜圈一边逗弄着他的爱犬一边看电视中的棒球比赛直播,电视里击球手击出球来,镜头立刻切换到棒球场上,仍然空无一人,只是阳光不再,夜里的球场灯光明晃刺眼,西装革履的布什带着棒球手套,眼盯着棒球飞来的方向,快速地倒退奔跑准备接球,然而,球却消失在天空里,再也没有落下来,此时,已经退到场地边缘的布什一脸茫然,他先是仰望无尽的夜空,然后平视镜头,镜头迅速地推向他的眼睛,那双蓝眼睛里满是迷惑不解,充满彷徨茫然。此时无声,数秒钟过后,轻快地歌声响起,“The End”,白字黑屏。好吗?好,奥利弗·斯通不愧是奥利弗·斯通。
而此时,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那尚存有布什屁股余温的椅子上的,是一个叫做奥巴马的黑人。他正领导着这个伟大国家,面对布什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他嘴上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但心里可能也是一片彷徨茫然。Change,说说容易做着难。
这篇影评有剧透